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764|回复: 9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孩子学习语文经验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亲子共读十八招







从零岁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已经成为许多爸爸妈妈的共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孩子成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让读书识字充塞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让阅读成为孩子认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让阅读成为童年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成功的亲子共读的秘诀,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第一招:“我喜欢、我选择”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书



第二招:好办法不怕简单──为孩子大声读



第三招:边读边玩



第四招:他翻页,你读书──在大声读中请孩子来参与



第五招:阅图漫步



第六招:一边读,一边演──表演性的大声读



第七招:引发问题,引导思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第八招:聊书──七嘴八舌聊聊书里的趣事



第九招:读后行动,拓展阅读──鼓励孩子的积极反应



第十招:给自主阅读留出空间



第十一招:“书虫”长、长、长──阅读成长记录



第十二招:延伸阅读



第十三招:让孩子引导孩子──鼓励同龄孩子的阅读交流



第十四招:走到哪儿,读到哪儿



第十五招:充分利用公共资源



第十六招:书香满家园



第十七招:橱窗原理



第十八招:享受爸爸的声音──阅读不只是“女人的事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我让孩子“写”电视



尚德荣





我家孩子的作文一向不好,上小学五年级时,各种作文辅导书买了不少,家庭语文辅导老师也请过好几个,可就是不见效果。一提起作文,孩子就一脸苦恼相,这可急坏了我们夫妇俩。

但孩子有个特点,爱看电视,尤其是动画片,看完后还能讲电视的剧情,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孩子他奶奶耳朵不好,看电视常常犯迷糊,孩子倒有耐心,给他奶奶当解说员,经常让老人听个不亦乐乎。我灵机一动,让孩子复述、补充电视情节不就是训练孩子运用语言、词汇,进行作文练习的好办法吗?于是我郑重其事地给孩子布置了任务:每天允许看半个小时的动画节目,不过有个要求,必须有头有尾完整地记录下节目内容,然后交给奶奶,让奶奶看了不但能了解节目的内容,而且觉得生动有趣。孩子自然十分愉快地答应了,能痛痛快快地看动画片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

从那以后,孩子看电视注意力更集中了,每天也是认真地完成“看电视写作文”的任务。孩子的奶奶则依照我们的嘱咐,每天对孩子交上来的故事情节进行评点,时不时地对用得好的词、句进行鼓励,甚至来点小奖赏,以示对他帮助奶奶更好地看电视的表彰。如此,半年后,孩子的作文竟长进了,文字表达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学会了剪裁材料,运用细节,有些生动之处令我们都不由得拍手称好。老师也反映孩子的课堂作文进步多了,再也不会看到他面对作文题目发呆了。

下一步怎么办呢?电视故事虽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但那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要能真正写好作文必须扩大视野,以身边的人和事为基础。于是,我又安排了新任务:在校内、校外的活动中,在和身边的人和事的接触中,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特别是鼓励孩子把身边发生的一些不文明的事、不良的道德行为现象纪录整理,然后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向地方报纸投稿。随着一些“小豆腐干”的发表,孩子的积极性更高了。等到中考的时候,孩子的作文水平已经今非昔比,还得了个高分。

真没想到这个“写”电视的方法,居然还成了孩子作文的对症良药。这件事启发了我,对孩子的教育要善于因势利导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6:58:00 | 只看该作者

鲁迅的柔情



牟来





鲁迅住在北京砖塔胡同的时候,有几个小邻居。其中有一位小女孩叫俞芳,如今俞芳已经年近九旬了,她回忆起当年与鲁迅的交往时,宛如还是在昨天……

 鲁迅刚刚搬到砖塔胡同61号,给小俞芳的第一印象是神情严肃,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一印象到第二天就变了。第二天上午,鲁迅送给俞芳和妹妹每人一盒积木。那时,积木还不多见,可把小姐妹乐坏了,马上就在院子里比着搭起来。鲁迅也兴致勃勃地参加进来。

很快两姐妹就与鲁迅熟悉了。他们之间无拘无束,鲁迅叫俞芳“野猪”(因为俞芳属猪),而叫她的妹妹“野牛”(妹妹属牛)。于是,姐妹俩群起而攻之,叫鲁迅“野蛇”。鲁迅迷惑不解地说:“蛇也有野的么?”两姐妹仔细一想,都哈哈大笑起来,是啊,蛇本来就是“野”的!

俞芳姐妹还经常敲鲁迅的“竹杠”。北京冬天的晚上,十分寒冷,那时常常有一些老百姓冒着寒风,走街串巷地卖萝卜。那时冬天的水果很少,即使有价格也贵得吓人,一般老百姓是买不起的。而萝卜就便宜了,一个大萝卜只要一两个铜板,又大又甜,可以当水果吃,所以就流行起卖萝卜来。每当卖萝卜的小贩一声吆喝“萝卜赛梨哟”,俞芳的大姐就拉着鲁迅让他请客。鲁迅的母亲——太师母就出来打“圆场”,笑着说:“这次让我请客吧!”太师母这话一说,全屋子的人顿时活跃起来。

那时,北京街上还有一种挑担卖桂花元宵的,这种点心比较贵,俞芳姐妹不仅没有吃过,连想也没有想过。有一次,大姐异想天开,竟然要鲁迅请大家吃桂花元宵。三个小女孩你一言,我一语:“大先生,元宵多甜啊,可香呢,热腾腾的,多好吃啊,吃一碗文章都写得出来,觉都睡得香些……”鲁迅本来是不打算迁就三个小姑娘的,但是看到她们垂涎欲滴的样子,再加上太师母也点了头,于是也就同意了。结果,太师母、鲁迅、朱安、俞芳三姐妹以及三个帮工,每人一碗,一共要了九碗。

这段回忆让我想起鲁迅的诗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真正的英雄,其实是最温柔的人。鲁迅当然有他睚眦必报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缕缕柔情。鲁迅很多时候都是慈眉善目的。鲁迅尤其喜欢孩子,喜欢海婴和所有的孩子。

鲁迅不仅在孩子那儿寻找纯洁和单纯,他自己也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平时,鲁迅的工作非常繁忙,他在几所大学里兼课,白天很早就出门去了,晚上很晚才回家。但是一有空,他也会像小孩一样跟俞芳姐妹一起“贪玩”。俞芳记得,有一次,鲁迅拿着放大镜,在太阳底下把纸点燃。鲁迅是不需要“验证”这一科学原理的,因为凭他所拥有的科学知识,他当然知道聚焦的过程。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聚精会神地用放大镜点燃纸张呢?我想,他一定是出于“好玩”,仅仅是好玩,没有什么别的用意。“好玩”比所有的“意义”还要有意义。还有一次,鲁迅在满碗的水面上放缝衣针,一次又一次,直到针不下沉才肯罢休。这也是出于“好玩”。没有这分童心童趣,鲁迅也就不是鲁迅了。我认为,“爱”和“好奇”,永远是“愤怒”和“恨”的底子。

不理解鲁迅的柔情,就无法理解鲁迅为什么没有被无边的黑暗所压垮。从一个小女孩的回忆里,我丰富了自己关于鲁迅的想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6:58:00 | 只看该作者

陈毅元帅用诗与孩子沟通







  
  

陈毅元帅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功勋盖世、才华横溢而又襟怀坦荡、幽默风趣的人物。发生在他身边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和子女之间的故事都饶有趣味,人们津津乐道。

特殊的交流

陈毅出生于“耕读之家”,他的父亲陈昌礼是同门兄弟中读书最多的,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胜人一筹。这大概是陈毅有相当的国学基础,在以上领域亦出手不凡的根源吧!也是这个原因,陈毅能在夫妇之间、父子之间建立起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交流方式———“诗沟通”。

陈毅的长子陈昊苏(现任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回忆:父亲有暇和子女沟通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诗词,或问子女对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诗词中的微言大义对子女谆谆教诲。

三子陈晓鲁记得父亲用唐诗中“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向子女形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告诫他们不要依赖父母的功劳与地位,要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上。

1949年仲春,陈昊苏和弟弟们自东北抵达新解放的山东济南市,而陈毅此刻刚率部打过长江,准备进攻上海。听到父亲新近的消息,已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陈昊苏随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在信的末尾,把他和弟弟创作的一首“诗歌”抄给了父亲。

嘻嘻哈哈笑呵呵,快快活活扭秧歌,妈妈身体很健康,爸爸前方打胜仗,打垮敌人反动派,一家大小团圆过,你说快活不快活?

此后,家人便逐渐习惯以诗歌进行沟通。

1961年夏,陈毅的二子陈丹淮(现在国防科工委工作)高中毕业,以品学兼优保送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哈军工当时是中国一流的军工院校)。陈毅想到儿子是首次只身出远门,理应尽父辈教诲之责,于是提笔作诗:

小丹赴东北,升学入军工。写诗送汝行,永远记心中。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身体要健壮,品德重谦恭。工作与学习,善始而善终。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试看大风雪,独有立青松。又看耐严寒,篱边长忍冬。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

一首写罢,他觉得还需再嘱咐几句,便又研墨展纸———

深夜拂纸笔,灯下细沉吟。再写几行诗,略表父子情。儿去靠学校,照顾胜家庭。儿去靠组织,培养汝成人。样样均放心,为何再叮咛?只为儿年幼,事理尚不明。应知天地宽,何处无风云。应知山水远,到处有不平。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

陈毅平日对孩子学习和功课的关心是粗放的,但一旦孩子的学业和人生、和未来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便不仅很关注,而且毫不含糊。从陈毅子女的朋友处了解到,陈毅当年出自对中国建设事业的全面关心,对他四个子女的学业和职业都事先有一定的设想,这就是:让长子陈昊苏从政,让二子陈丹淮搞工业,让三子陈晓鲁搞农业,让小女儿陈珊珊搞外交。 

温馨的家教

一般的家庭总是“父严母慈”,但陈毅的家庭却留给人们“母严父慈”的印象。陈毅夫人张茜性子比较急,要求孩子也比较严。

有一年,陈毅夫妇去广东潮汕地区休息,因时值寒假而带上了小儿子陈晓鲁。在一番游历之后,母亲张茜提议晓鲁写一篇游览观后感式的作文,这对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锻炼。可陈晓鲁对这附加的功课死活都不愿接受。抵牾中,孩子的执拗惹起了妈妈的脾气。此时,外儒内刚的陈毅劝妻子说:“慢慢讲,不要着急喽,他还是孩子嘛!”听丈夫如此说,张茜的火气一下子转移到丈夫身上:“都是你,平日宠他,现在他一句都不肯听了!”陈毅有些悻悻然:“好了,好了,我不管了!真是莫名其妙!”父母的争执使陈晓鲁深受触动,当晚他无法入眠,通宵奋笔,赶出了一篇作文。他发奋写作之文甚为可观,父母看后,流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在教育上“母严父宽”,陈珊珊也是有体会的。她上小学时,不光要学好学校教的功课,母亲还要她学弹钢琴,钢琴老师留下的作业,母亲都要过问,并严格督促她一丝不苟地完成。陈珊珊有段时间想打退堂鼓,母亲不仅不同意,反而对她要求更严格了。珊珊是听话且诚实的孩子,既然母亲嘱咐要按老师的布置做,每天必须弹奏多少时间的琴,她就老老实实地如数完成。隔壁邓小平家的邓榕、毛毛也在练钢琴,但她们的妈妈卓琳要求孩子就比较宽松,所以邓榕常常在珊珊未练完琴就过来约她去玩。孩子们总是爱玩的,这时陈珊珊总是从心底羡慕邓榕,但她还是强忍住欲望,让邓榕再等等:“你帮我看表,一到时间我就跟你们去玩。”“我妈妈要我必须练这么长时间,我不敢偷懒。”看到陈珊珊一脸诚挚的样子,邓榕无奈,只好帮她看着表,直到练够了时间才一起出去玩。

陈毅虽然不像张茜那样管得严,但也不是不闻不问。拿珊珊练琴来说,当他听到有外国钢琴家来华访问演出时,总设法弄几张票陪女儿去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6:58:00 | 只看该作者
泰戈尔孩童时的喜马拉雅山之旅



晓阳



  

印度诗人、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大家庭中,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家仆看管下度过的,泰戈尔被关闭在高墙大院之内,不敢越雷池一步。正因为这样,他对围墙外广阔而又神秘的世界越加好奇和憧憬。?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第一次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他高兴得无法形容。他们到达的第一站宿营地是桑地尼克坦,那里空旷无涯,广阔的原野,坦露的荒地,还有那错落有致的沟沟壑壑,在蓝天白云之下,像是一幅浓笔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3月,但山区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他们稍事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途中要经过几个宿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熠熠闪烁,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迭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毕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原美丽迷人的夜色。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四个月这样的旅游生活。

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成人以后,怀着深深的眷恋,他曾多次攀登喜马拉雅山。1916年出版的诗集《飞鹤》,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被评论家称为出类拔萃的诗,达到了抒情诗的最高水平。以后,泰戈尔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对自己所酷爱的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金圣叹刑场教子



王国赋





凄凉肃穆,血雨腥风,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的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密密麻麻布满了荷戟执枪,蓄着长发的八旗辫子兵。万木霜天,西风萧瑟,刑场阴森恐怖。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
刚逾知天命之年的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哭庙案牵连被朝廷处以极刑。虽然即将和死神接吻,告别相伴一生心爱的笔砚,可他泰然自若,临刑不惧,昂然地向监斩官索酒酣然畅饮,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心爱的儿子风风火火,呼天抢地地赶到了刑场,与慈父诀别。爱子泪流满面,痛不欲生。

他看到儿子哭得泪人似的,劝慰道:“别哭了,告诉我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哽咽着说:“8月15日,中秋。”听到“中秋”二字,金圣叹突然仰天大笑,高兴地说:“有了!有了!……”

超然世外,神驰遐想,舞文弄墨了大半生的金圣叹,到此即将告别人世的临危之时,仍惦念着一段未了的文字缘———原来,三年前,刚刚批点完了《水浒传》、《西厢记》的金圣叹,走进报国寺信步小憩。一天夜里,已批书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到了半夜仍毫无睡意。于是就披衣秉烛去见寺内方丈,想借佛经予以批点。鹤发童颜、长须飘飘的老方丈得知其来意后,慢条斯理地说道:“我有一条件在先,我出一上联,你如能对出下联,我即刻取出佛经让你批点,否则恕老僧不开面了。”当时正值半夜子时,忽听外面“笃笃”几声梆子响,老方丈灵机一动,脱口咏出“半夜二更半。”可金圣叹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只得抱憾而归,佛经自然没能到手。

今天,他在断头台上,看到城内张灯结彩,百姓喜度中秋。他突发奇想,灵感闪现,大呼一声:“有了,‘中秋八月中’”。并要儿子马上去寺院告诉老方丈,他对上了下联。

刑场上,刽子手磨刀霍霍,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眼看行刑时刻即到,儿子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戚,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如泉涌。为了安抚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道:“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上联是‘莲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悲痛欲绝,哪有心思对对联。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下联可对‘梨儿腹内酸’。”

旁听者黯然神伤,不禁为之动容:上联的“莲”与“怜”谐音,意为他看到儿子悲戚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谐音,意即离别儿子心中酸楚难忍。

一副诀对,可谓对仗严谨,字字珠玑,出神入化,撼人心魄。只见寒光闪处,伴着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文坛巨星过早地陨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梁启超精心教子满门俊秀



孙顺其




自号“饮冰室主人”的梁启超,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编为《饮冰室文集》。而作为父亲的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全方位精心教子,引导9个子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使他们人人学有所长,个个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中有三位是中科院院士,也有社会活动家、爱国军官和新四军老战士,真可谓是梁氏一家“满门俊秀”!

    在20世纪20年代风云变幻的中国,梁启超始终注意把握孩子们的前途,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远见,对孩子们进行言教和身教。他精心培养每一个心爱的孩子,不仅努力培养他们成为有学问的人,还要他们成为有高尚品德、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活精神”,作为一个爱国思想家,梁启超着力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孩子们小时,他常常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酒,一边绘声绘色地讲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他通过面对面的谈话和书信,传递对孩子们的情谊,和他们平等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讲解治学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也向他们倾诉生活中的苦乐悲欢,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他告诫儿女:“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何止乱世为然),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他严以律己:“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梁启超在教子中,特别强调趣味教育。他在《学问之趣味》一文中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他十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自愿,用心细致地掌握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鼓励孩子“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1927年8月,他的次女思庄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已学习一年,该选学具体的专业了。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出于对父亲意见的尊重,思庄选择了生物学。但由于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教授课讲得不好,无法引起思庄对生物学的兴趣,她十分苦恼,并向大哥思成叙说了此事。梁启超知道后,心中大悔,深为自己的引导不安,赶紧写信给思庄。在父亲的鼓励下,思庄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在指导孩子如何做学问上,梁启超给孩子们反复强调的是学习要“求理解”,不要“强记”,并且一再告诫要劳逸结合,“多游戏运动”。长子思成在清华读书时,各科成绩优秀,业余爱好十分广泛,是清华大学铜管乐队的队长,还在全校运动会上获得过跳高第一名。当孩子们在学业遇到困难时,梁启超总是引导他们解开疙瘩,战胜困难,继续前进,教导他们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要他们“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他告诫已到美国留学三年的思成:“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些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他还告诉思成:“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你务要听爹爹苦口良言。”当得知在国外求学的思庄对英文成绩不满意时,梁启超就多次去信安慰:“绝不要紧,万不可以此自馁,学问求其在我而已。”“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些按级递升的洋孩子的竞争,能在三十七人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

    梁启超不仅注重用自身的言教和身教教育孩子,还注重聘请家庭教师培养孩子。1924年以后,梁启超的四子思达、三女思懿、四女思宁渐渐长大,而他们的哥哥姐姐思顺思成思永思庄思忠则已先后出国留学,只有他们生活在父亲身边,住在天津意租界的居所。为了充实子女们的国学、史学知识,从1927年下半年起,梁启超就聘请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来做家庭教师,在家中办起了补课学习组,课堂就设在饮冰室的书斋里,课程包括国学方面: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诗,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有的还要背诵。每周或半个月写一篇短文,作文用小楷毛笔抄正交卷。史学方面:从古代至清末,由老师重点讲解学习。书法方面:每天临摹隶书碑帖拓片,写大楷二三张。每周有半天休假。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兄妹几人国学、史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梁启超教导孩子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其实是“天道酬勤”,埋头耕耘的人总是会有收获的,梁启超付出极大心血精心教子,换来的是9个子女个个成才的硕果。其中,长子梁思成成了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次子梁思永成了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连最小的儿子梁思礼,也成了火箭专家、当代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对生长在“满门俊秀”家庭的子女而言,其父亲梁启超,的确是“父爱如山”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7: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