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对近年我县四、六年级素质调研测试学生计算得分的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弱化的趋势。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是造成计算失分的主要原因。面对苏教版实验教材,部分教师理解不深,学习不够,关注表面热闹,忽略深层思考。课堂教学中情境使用失控、小组合作泛滥、片面追求算法多样,致使教学效率低下,双基难以落实到位。下面,想就学生计算弱化的原因作些探讨。
原因探析
一、追求情境创设忽略基本训练,双基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在课改之前,一般数学课的课始均安排有口算、竖式计算之类的约5分钟左右的基本训练,因而学生对百以内加减法和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相应除法相当熟悉,基本上达到了脱口而出的程度。而课改后,教学一般直接由情境导入。但由于不同的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的调控上还存在着差距,课堂教学常常为无效信息所干扰,使得教学进程受阻,课堂训练的密度大打折扣,教学效率不高。
二、重视知识包容忽略难度递进,计算教学技能不实
原苏教版教材在计算单元的教学中很注意编排内容的层次性,为便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往往安排有多个例题,逐一落实难点,学生掌握情况不错,但整个单元教学时间拉得过长。苏教版实验教材精简了例题,降低了难度。比如说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原苏教版教材第六册(1998年版,江苏教育出版社)设置了13道例题,而苏教版实验教材只设置了5道例题,尽管在练习题的编组上更具包容性,各种类型的题目在练习中都有体现,例题后的试一试、练一练常常与例题还有着变化,常常在同一组题目中编排有不同难度的题目,不少青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掘不深,在安排练习时缺乏难度的递进,在评析时也缺少应有的针对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三、追求策略多样忽略优化指导,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部分教师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存在偏差,片面地理解为形式上的越多越好,故而在课堂上总是重复着“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这样的无效提问。其实“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先的计算教学“方法单一,忽略学生的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它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算理的过程,着力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品质的培养。其实,实际教学时应通过练习、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隐藏在多样解法内的共同特性,而这些共有的特性往往是后续知识学习所需要的最为本质的解题策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最优化”策略。
四、追求片面热闹忽略算理指导,计算算理不明
不少青年教师忽略研究,滥用小组合作学习,追求片面热闹,使得许多浮于浅表的所谓合作占用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相反对于计算算理的理解与分析却明显用功不够,缺少算理阐释,缺乏练习达成,影响了计算的正确率。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计算能力的降低,必然会引起“多骨诺效应”,影响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给学生的全面发展留下阴霾。
学生学习情绪受到打击。在小学阶段,不管是何种题型的考试,多半题目离不开计算,有的学生方法正确,思路清晰,却计算错误,而有些题型并不需要呈现过程,因而结果填错则分数尽失。而现行的评价还是多少有点以分数论英雄,这种评价标准会影响到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的提高,倘若学生成绩不佳,自然会招致家长的训骂和老师的批评,而这种求全责备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影响。
教学进程受到限制。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学生计算速度慢或计算有错,使得课堂教学的节奏变得缓慢,课堂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其实,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最终落脚点都在计算上,学生计算速度慢,课堂教学的结构自然就变得松散了许多;学生如果计算有误,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加以订正,而这些自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进程,好多数学课的容量偏小,思维训练不到位,往往问题就出在计算上,如果每节课的教学效果都打点折扣的话,那最后学生的整体发展就会大受影响了。
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上面已经说过,计算不过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进程,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与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也就难以令人满意了。笔者曾接触过一些孩子,由于表内乘法和基本的进位加法口算不过关,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速度很慢(尤其是要调商的),结果每天老师安排的10道题的过关考试,他都因在做题时特别紧张、害怕而只能做对两三题,现在孩子碰到这种需要调商的题目就特别害怕。计算不过关已经使孩子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
应对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