|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5-30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这节课让我的心很久都不能平静,反思自己在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中的认识和做法,我感到惭愧:我们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的汇报最多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而且教师自己对课外资料的查找都是浅尝则止,没有深度和广度,更没有厚度和长度,我们只是在就课文而讲课文,因此,是我们把一个那么有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语文给讲干枯了,除了生字、词语和写作方法我们还应给学生最重要的:语文的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而课外阅读正是灌溉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还记得本学期我们区的语文教研课刘漾老师上的《三克镭》,课后刘漾老师在反思中十分坦诚的说出了自己上教研课的三次经历:三个小板凳,我也有同感,去年我也教六年,我在备《三克镭》一课时,有和刘漾老师同样的困惑:我不理解居里夫人为什么非要固执的不自己提纯镭,那样做可以名利双收,一举两得呀!我都不能理解居里夫人的做法,我怎么讲给学生,我讲不下去了,在反思我的教法时,我想起了那位台湾教师的做法,于是寒假我向学生推荐《居里夫人传记》,我自己也认真的读了几遍,当我走进居里夫人的生活,走进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我才真的理解了她为什么这样固执的坚持镭不属于他们夫妇,她会那样异常平淡的说:“没有人应该因为镭而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和学生们从《居里夫人传记》中了解到:居里夫人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在生活中还是一位有民族自尊心的爱国者;一位十分聪明、乖巧的女儿;一位超凡贤惠的妻子;一位格外懂得教育方法的母亲;一位特别孝敬老人(公爹)的儿媳;一位非常呵护助手的长者……这样一位立体的科学家,我们的课文中只讲一面:她对科学的无私,对金钱的看淡,让我们感觉到她是生活在天堂的神仙,她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我们和她有距离,但当我们看了她的传记后,走进她了的思想世界,了解了她,一下子就理解了她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那一课我们师生对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和理解,因为我们已经从一本书的厚度破译一课书的广度,此时我真正意思到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那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更加注重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的结合,我和学生一同走进朱自清,走进他生活的社会背景,走进他青年时的彷徨,《匆匆》一课的学习只是我们课外阅读的一个点,在我们了解了朱自清生活的整个面后,学生完全理解了青年时期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的苦闷和忧伤,迷茫和彷徨,是课外阅读将我和学生由原来的单一学语文而转化成主动探索文化起源与发展的道路,这样的课外阅读会有利于我和学生终生的发展,还语文以绿色,就从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始吧。
二、反思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得失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用机智将学生带进读书活动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做教师的我们都有同感:学生很珍惜很在乎老师发给的奖品。在我们年组每个班都有一个评比台,我们定期统计学生行为的表现,每班每次选出5名表现最好的学生,我们年组的老师自己出钱带领学生去买他们最喜爱的书,并在书的扉页写上老师的名字和对学生的寄语。我们这样的做法犹如细雨润物,得到老师赠书的学生带着同学的羡慕去读书,没有得到老师赠书的学生,就自发去买老师推荐的书带着好奇去读书,这样的带进没有痕迹,学生在争先恐后中爱上了书。
2、推荐图书不要忘记交流
学生爱上了书,阅读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还没等我高兴起来,问题又来了,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书读到一半就搁浅了,即便全读完了,也收获不大,读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没有起到明理和开智的作用,我反思自己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忽略的环节:交流。每周一节的读书交流课时间太有限了,我开始利用课前,自习课,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他们的读书心得,并及时与他们谈我的读书心得,我与学生在读书交流中解决他们读书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我也学着用儿童的视角去看世界,我和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了读书带来的快乐!当于丹做客百家讲坛时,我就把于丹老师的《于丹心语》一书推荐给我的学生,我利用每天的早自习时间和学生一同交流《于丹心语》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很快学生们就迷上了这本书,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们能够按书中所讲的仁、义、礼、智、信等道理去处理生活的事情,我兴奋之余写了这样一篇读书所得,并与学生交流:
做一位拥有水一般智慧的老师
------读《于丹心语》有感
教师是一份让我热爱又困惑的职业,我热爱她的勃勃生机,和学生在一起,我永远年轻,也正是因为和学生在一起,我有很多的气要去生,小孩子的不懂事,和他们行为的不恒定性,让我操碎了心。我困惑着为什么快乐的事业在生气中痛苦着?但当我走进于丹老师,聆听她的《于丹心语》后,我的心豁然开朗,今天我真的很想把这份豁然开朗与最亲爱的同学们分享。
在《于丹心语》里有这样文篇:“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大意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极坚硬的东西里穿行无阻。水的智慧是一种很高超的智慧。水没有一定的形态,但善于变化,最后能取得胜利,如果我拥有了水的智慧,那么在我遇到困难时就拥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用水的智慧以柔克刚,不与学生面对面,硬碰硬,把中国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潜入他们的心中,用《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去撞击他们心中惟我独尊的想法。让他们在自悟中感到自己为人处事的不对,在自醒中体会自己今后应怎样走,这是一次心灵导航。《于丹心语》就是导航的航标灯,而我就是指给他们看航标灯并帮助他们定准航线的人。其实在做这一指引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调整人生的航线。所以教与学是双受益的过程,这也是教育为什么总是让人有勃勃生机的原因。那就让我去做拥有水一样睿智的教师吧,让快乐永驻我所挚爱的教育事业!让我的人生因为从事教育而活的萧萧洒洒!
在学生的掌声中,我读懂了他们也想交流!于是交流开始了,我抛出的是砖,引出来的是玉,此时,我感觉到教育的魅力,教师的美丽,太幸福了!
三、反思我对学生课外阅读导向的做法
1、创建班级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
我们学校各班级都建立图书角,全班同学的书交流使用,一本书变成了全班同学的书,“花最少的钱,阅读最多的书籍”,这是我们校长王利荣的读书口号。学生在交换读书的阅读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2、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定期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们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学校开展“演讲擂台”活动,我们班的同学踊跃参与,这就为更多的学生搭建阅读后交流的平台。
我还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并且编辑成册。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学用结合。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3)学用结合。写读后感是读书后重要环节,怎样指导学生去写读后感,我总是先将自己的读后感读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倾诉读书感悟的同时学会写作方法。
光彩照人
在这一段的阅读中我想到了一个词语:光彩照人,一个人怎样才能光彩照人呢?是身披绸缎,头配珠光宝器吗?那只是外在的形式,是做秀给别人看的,不实在。如果一个人真的生活在做秀中,不仅看的人累,自己活的更累。是抱怨别人那边风景独好,而自己这边不见天日吗?其实人从生下来就注定了不公平,因为我们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没有选择健康的权利,没有选择容貌的权利,没有选择与这些相关条件的权利,而这些对一个人的成长又是十分重要,于是有人选择了抱怨来回敬这些不能选择,其结果只能是伤痕累累;而更多的人则选择了微笑,用微笑去面对这些不能选择,在微笑间得到了更多的阳光;更多的人选择了出发,一路风雨兼程,沐浴阳光时,意志在奕奕生辉。
因此我心存感激,我感谢书籍引领我走进心灵的世界,我喜欢石缝间的生命,它诠释了生命真正的意义:顽强!我知道了人需要时时俯视我自己,我应铭记自己是农民的女儿,在这花花世界里保存自己的那份泥土的淳朴气息!
感谢书籍让我对光彩照人有了更新的理解:当一个人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养,他就有了光彩,他才会去照人。
从我的读后感中,学生知道了:一词,一句,都可以有所感,只要是触动心灵,就让它尽情倾诉,不要拘泥于:读了这篇文章我有什么感悟的框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