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3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需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赵志祥



学校是放飞希望的地方,我们的努力,就是为了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灿烂的阳光下,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童年,应当是一首诗。可是,有的孩子有生理残疾,有的孩子有心理缺陷……对于那些身有残疾的儿童来说,童年却是一段坎坷不平、充满磨难的人生之路。他们有的只是太多的面对健康孩子时的痛苦的比较,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可怜他们手脚僵硬、歪斜,身体像木偶一般!可怜的孩子们会看到周围的人对他们渐渐漠不关心,被长时间孤独地丢弃在房间或院子的角落里,有时还要被人嘲笑。但他们当中很多孩子又是多么的清秀伶俐、聪慧热情。他们渴望理解,渴望关心,渴望真情地抚慰,渴望真诚地爱。

一、可怜天下父母心

封笛,一位颇有名气的乐团指挥。像众多的爸爸们一样,他希望有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的孩子,好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他──望子成龙啊!孩子还没出生,他就给孩子起了一个寄托着自己无限爱怜与希望的名字──封曲。十月怀胎,十月期盼,十月憧憬,十月欣喜。终于,孩子降生了,还是个儿子,太棒了,中国的卡拉扬就要诞生了。可是,谁能想到,幸运之神刚到,恶魔也随之来临:孩子因出生时严重缺养,造成大脑出血;医生诊断结果更如晴天霹雳──脑瘫。这就意味着封曲只能躺在床上度过一生。然而,封曲的父母并没有绝望──当年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能在父母的关爱下重新放开歌喉,为什么我的儿子就不能站起来呢?看着整天以泪洗面的绝望的妻子,看着襁褓中忽闪着大眼睛的却还不知厄运已经降临自身的儿子,这位坚强的男子汉尽管心如刀绞,但始终没掉一滴眼泪。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治病,给儿子治病!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儿子的病治好!他曾多次对朋友说,哪怕是一把火把他的家烧得精光,只要能让他的儿子站起来,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快乐地奔跑,他就心满意足了。但遗憾的是,跑遍了南北大小城市,求遍了东西脑科专家,吃药、打针、针灸、按摩,用尽了各种医疗方法,也没能让儿子站起来。封曲已经七八岁了,可看上去只有四五岁的孩子那么高,而且骨瘦如柴,脑袋大大的,像个小萝卜头。他的手和腿已经变形了,无法独立行走。

不过,脑瘫造成了封曲肢体的残疾,却没造成智残,封曲的智力和正常孩子一样好。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该让孩子读书了。本来封曲应该到特殊学校就读,但爱子如命却又有点固执的父亲,想让孩子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普通学校的正常的健康的教育。因为他知道,国外已经有许多地方取消了“特殊教育”,让那些残疾的孩子“随班就读”,而且已经取得了成功。但是,夫妻俩跑了一所又一所学校,说了一堆又一堆好话,还是没能解决封曲的就学问题。人家学校说的也对呀:这孩子能坐得住吗?能和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吗?他那双手怎么写字呢?他的学习成绩能跟上吗?还有,多年的残疾与孤寂已经使他心灵十分脆弱而且特别要强,他能经得起因学习落后造成的强烈心理反差带来的打击吗?这次,这位一向潇洒的乐团指挥真的有些绝望了。此时的他多么渴望能有一所学校收下自己那饱受病魔摧残的可怜的孩子,让他读书,让他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读那种“普通”的书,而不是接受那种“特殊”的教育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二、“他会在最好的班级读书”

有道是,为了儿女可以“三不惜”──不惜金钱不惜力,不惜人前把头低。屡屡碰壁的封笛,在2000年的9月26日,又把脚步迈进了后海小学的大门。

他一改往日在数以千计的目光注视下指挥若定的神情,有些惶恐地、无奈地但又充满希冀地走进校长室。不知怎么的,当他一看到眼前的这位面带真诚的微笑的校长,特别是自己复杂的目光与她那掩饰不住的充盈着慈爱的目光相对的那一刻,他像遇到了知音一样,心里产生了莫名的慰籍,潜意识里有一种感觉──儿子读书的地方就是后海小学!

于是,没等校长开口,他就用近乎祥林嫂的心情和语气一口气说出了儿子封曲的一切。最后,也不知是什么力量的驱使,一向内向且拙于言辞的他竟然慷慨陈词:“校长,我的孩子太不幸了。我这个做父亲的不能给孩子以生理上的健康,但我一定要还他一个健康的心理。您不知道,他整天待在家里,对外边的世界多么向往。偶尔,我们带他到幼儿园去,面对那些天真烂漫的小朋友,他眼里流露出的那种羡慕与无奈,多么让人揪心。多少次,他妈妈问他:‘孩子,想上学吗?’他只是重重地点点头,一句话也不说,可满脸的渴望就像刀子在剜着我们的心。多少次,我满怀希望地出去给他找学校又满脸沮丧的回到家,儿子那瞬间的由期望到失落的表情变化多让人撕心裂肺。校长,我的孩子不能再经受打击了,他已经9岁了,该上学读书了呀!孩子不就是残疾吗?难道残疾就该失去进普通学校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吗?”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也有些颤抖了,他的眼睛里已经闪着泪光了,尽管他在努力地克制着自己。

袁晓峰校长早已是潸然泪下。这殷殷之爱,这舐犊之情,足以感天地、泣鬼神,何况一位一直以爱治校的校长呢!作为一校之长,她知道自己肩上担负的是育人的重担。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共产党员,她深知,“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生理的残疾已经让可怜的孩子够不幸的了,如果不让他在普通的正常的学校里读书,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再让孩子受到心理上的打击,再在一个残疾的儿童的心灵撕开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岂不是雪上加霜?岂不是太不人道了吗?

过了良久,袁校长对兀自感慨的封笛先生说了一句话:“他会在最好的班级读书!”然后,她拨通了教导处的电话:“徐主任吗?请安排一位叫封曲的孩子在我校一年级(6)班就读。孩子家长马上去找你办理入学手续。”这是她上任以来第一次没跟其他校领导商量作出的“武断”的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三、“好孩子,鼓起勇气来!”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在爸爸的搀扶下,封曲艰难地走进了一(6)班,准切地说是被爸爸架进了一(6)班的教室。当时,很多同学都瞪大了双眼看着他。可更吃惊的还是班主任刘为民老师。她是一位善良的老师,看到封曲那残疾的惨像,也是母亲的她心中一阵悸动,心疼的泪水几乎涌出眼眶。当时,封曲父母那满面的歉然她视而不见,一连声的“给您添麻烦了”她也听而不闻,因为此时,占据她大脑空间的除了心疼,就是如何对在帮助这个残疾的孩子战胜困难搞好学习的基础上,帮助他鼓起勇气、战胜自我、形成健康心理的思索。经验和本能都告诉她,这样的孩子多自卑。

细心的刘老师开始了对封曲的细致观察与照顾。

刚进班级时,他常常躲在角落里,不说也不笑,与同学很少交往,课堂上很少发言。看得出,由于身体上与其他孩子的差异,他的自卑心里很强。这个可怜的小生命,他的身体出现了畸形,他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他不能独自从椅子上站起来;他坐在那里,头歪靠在肩膀上;他时常双臂用力,想站起来,却感到气喘吁吁,又无力地倒在椅子上,面无血色,但他却用微笑来掩饰痛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爱在行动上。多少次,她抱着封曲走进卫生间,为他解带、脱衣;多少次,为了让封曲上音乐课,“看”体育课,她和她的同事们将封曲从楼上抱到楼下,又从楼下抱到楼上;多少次,刘老师看见课堂上的封曲想站起来发言而欲站不能或是站起来又颓然坐下的时候,都是赶紧走上前去,亲切地把他搀起来……

但是,慢慢地,刘老师只是手把手地教封曲写字、手拉手地助他走路,当再发现封曲想站而站不起来的时候,她宁可留给自己心中难忍的悸恸,也不去搀扶他,硬是强忍住了──她不能让自己的同情心和过细的关爱泯灭了孩子那哪怕是本能中残留的站起来的欲望、决心和信心!因为她知道,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贴心人,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都是一个老师应当了解和密切关注的。她坚信: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带着自信健康成长,老师的爱应该触及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孩子心灵的沃土上种上自信的庄稼,帮他们排除那些自卑的杂草,让他们活得自信,活的潇洒。尽管封曲现在还不懂得自卑的含义,但9年的不能自理的生活已经让他饱尝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自卑的阴影已经浸泡了他的身心。他目前需要的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更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赶走自卑,挺起胸脯做人。

渐渐地,刘老师更多的是向封曲投去温情、鼓励和希望的目光,那目光不仅给了他求知的信心,也给了他像病魔挑战的决心。很长一段时间,封曲听到的不再是“累了吗”、“哪儿不舒服啊”的关切问候,听到的是刘老师那令他增添无穷力量的话语:“孩子,勇敢些!站起来!”“好孩子,鼓起勇气来!”

四、“我们都来帮助他。”

“谁在这个世界付出巨大的爱心,谁将在另一个世界与你爱的人相遇。你对所有爱你的人们给予的每一个善行、每一份真情,对你的同学每一个友好的举动,每一份爱心,都是向那个世界的升华。你每天都应该想着今天要比昨天做得更好,更令人喜爱。我今天做符合良心、让父母感到高兴的事情;做使某个人或某个同学、老师、我的弟弟或其他人喜欢我的事情。” 这是刘为民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读《爱的教育》。

这是封曲来到一(6)班不久,他们班召开的“热爱生命,从热爱自己的身体开始”的主题班会。

“孩子们,不管我们是美的,还是丑的,是聪明的,还是愚钝的,我们都应该高兴,因为我们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再有一个人能和我们一模一样。”可能是太激动了吧,刘老师竟然说出了这些富有哲理的恐怕只有高年级或是初中学生才能听懂的话。

但是,50双小手托着腮,50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老师,孩子们都在静静地听着。也许孩子们听不全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孩子们一定知道,老师是在教他们学会爱──爱他人,也要爱自己。因为他们一进校就沐浴在我校“学会共处”教育的氛围之中,而一年级“学会共处”的子课题就是“关爱他人”。当刘老师在50双目光的注视下,走到封曲身边说“封曲同学学习、生活不方便,我们应该怎么办?”时,几十张小嘴几乎同时发出一个声音:“我们都来帮助他!”刘老师欣慰地笑了,眼睛里却含着泪花。封曲的小脸涨得通红,泪水早已夺眶而出。

这次的班会课开得很成功。从那以后,经常能看到班上的小同学在帮助封曲。课堂上,凡是坐在他身边的同学都会帮他拿书,打开铅笔盒,收交本子,整理书包……由于行动不便,课下,他只能坐在教室里,很多小同学牺牲了自己玩的时间,主动来到他身边和他讲话,问他还需要什么。就连班上的“调皮大王”宫之成,也找到刘老师要求坐在封曲旁边,以便帮助他。有三个星期,封曲生病发高烧在家休息。这三周里,韩博同学每天帮他带作业,并把老师上课的内容讲给他听。几个有心计的孩子竟然常常搀扶着封曲练走路,还煞有介事地告诉他“生命在于运动!”当封曲的父母拉着他在走廊里练习走路时,班上的同学就会围着他,鼓励他:“封曲,加油!封曲,你真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五、“我想到学校去……”

渐渐地,封曲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爱笑、爱说话了,爱跟同学开玩笑了,练走路,这一在家长和老师要求下才进行的活动已经悄然变成自觉的行动了……课堂上经常能看到他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要求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因为他每回答完一个问题,除了能受到老师的赞许外,还能听到同学们为他的叫好声,还时常得到老师的奖励──一张小小的贴画。最让家长和老师们欣喜的是,刚进校时连笔都握不住的封曲,已经能写出规规矩矩的像摸像样的铅笔字,有时还能按老师讲的写得“撇有锋、捺有脚”,就连加入少先队的“入队申请”也是他慢慢地、一笔一画填写的呢!这说明他大脑控制手指末梢神经的机能正在恢复,是康复的好兆头。当然,最让封曲高兴的,是“六一”节哪天,他也像许多小朋友一样,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他端端正正地坐在老师身前。当他戴上鲜艳的红领巾,举起瘦弱的小手宣誓时,激动与庄重同时写在了脸上,在场的校领导和老师,无不为之动容。

不久,奇迹出现了。一次语文课上,刘老师惊奇地发现,封曲能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不仅能在父母或同学的帮助下走上几十米远,而且能不用别人搀扶,自己扶着墙或栏杆蹒跚而行了。

他已经完全消除了自卑!他正在走向康健!

请看封曲学写的一首小诗的修改过程吧。

刚到学校不久,语文课上学习了一首小诗《学游泳》。封曲仿写了一首《学走路》的小诗。他悲伤地写到:

我呆呆地坐在操场边,

看着同学们上体育课。

同学们向我招手:

“来!来!来!”

我摇摇头说:

“不!不!不!”

“呆呆地坐”,只能坐啊,多么可怜、多么悲惨的画面。

后来,他把这首小诗改了,而且还添上了几句:

我呆呆地站在操场边,

看着同学们上体育课。

同学们向我招手:

“来!来!来!”

我摇摇头说:

“不!不!不!”

同学们拉着我的手鼓励我:

“走!走!走!”

我点点头说:

“好!好!好!”

这首小诗虽然稚嫩,但一个“站”字却足以说明,孩子的体质发生巨大的变化;三个“好”字也足以说明,孩子的心情已变得开朗,性格已经由悲观变得乐观。要知道,这一个“站”字和三个“好”字包含着父母的多少心血与辛酸,凝聚着老师和同学们的多少关切与爱怜啊!

由于身体的不便,一天四趟的接送着实让家长有些吃不消,因此,家长建议碰到只有活动类课程,没有语、数、英的下午就不送封曲来学校上课了,留在家里锻炼身体。考虑到家长的实际困难,学校也同意了。可是,仅仅在家里待了两个下午的封曲就不愿意了。一天中午,瓢泼大雨下个不停,正好又是下午没有“主科”的时候,辛劳的封笛夫妇想安稳地睡个午觉。忽然,一阵啜泣声惊醒了夫妇俩。一骨碌爬起来,发现孩子正一把一把地抹着眼泪。妈妈以为出了什么事,一把搂住儿子,急切地问道:“儿子!怎么啦?儿子?”要知道,自打儿子上学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哭啊。偎依妈妈的怀里,封曲却把含着热泪的目光对准了爸爸:“爸爸,我想到学校去。我要上学,我想老师和同学们。”面对身有残疾的孩子的强烈的求学欲望,夫妇俩感到万分内疚,真想向孩子深深地道歉,但他们又觉得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于是,背起儿子、撑起雨伞,一头钻入茫茫的雨中。

封曲已经爱上了学校,爱上了一年级(6)班,爱上了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他已经离不开后海小学这个和谐共处的大家庭,离不开一年级(6)班这个其乐融融的班集体了。他的妈妈说:“现在,我们的儿子已经表现出了对校园生活的强烈喜爱,对老师、对同学有一股浓浓的依恋之情。总之,只要和校园生活有关的人和事都是好的,都是他乐于表述的。因为,他生活一个温暖、慈爱的群体中,老师们对他呵护有加,同学们对他友爱至上,这一切都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取代不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六、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共处”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并明确指出,“要从幼儿开始,就在体育或文化活动中,以及通过参加居住区的翻新、帮助处境最不利的人、参加人道主义行动以及两代人之间相互帮助活动等社会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这种教育。”我校“学会共处”的实验研究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我们所说的“学会共处”,就是“以博爱情感为基础的,一种合作、交往、持续发展、共同创新的生存能力,一种理解、接受、关爱、欣赏他人与事物的思想感情和与之相适应的品德行为,一种提升自身素质、推动社会文明的教育过程。”最近,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6届国际教育会议的主题,就是“全民教育:学会和睦共处”。

封曲的变化是我校“学会共处”实验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比较成功地体现了全纳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的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黄志成教授认为,“全纳教育”就是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学校的文化、课程,减少学生被排斥。全纳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它关注所有的儿童,从“我们所有的儿童”出发,提出了改革普通教育的两大方针,即平等和多样化。教育平等主张取消特殊学校,主张在普通学校中尽可能地减少学生被排斥;教育多样化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进行教育教学。

如果封曲没有与普通儿童的正常沟通、交流,他的自卑感就会更加严重,自卑的心理也将严重阻碍他身体的康复。相反,在“全纳教育”的实践中,小封曲的身心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我们让脑瘫患儿封曲音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和其他学生共同学习生活,这就需要其他学生学会关心、帮助自己的同学,因此,从整体角度来说,这个班的学生也逐渐地学会了在不同情况下如何与别人共处,这对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培养都是大有益处的。很显然,“全纳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全纳教育”已突破了有障碍儿童的框框,它的主张是适用于各种类型儿童的,它主张将各种类型的儿童都纳入普通学校,共同接受普通教育,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减少和避免被排斥的状况。

早在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就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并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明确提出必须普及基础教育和促进教育平等,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作为一所小学校,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适应全纳教育的要求,不排斥进入我校的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9: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