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初中历史课的读书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8 08: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历史教材是融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人文教材。教材在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用易懂平实的语言、生动的图文、翔实的史料等使学生了解人类走过的曲折的光辉的历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情感态度。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学习、 “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和谐教学理念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对以上新的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在我看来,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课堂改革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和“强硬灌输”的落伍现象,在融合以上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什么我们学生理解问题不全面、不深入?为什么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差?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书读得少,读得浅,对于课文知识不能系统地把握和深入地理解。试想想,如果我们仅仅要求学生死记几个名词,生背几个问题,没有感悟,没有共鸣,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我们也听到有的学生这样抱怨:历史课不就是死记硬背吗?太枯燥了,没有什么意思。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不经意的读书过程中,学生理解知识、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成绩也明显提高。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养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习历史知识的多方面能力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第一步:略读。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主要思路和线索。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基本问题,这就为学生的略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基本要求。然后我们可提示学生带着这些基本问题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略读课文。



实际上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就像一课树,教师应该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出发,首先让学生把握树的主干,然后再去研究、补充它的枝叶部分,进而掌握所有知识内容。这也是第一步一定要略读的原因。



如在学习《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了解英国宪章运动爆发的背景、工人的要求、结果、评价。2、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过程,理解诞生的重要意义。3、了解巴黎公社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结果如何?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既是阅读要求又是学习的思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略读课文,有针对性,有目的,基本问题解决了,课本的基本知识线索也就明晰了。



当然学生在略读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比出声读快得多。其次是在读时要手、脑并用,要做出相应的读书标注,以巩固阅读效果。另外是要扩大“视野”,即增大眼睛的扫视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最后,略读时抓住关键问题善于上下文联系、联想。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等,学生在第一步的阅读过程中就应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去把握。



第二步:精读。第一步略读完毕后,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应该是检查学生阅读结果,师生共同解决课文的基本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外,必要的针对性的精讲点拨至关重要。精讲点拨的目的应该是释疑、挖掘、拓宽,帮助学生透过课文的表象深入接触问题的实质,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在这一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布置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精读的特点是“纤屑不遗”。也就是说,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的对象应该是课文的重要段落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部分,一般指的是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在精读以前教师一定要做好阅读前的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认真推敲,解决课文疑难。如《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重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国际工人运动的水平较低,处在自发阶段,以单纯的经济斗争为目的,而斗争手段不外乎捣毁机器和罢工示威等。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了工人的经济、政治地位。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宪章运动和后来的巴黎公社的建立,注重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后工人运动的形式、彻底性的比较,利用充分的阅读、分析,突破教学的重点,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句话的含义。



第三步:品读。近日随着《易中天品三国》一书的热销,品读历史也成为一种受人们推崇的学习方法。品读这一环节应该是在学生对于基本知识、重点难点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以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态度为目的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打开历史课本,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的场景告诉给现在的我们要懂得庄严、荣光、忏悔……更多的是留给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关于现在和将来的思考。所以初中历史课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比如在《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节的教学目标中这样要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选择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职业的高尚情操和巴黎公社战士的战斗精神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继承发扬。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马、恩二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巴黎公社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就需要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要学会品读。



所谓品读,打个比方就要像真正的茶客品茶一样仔细品味,反复揣摩其中的意味,领略其中的细节的奥妙。我认为品读历史一定要让自己身入历史情境,与历史零距离接触。还记得电影电视里描绘老私塾先生摇头晃脑诵读古书时的情景,那种陶醉、那种享受让人忍俊不禁。老先生的这种读书至深至切的境界也正是今天的学生应该要学习和达到的。没有投入,文字只能是空洞的符号,没有融入,历史只能是无味的矿泉水,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品读的重要。品出意味,我们才能够体会毛泽东、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伟人情怀;读出境界,我们才能够更深切地理解战争的残酷,今天和平的珍贵……学会品读,学生才能够真正被历史所打动,才能动其情,启其行,历史的真正教育内涵才能够真正落实,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全面达成。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以读促学,以学带读,确实能够使得我们的教学有滋有味,事半功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09: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