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梦令》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0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了寻找标准答案
  一直淡淡地喜欢着李清照,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但那时是不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一
  也许是过分喜欢吧,当学生无法确定“如梦令”词牌名还是题目时,我就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告诉他们这是李写的另一首《如梦令》,学生咿咿呀呀地读着,一脸的笑意说是词牌名。我也不急,进入了课文的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06:46:00 | 只看该作者
二、
  由于预习,词早就会背了,词意也早就写在书上了,孩子们都很得意,大有“你不教也没关系”的感觉。于是我检测了几个重点字词,逐句让他们说说意思,可他们搬来的要么是《课课通》上的,要么是拓展阅读上的,似乎也是一首首“清词”,学习底子薄的同学就只有听的份了,于是我直接进入了下一步教学:仔细观察画面,按照你的观察顺序用自己的画描述画面。叽里呱啦,全员参与,每每说到我的困惑处,我就说“是吗?”请了三四个同学说过后,他们叫了起来:到是喝醉了“不知归路”还是天晚了“不知归路”?“兴尽”到底是高兴极了,还是兴致未尽呢?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我进教师前,依然不明确,网上关于此的争论也很多,我似乎无法定夺。
  于是他们再读诗,静心思考,原来在“溪”“亭”“夕阳”“藕花”的美景中,和知己出游,是最幸福的事,所以“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于美景,陶醉于浓情。在美景中和知己游赏,心情愉悦到了极点,可是天色“晚”了,只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回家了。这因为这份“愉悦至极”和“意犹未尽”“恋恋不舍”,词人在事隔许久后依然“常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更多程度上说,是孩子们开阔了我的思维。我觉得只要进入情境,感悟合情合理就行了,似乎不需要什么标准答案了!因为我觉得孩子的,合理的,就是标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06:46:00 | 只看该作者
 三
  轻松学完,还剩十几分钟呢!于是赶紧拿出家作本,开始默写,正确率较高,我也就放心了。时间多余,我们在读读李的另外一首词吧!学生开始想刚才那样快乐地“昨夜雨疏风骤……”因为这几天江南春天的确是“昨夜雨疏风骤”学生对于理解词意还是没有太多障碍的。我问:为什么你读得那么快乐?学生说春天景美呀,早晨醒来心情愉快,“海棠依旧”心情愉快……我问真的吗?词人也认为“海棠依旧”吗?不如我们把两首联系起来看看呢?“常记溪亭日暮”先写沉醉,次写晚归,因人醉,天晚,才“误入藕花深处”。误入引起心乱争渡,又引出鸥鹭惊飞,这首词富有生活情趣,的确让我们感受到词人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而“昨夜雨疏风骤”却让我们进入了凄冷的场景,似乎比较消极,如“浓”、“残”、“却”、“瘦”等,同样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面对的背景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边”,所以我们分明是伤感愁情甚浓。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她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作者从此流离颠沛,生活无着,以写“愁”称著。这首“昨夜雨疏风骤”虽不知写于何时,但“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的春景是令人伤感的,词人不是还反问了:知否?知否?真的是“海棠依旧”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吧,这次显然是读得伤感了。不敢多读李清照,怕愁绪从中来,所以准时下了课。
  回顾这堂课,觉得我和学生似乎一直在寻找着标准答案,有几许累,有几许乐,有几许“牵”,有几许“引”,重要的是我们走近了词人,走进了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7: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