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8 08: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历史教学应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发现问题,从而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其方法有设计问题、创设情景、学生置疑和开展历史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关键词:历史教学 探究 发现



新一轮课改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和发现,中学历史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和普及者,更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展开,为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提供机会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这种内在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泉。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得问题的解答,必须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操作,必须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因素去进行探究活动。这样,他们在获得答案的过程中会努力地寻找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会经历痛苦、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种种感情变化,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从中得到锻炼,他们的情感世界、人生境界也会得到拓展和提升。



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探究和发现能力的具体培养,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强调探究和发现能力,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强调探究和发现能力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探究和发现能力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探究和发现能力的培养,最终将会使探究和发现能力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探究和发现能力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探究和发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第二,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能力,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笔者认为,加强对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无疑”。一切创造性学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结束。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就要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提出问题,设疑解惑。我们在学习西安事变的时候,我有针对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①议一议,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蒋介石为何要采取不抵抗的政策?②议一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假若你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面对时局,你认为应当怎样处置蒋介石?③想一想,2001年10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发给张学良亲属的函电,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作为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什么给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我们应该学习张学良将军的什么精神?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和对前面学过的知识的归纳,很快得出了答案。面对第二个问题,学生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一种认为应该杀掉蒋介石,为死去的革命者报仇,一种认为应该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于是,两派开始唇枪舌战,展开激烈的辩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辩论有很多漏洞,但通过辩论,人人都在认真思考,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又会激发学生今后学习的动力,从而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当然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俗话说得好:“触景生情”。特定的历史情景往往会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和发现。历史教学要善于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彼时彼地的历史情景中去,引发历史性思考,去探究和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在学习重庆谈判时,先介绍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情况和美蒋积极准备发动内战的阴谋,蒋介石当时玩弄假和平伎俩,三次打电报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和平,当时我党内部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认为去好,一种认为不去为好,将同学引入一个特定的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思考:假若你是毛泽东,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你认为去好还是不去好,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思考和探究以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探究和发现能力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例如有教师在向学生讲到“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界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之后,诱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的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亦有指导作用。最后他又补充到,这一错误观念并非马克思的本意,而是后来的学者附加上去的。



4、开展历史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历史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并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大胆实践、独立思考、自我创造。在我们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了一些有关台湾的资料,正好我乡有一位台胞回故乡探亲,于是我们学校政史教研组就特地请这位60多岁的老人向学生讲述有关台湾的历史及现状。老人首先讲述了解放前他父亲为什么到了台湾,在被迫离开大陆前夕和到了台湾之后,他父亲和其他很多人一样经常是以泪洗面,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恋家乡的亲人,老人在现场含着热泪吟读了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老人还讲述了台湾今天的现状,特别指出了台湾人民绝大多数反对“台独”,他们最渴望的是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学生通过对台湾的历史和现状认真思考、分析、讨论和总结,最后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海峡两岸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后来我引导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你现在最想做些什么?学生通过激烈讨论之后达成了共识:他们联名向台湾中学生写一封信,表达了希望两岸在中学生应携手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愿望,并请求那位台胞将这封信带到台湾中学生手中。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既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快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1: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