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5-25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改进]
把10-4×2改成50-20÷4,让学生口算,并说明计算顺序及其依据。
然后出示问题情景。看图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用50元钱买1个书包后,还可以再买几本笔记本?让学生先分步列式,再把分步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独立解答。
在学生把分步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有困难,不能解决时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引出“括号”。突出50-20÷4与(50-20)÷4的联系与区别,突出学习括号的必要。这样学生不但知道带括号怎样算,更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这样学生对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怎样算,这样一个命题的建立才是基于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自主建构,思辨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而思辨首先来自于对相关材料的观察、比较,有比较才有思考。
[感悟]
这是“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新授课,学会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规则,通过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个新命题: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怎样算?这样一个新命题首先是一个陈述性知识,即首先要明确规则是什么。这样的新命题不是作为一个现成的结论让学生接受的,而应该作为学生可以自主探索、自由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的,这里探究的过程比获得一个现成的结论对学生来说更重要。为什么要加这样一个括号,因为50-20÷4不能解决“用50元钱买1个书包后,还可以再买几本笔记本?”这样一个问题,因为50-20÷4应该先算20÷4所得的商,再算50减去所得的商,最后算得差,而新的问题不是先算商,而是要先算50-20所得的差,再用差除以4,最后算得的是商。原来的算式明显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想一个办法,使这样一个数字、符号基本相同的算式能先算差,再算除。想一个什么办法呢?我们的前辈想到了给50-20先加一个括号,表示50-20要先算。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括号的产生过程。如果开始人们想到的不是括号,那么可能现在使用的就不是括号,括号仅仅表示当初人们的一个表示方法,后来约定俗成,便成为现在的方法。方法的结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经历这样一个突破原有认知经验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对为什么带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不会出现为什么要加括号,从能除不能除的角度去判断,而是从题意中明确第一步应该先算什么的角度去思考。教师的作用是根据教材中
规定的教学内容,把作为结论的知识演绎成过程的知识,而不是作为一个自己也似懂非懂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教师的导航就体现在放大学生的认知冲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地体验到这样一个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程导航中的学程,其本意就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