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孩子学习语文经验集锦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林伯渠送子“三用”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1885-1960)在延安时,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他的儿子相特两岁便送到延安农村托人照看。相特活泼可爱,模仿能力极强,经常背着双手学爸爸走路。有的同志逗孩子玩,叫他“小主席”。林伯渠知道了,严肃地指出,开这种玩笑不好,无形中会给幼小的心灵刻上超人一等的痕迹,并教导儿子说:“以后别人叫你‘小主席’你不能接受。人家问你长大做什么,你说到基层锻炼去,当一个普通的人。”
  相特到了上学年龄,林伯渠给他一个小小的土布包,装上几支铅笔和几个本子,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长大了,就应该懂事了。今天让叔叔送你去,以后你就自己走。”略一沉思后他接着说:“还要给你起个名字,就叫用三吧,用三就是三用: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脚踏实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司马光教子俭朴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稷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故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 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 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在文中他明确指出:其一,不满于奢糜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弊,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他非常痛恶这种糜烂陋习,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糜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苏轼教子求实



孙顺其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畅,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散文名篇《石钟山记》就是他“教子求实”的佐证。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当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差使,43岁的苏轼得以有闲经常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说古论今。有一天,父子俩不知怎的竟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如“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音徐歇”。对这些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它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看来,石钟山这个问题,还必须实地考察求实才能解决呢!”

    “石钟名称由来”这一问题,在苏轼父子俩的心中一悬就是5年,一直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才有了解决的机会。是年六月初九丁丑日,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省鄱阳湖东)担任县尉,48岁的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带着苏迈一起考察石钟山。白天,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间挑了其中的一二块石头来敲打地,父子俩当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当晚,父子俩乘着小舟来到山的绝壁下,沿着山脚寻找。寻到一个地方,只听见一阵阵清畅高扬的声音,“噌 如钟鼓不绝”,原来,这里的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它们不停地受到波涛撞击,所以才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宛若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庞大乐队中的钟鼓齐鸣一般……父子俩此刻终于恍然大悟:这才是“石钟”名称的由来啊!

    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抓住父子俩同探石钟山这件事,谆谆告诫儿子苏迈:“石钟”名称由来,此事本不难明白,只须实地考察就行了,由于一般人不肯去下这功夫,宁愿到书本里去寻找答案,而浅薄的人又往往附会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解释,最终以讹传讹,使本不难明白的事千百年来不得明白。你应当切切记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苏轼又提笔撰文。于是,苏迈乃至后人就读到了出自苏轼笔下的名篇《石钟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老舍怎样教育孩子



开化县 徐明敏



  

做木匠、瓦匠同样有意义

    1942年8月,老舍先生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不必非入大学不可

    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

    儿童宜多玩耍

   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天真,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万万不可扼杀。他主张儿童“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小老头”和“少年老成”。

    不以儿童为玩物

    老舍先生说:“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孩子

    老舍先生提倡待儿童必须有平等的态度,主张尊重儿童,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在这方面,他是身体力行的。他爱给儿童写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话开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儿童宣布自己的写作计划。《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写作大纲便是在给冰心的大女儿———一位中学生的信中首次披露的。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说话,他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态度和胸怀。

    鼓励创造

    老舍先生喜欢看儿童写大字,认为是一大乐趣。“倒画逆推,信意创作,兴之所至,加减笔来画,前无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点满身,亦且淋漓之致。”这是他对孩子们的描述,推崇孩子们的这种创造性

摘自:《家庭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黄炎培给儿子写的座右铭



浙江 陈阿夫





黄炎培,我国著名教育家。生前,他给儿子写了一幅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开头四句,他告诫儿子,做人一定要追求真理,不被纷杂的邪说所诱惑,以至误入歧途。凡事首先要探求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按客观实际去做。讲话应当守信用,行动应踏踏实实,不轻浮。

中间四句是对儿子日常的要求。事闲的时候,最易养成慵懒的恶习,要警策自己,抓住时间,勤奋用功,切莫荒疏了学习;事忙繁杂的时候,易生焦急的情绪,一急躁就会因冲动而做出缺少理性的事来,一定要冷静沉着,切忌慌忙。说话算数别人就会相信,没有私欲就会变得刚正,理直气壮。

最后四句,意味深长。他要求儿子对待同志和蔼可亲,像春风一样暖人;对坏人坏事像秋霜一样凌厉。在原则是非上,应该爱憎分明,不可模棱两可。结句用“古钱”外圆内方比喻,要求儿子外表随和,内里严正,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锋芒毕露,盛气凌人。

黄老的这十二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做人应有的修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家教拾锦



忠义





毛泽东同志对子女要求很严,期望也很高,他对子女的教育很有特点,对于我们教育后代,颇有启发。

1.教育子女应从小抓起。毛岸英、毛岸青小时吃饭将饭粒掉在桌上,毛泽东立即让孩子捡起来吃掉,并时常给他们朗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这首古诗,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示范是最好的语言。他要求子女多读书,读好书,他自己经常手不释卷。“明月一夜为良友,诗书半榻是严师。”这副对联是毛泽东读书生活的生动写照。他勉励孩子养成扎实求实的好学风,并要求说仅知道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半个知识分子,加上实践知识算是完全的知识分子,要把读书作为心灵的健美操。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他鼓励孩子到室外活动,锻炼身体,从小的锻炼可使孩子们长得很结实,为后来能经受住生活磨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以自已俭朴的生活作风教育着孩子。

4.毛泽东同志告诫子女要自立自强,“学人之长,克己之短”,不要依赖父母,要靠个人努力闯自己的前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我教女儿写作文



牛润科





  这次女儿在全学区作文考试中又拿了第一名,同事们非要我们夫妻俩谈谈有何高招。我笑着对大伙说:“其实也没啥,只不过是我们走活了四步棋。”

  一是“灌”。在女儿一至四岁期间,我们每天都抽时间给她讲故事听,起先几乎没有什么反应,时间一长,就发生了变化,每天晚上睡觉前,女儿必须得听我们给她讲个故事才行,否则她就不睡觉。日久天长,女儿就养成了爱听故事的习惯。这就是我们培养女儿积累词汇所迈出的第一步。

  二是“讲”。在女儿五至七岁期间,她的脑子里已经装了不少中外童话故事。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夫妻俩总是利用领女儿野外玩耍和路边散步的机会,引导她给我们讲故事,目的是让她把记在脑子里的中外童话变成自己的话讲出来。看到什么,就引导她给我们绘声绘色地描绘。每次外出回来后,我们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然后再读给女儿听。这就是我们为培养女儿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所迈出的第二步。

  三是“写”。从女儿上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要求她动笔了。女儿开始就按照自己的构思写起她的小文章来。在这个节骨眼上,对于女儿的作文,我们的做法是少改多讲,设法让女儿按着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写,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完完全全是顺其自然。这就是我们为培养女儿的作文兴趣所迈出的第三步。

  四是“点”。女儿上了三年级,我们对女儿的作文要求也就不同了。比如说,作文要结构合理,语言流畅,中心突出。所以,每次女儿写完作文后,我们总是让她反复读几遍。发现问题后,在关键的章节上给她点几笔,不去动大“手术”,谨防孩子把大人的修改变成离不开的手杖,让孩子独立开拓属于自己的处女地。这就是我们培养女儿作文水平能力所迈出的第四步。

  当然,培养孩子的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水平,就像电影《地道战》里各庄的地道似的,各有各的高招。但只要走活这四步棋,肯定会收到好的效果。不过,父母也好,孩子也罢,关键是贵在坚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1: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