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5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6: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系 吴忠豪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主要是在教学层面上进行,诸如识字教学改革,阅读教学改革,作文教学改革等等。五六十年代提倡“启发式”教学,“精讲多练”,当前开展的新一论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尽管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语文课程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没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我们认为,语文课程“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教学层面,而是出在课程论层面。如果仅仅从教学层面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似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语文课程存在的深层问题。







  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阅读为中心”,其呈现的教学形态就是教师领着学生阅读课文。我们的语文课本是以阅读为中心编写,翻开语文课本,从第一课到最后一课,基本上是供阅读的课文,阅读课文构成了语文教材的基本框架;课堂教学是以课文阅读为中心组织的,阅读是教学主线,识字、学词以及听、说、写的练习是课文阅读的衍生品,其轻重取舍须服从阅读的需要;从时间配比看,阅读课时数超过语文总课时数的四分之三,除了两周一次作文课,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一学期学几十篇课文,然后配合课文完成一些语文练习。这样的语文教学形态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甚至认为语文课程就是这样的。



  其实,大多数国家母语课程教学形态并非如此。比如日本国语课程分为“三领域一事项”,即听说领域、写作领域、阅读领域和语言事项。国语教材构成框架不是一篇篇阅读课文,而是以听说、写作、阅读以及语言事项等不同学习任务构成一个个学习单元。日本光村版《国语》第2册课本共9个单元,其中4个单元是阅读单元,每个单元编选一篇课文;3个写作单元,再加上偏重于语言学习事项的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单元各1个。与一年级教材相比较,五年级则重视综合性的语文学习。五下全册课本安排“语言事项”5次,写作领域学习6次,听说领域练习2次,而阅读课文只有4篇,如果加上一篇诗歌欣赏,总数也不过5篇,写作领域和听说领域学习远远超过了阅读。①日本国语课强调的是“言语教育”,将“表达能力”放在首要地位,与我们“以阅读为中心”的课程形态相去甚远。



  俄罗斯语文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影响最大。1952年由苏联专家组织的“《红领巾》教学观摩讨论”对我国以后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直接结果是:我国的语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以“讲读课文”为特征的阅读教学模式。语文教育界人士大多认为,我国现行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模式滥觞于苏联语文教学。其实苏联(包括俄罗斯)语文课程除了“文学课”之外,还另设“俄语课”,而小学阶段主要是以俄语课为主。俄语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有关俄语的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读说听写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②俄语课主要是实践性的,是以发展儿童语言为主。我国语文课程引进的是苏联“文学课”教学模式,而对“俄语课”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如何训练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技能,如何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等,却没有开展深入研究。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从诞生伊始就存在先天缺陷,因为它是从“文学课”演变而来,而不是“语言课”教学模式,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文学教学痕迹。



  观照日本、俄国的语文课程,我们可以发现,以课文“讲读”为主的教学形态并不是语文课程唯一的教学形态,更谈不上是语文课程最佳的教学形态。平心而论,这种形态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够比较充分地保证学生的课内阅读量,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语文课程的道德教化功能。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是容易造成语言学习的缺失,二是难以保证“表达”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位置。现在社会各界人士对语文教学的意见是学生“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主要集中在表达能力方面,而我们语文课程改革焦点却始终集中在“怎样阅读”,始终没有将提高表达能力作为研究的重点,岂非咄咄怪事?语文课程如果还是停留在如何“讲读课文”进行研究,不改变以“课文阅读”为主的教学形态,那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许永远只能是一句美丽的口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按照我国的语文课程形态,新语言材料获得主要是在阅读课。然而我国目前中小学阅读课的目标取向主要不在语言材料获得方面,而是严重地倾向于思想内容理解和人文精神的感悟。一本比较权威的语文教学法教材将阅读教学任务界定为“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和学习体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儿童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要教给儿童基本的读书方法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③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④如果单从阅读行为这一视角考察,这样表述阅读目标似乎不错;然而我们必须基于我国语文课程的形态来考虑问题,我国语文课实际上是以阅读课来替代的,并且不再另设语言课。如果从语文课程承担的语言学习任务看,这样表述阅读教学的目标会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严重误导,并且进而造成语文课程中语言学习任务的缺失。而对以学语言为主要任务的语文课程而言,这样的缺失实在是非常致命的。



  可能有人认为,我国语文课程中还有作文课。不错,作文课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的提高,但在促进儿童语言增长方面是难有作为的,因为学生作文时运用的只是已经掌握的语言,不可能运用没有掌握的词语或句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⑤作文对学生语言的通顺连贯,对语言的组织加工,对学生书面表达方法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有着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但是对新语言材料的获得,包括词汇的增长和句型的丰富等,却是无能为力的。



  反思建国以来的中小学语文课,我们长期是以“得意”为主要目标组织阅读教学的。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上获得的主要是文本的“意”;至于文本的“言”是否获得,完全听凭学生的悟性和自觉。悟性好并学习自觉的学生,所得就多些;而悟性差又不够自觉的学生,所得就十分有限。在通行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其实是“得意”的过程,成了语文课的主旋律、硬任务。这一模式的最大缺陷就是“得意而忘言”,不适当地放大了“学阅读”的任务,忽略了“学语言”这一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导致语文课“语言学习”的缺失。



  在现行语文教学形态一时不能改变的状态下,必须强化阅读课所承担的语言学习的任务,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任务,还承担着扩展学生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阅读课一定要把语言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正确概括,完全符合学习语文课程的基本规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应该是个体参与的语文活动,具体应该包括情境性的听说活动、写作活动,当然也应该包括阅读活动,还应该包括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而绝对不只是以阅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指向主要不在传授语文知识,而重在形成语文能力,掌握语文工具。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能力只能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要“以学生获得实益,练成读作之熟练技能为要”。而培养“读作熟练之技能”,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自己的“读作”实践。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些论述正确地阐明了语文能力形成的途径,对于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很具指导意义。



  现代语言学研究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获得的,是儿童生理成熟和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的。语言教育要和儿童实际生活经验以及自然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语言充满生命力和有意义。教师应积极提供能激发和支持儿童有意义的语言使用的情境,让儿童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



  按照语言习得理论,儿童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当儿童有交往的需要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搜寻记忆里的词汇和句子,尝试着进行表述。而且,在有交际需要的情形下,当儿童因词汇贫乏或语法错误引起交谈对方产生理解障碍时,儿童才会感觉到学习新词的紧迫性,才会有意识地利用这种交际环境与机会向别人学习,主动模仿新词新句。



  日本国语课本中阅读教材数量不多,每学期一般阅读4~8篇课文,但是每篇课文的篇幅长,教学时间多。比如一年级课文《信》多达1 100多字,按照计划要上6课时;四年级课文《小狐狸昆儿的故事》长达3 688字,要教15课时。这么多的课时怎么教?其主要方法也是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让每个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阅读一篇课文一般有两次交流感悟的机会:第一次是在初读课文以后,以口头交流为主;第二次是课文教完之后,要求书面写读后感全班交流。第一次交流时间大致有1课时,后一次因为要写读后感,一般安排2~3课时,有充分的教学时间保证。二是每篇课文教学都安排有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完《小狐狸昆儿的故事》,一位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有:①制作《小狐狸昆儿的故事》报纸;②编写《小狐狸昆儿的故事》人物词典;③结合课文阅读得到的启发,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和同学交流体会。这些活动也有教学时间保证,大约2~3课时。三是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日本国语教材编入的课文数量很少,但是配合课文教学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远远超过课文数量,比如结合《小狐狸昆儿的故事》的教学,要求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并在课内进行阅读交流等等。



  当然,学习汉语和学习日语有所不同,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个性鲜明的文字系统、词汇规则和语法系统等等,照搬国外的母语教学方式可能很难行得通,也难以为国人所接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排斥国外母语教学中,符合儿童母语学习规律的方式方法。因为从心理学层面考察,无论是中国儿童还是外国儿童,他们学习语言的心理机制和基本原理应该是一致的。国外母语教学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强调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获得言语能力和言语策略,这是完全符合儿童语言学习规律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06:33:00 | 只看该作者




  我国语文教学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改变。



  1.改变“阅读为中心”的课程形态。通过阅读活动,可能会影响或者促进学生听说、写作能力的提高,但决不可能替代听说、写作活动。语文课程设置必须改变“阅读一支独大”、以“阅读课”代替“语文课”的做法。按照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口语交际”、“习作”等学习领域在语文课程中应占的地位,合理压缩“阅读课”课时数,科学配置并保证各领域学习应有的课时比例。



  2.改变以阅读课文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思路,让语文教材真正成为“语文教材”,而不是“阅读教材”。我们认为语文教材至少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材须提供具体的多种形式的听说、习作和综合性语文学习等领域的教学活动,并与阅读课文并列作为规定的教学任务;二是适当压缩阅读课文的篇目,为语文课程中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腾出足够的空间;三是在教材中明确规定课外阅读篇目或书籍,变弹性任务为刚性任务,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和检查。



3.改变以教师“教课文”为主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应是学生为主的“语文学习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运用的能力。教师应该确认这样一种信念: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交际能力或是写作能力,都必须通过学生个体亲身参与的相关的活动才能真正获得。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证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当然这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教师的作用主要发挥在:①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传授;②听说读写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③活动过程中因人而异的指导,等等。



4.改变语文评价的方法。要变偏重于理解能力的评价为理解和运用能力并重的评价,变偏重于书面能力的评价为口头书面并重的评价,变偏重于语文能力的评价为能力、习惯和方法过程并重的评价。语文评价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①明确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按年级考察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②按各年级听说能力和习惯的要求,考察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习惯;③阅读能力重点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掌握,阅读习惯态度,以及阅读的熟练程度,而不仅仅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等。



语文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不改是没有出路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5: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