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参考 广州中医药大学位于美丽的羊城,成立于1956年,为新中国首批兴建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原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2000年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是国内首批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非医攻博试点单位,拥有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均为优秀,属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广州三元里、大学城2个校区,占地1377亩,总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4亿元,藏书140多万册,拥有高水平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和大型室内文体活动场所,智能计算机网络覆盖全校;下设学院14个、研究所(研究中心)14个;全校教职员工4668人,其中双聘院士2人、国医大师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32人、正高职称408人、副高职称594人、博士生导师157人、硕士生导师791人,教师荣获一系列全国性荣誉称号。
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各类教学基地118个,开设本科专业16个,横跨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制药工程是
广东省名牌专业;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涉及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学、哲学、管理学、教育学8个一级学科;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覆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项下全部二级学科;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其中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招生范围包括全国34个省(区、直辖市)及23个境外国家,已培养近6万名中医药高级人才,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4年学生参加科技学术、文体艺术、实践创业等各类全国性比赛屡获殊荣,一批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深造。现有各类在校生2.3万人。
学校注重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科技学术创新,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1个,其中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评估中依次名列第一、第三、第五。有科技部工程中心5个,部局级重点实验室21个,形成复方青蒿素防治疟疾、中医药干预SRAS、脾胃学说、骨关节疑难病防治、艾滋病防治、南药资源开发等优势领域,近5年获科研资助1950多项,资助经费超
过3.2亿元,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0项。主办《新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3本中文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
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与企业合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7所,教学医院涵盖广东省内绝大多数大中型中医院及邻省部分中医院。第一、二、三附属医院形成以20个国家重点专科为龙头的专科专病技术群,综合实力居全国前茅,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享誉全国,抗击SARS闻名全球,开创在香港公立医院设立中医临床研究中心先河,2009年门诊821万人次、出院9.2万人次。
学校从1974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外国留学生,先后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接待101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团体(个人),已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成为辐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学术和教育中心。近年来牵头举办穗台港澳中医药信息交流会和泛珠三角区域高等中医药院校合作发展联席会,建立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等中医药文化基地并入选全国科普基地,已成为中医药海外传播重要窗口。
秉承“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校训,广州中医药大学正在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发展中医药学术、造福全人类健康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学城校区校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
邮编:510006 电话:020-39358233
三元里校区校址:广东省广州市三元里机场路12号
邮编:510405 电话:020-36588233
网址:www.gzhtcm.edu.c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