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背景: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儿童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无论教育和保育,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也是有区别的。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各方面能力都有待于加强,所以教师的介入指导次数就相对于中大班要多一些,如何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指导也就成了我们的困惑。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玩娃娃家时突然发生的纠纷,教师如何适时适宜适度的介入指导。
案例描述:
今天又到了小朋友喜爱的区域活动,孩子们高兴的参与着每一个区域活动,突然娃娃家有位小朋友对老师说:“老师,没有菜了?”赵老师说:“没有菜怎么办呢?”孩子们说:“那我们去买菜吧”还没等老师说什么,孩子们纷纷穿上鞋跑了出去,不一会活动室传来喊叫声:“老师,他抢我们木珠了”,赵老师赶紧跑到活动室,玩木珠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的嚷嚷着,赵老师顿了顿说:“老师看看他抢木珠干什么去了?”这时玩木珠的孩子们渐渐安静下来继续游戏。赵老师走到娃娃家一看,原来他们正在拿木珠当饭和菜呢,过了一会赵老师敲开了娃娃家的门说:“你们在做什么饭呢?好香啊!”孩子们喜悦的说着菜名,赵老师说:“能让我和玩木珠的小朋友品尝一下吗?”这时,孩子们高兴的拿着盛好菜的盘子让其他小朋友品尝去了。
案例分析: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把自己当成情景中的某一人物,伴随着各种假想的行为和心理,常常忘记自己而沉迷于此,努力地模仿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而忘了自己的本来的身分。
在这个案例当中,娃娃家的孩子们在游戏时发现原有的塑料蔬菜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才会说“老师,没有菜了”然后跑到活动室抓了一把木珠回来当菜,可见幼儿的这种行为与他的年龄特点分不开的,孩子们能说出“没有菜了”然后想到去买菜,抓木珠等一系列行为,说明了小班幼儿现在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明白炒菜做饭是需要一定的实物来代替,而且知道这些菜是要到菜场去买,但在活动中并没有设立菜场这个情景,所以孩子们抓了一把木珠回去当菜了,在孩子幼小心灵中,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了材料的紊乱,而只观注到了自己伴演的角色,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行为。赵老师这时并没有批评孩子的这种行为,而是在缓解告状幼儿的情绪后走到娃娃家,悄悄去观察幼儿的言行,然后参与到游戏当中肯定孩子们能动脑筋想办法,然后用隐性的教育方法,使木珠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这样不仅没有挫伤孩子们游戏的兴趣而且还使孩子更加自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