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7 18:33:00
|
只看该作者
片断三:
师:如果没有图片,怎样能清晰而简洁地向别人介绍选配的过程?试一试。
生1:用三支笔代表上衣,两个三角板代表下装,按顺序选配就可以了。
师:用随手拿到的物品代替,有道理。
生2:画图表示上衣和下装,用线连一连。
师:用几何图形表示,并想到用线连一连。有创意!
生3:我们还想到了用数字和字母表示。
师:这样更加简洁,使人一目了然。
片断四:
师:我们按顺序选配时,一件上衣可以与两件下装搭配2套,也就是一个2套,那么3件上衣就有几个这样的2套?
生:3个2套。
师:先选下装时呢?
生:一件下装搭配3件上衣是一个3套,2件下装就有2个3套。
师:如果有3件上衣,4件下装呢?请同学们不要动手,想一想:你能知道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具体是怎样选配的?
生1:共有12种方法,一件上衣可以和4件下装搭配一个4套,3件上衣就有3个4套。
生2:也可以是一件下装和3件上衣搭配一个3套,4件下装就有4个3套,共有12套。
师:观察上面的搭配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生1:搭配的方法与上衣和下装的数量有关。
生2:只要把不同上衣数量与不同下装数量相乘。
[评析]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教师要让学生把外在的操作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有机
结合起来,适时帮助学生概括提升,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建模过程。教学中教师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经历“具体操作——思考交流——图形或符号化”,的过程,初步建立符号感,进而帮助学生找到直观情境与规律抽象的“衔接点”。那么理解算理,领悟方法(搭配规律)也就水到渠成。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通过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探索规律的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富有生命的数学知识,提升探究活动的价值,从而实现有效探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