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快乐充满数学课堂——灵活运用课堂评价浅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2-7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白鹤小学 张晓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课堂,课堂评价不仅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起到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改善教与学,使课堂激情燃烧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成长和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学中我尝试灵活运用课堂评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快乐充满数学课堂。
一、注重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爱上课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只有对数学有了兴趣,才会爱上它,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励”。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评价,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比如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赞同的话,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接收到老师发出的鼓励信息,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要有一种伯乐的眼光、宰相的胸怀,要用亲切的口吻评价学生,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趣味的语言点拨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情不自禁的爱上数学。
例如在教《两位数加减法》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我们学校是济南市绿色学校,你看我们的校园美吗?说说美在哪里?”话音刚落,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说:“我们的校园到处是绿树、小草”;有的学生说:“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在我们的校园看到美丽的鲜花”;还有的学生说:“校园的水池里有成群的小鱼游来游去,有时还能听见小鸟快乐的鸣叫”……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下被激发起来。我抓住时机接着问:“生活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几乎同声答道:“很幸福,很开心,很快乐”。就这样我从学生身边的环境谈起,导入新课,既贴近生活又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学生不仅开心,而且很放松。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中我用电脑出示图片(同学们在植树):“同学们,我们不仅爱护校园环境,还利用‘护绿小队’开展为社区添一分绿活动。这是我校同学3月12日植树节那天到广场种树拍下的照片,瞧!你们干得多带劲”。我继续说:“在这次活动中三年级有25人参加植树,四年级有31人参加植树,五年级有43人参加植树。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经过短暂的思考,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
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动脑筋自己提出来的,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们”。渐渐地,学生思路打开了,问题越提越明确,也越来越有思考价值,尤其是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同学们的提问和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完全沉浸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中享受着成功的愉悦。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只要有机会,就要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学生发表见解后,我都及时运用生动的、充满童趣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激励;使课堂内生机勃勃,如沐春风。
、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成功的教学首先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因此数学课的评价要既尊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或独特的表达方式。教师应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多个角度,以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学生,抓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微小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给予表扬。经常给他们的潜能和优势提供选择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表现,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的成长。
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在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我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在课堂巡视时,我惊喜地发现一个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却设计出了一个精美的轴对称图形。在展示作品时,同学们都积极的走上讲台,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向同学们讲解自己设计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想出来的。唯独这个同学没有上台展示,我用鼓励的目光望着他,只见他把自己的作品贴在胸前,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赞叹地说:“我看到你的作品了,这个图案真美。你能上台给同学们讲一下你是怎么设计的吗”?这时同学们鼓励的目光都投向他,只见他大胆的走上讲台,举起自己的作品—一一个大红灯笼,脸涨的通红,既兴奋又紧张,有点结巴的说“我、我是先对折,再沿折线画出半个灯笼的形状,然后沿线剪下来,最后再涂上颜色。”说完同学们给予热烈地掌声,这个学生露出了高兴、满足的神情。
由此看出当学生用心地设计、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时,给他们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让他们在众人的眼光中展示自己的成功,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表扬。这个学生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相信他会努力追求再次的成功。让每个孩子享受成功的快乐不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吗。
三、真情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清代学者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待我们的学生,应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赞扬,少一些批评。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这样学生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信,多一点自由的呼吸,乐观而向上,活泼而富有朝气。课堂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就可以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在一次次充满真诚与个性的评价中得到品德的修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成长。
如在教学《找规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请你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创作一幅有规律的图案好吗”?同学们兴致高昂地开始设计,很快就有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设计的拉花很漂亮,它的规律是红,绿,白,紫,黄,蓝;红,绿,白,紫,黄,蓝六色循环。我高兴地说:“你能列举生活中见到过的有规律的图案,说明你是一个热爱生活、有心观察的孩子。真棒”!有的学生说“我的作品的规律是:圆柱体、圆柱体、正方体;圆柱体、圆柱体、正方体…….三种几何图形循环”。我赞赏地说:“你能把学过的几何图形和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联系起来,创作出有规律的图案,真不简单”。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常常用掌声鼓励大家,仔细听听,你能找到我的掌声的规律吗?(一、二、三三三;一、二、三三三),做了三次”。我惊讶地说:“你能用自己的动作简练地表达出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创作了有规律的掌声,你真历害”!…… 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讲解中,我拿起一位同学的作品奇怪的问:“咦,这张画的是什么?看,真有特色,他一定有许多想法,讲给同学们听听吧”。他高兴地跑上讲台自豪地说:“这是我设计的桌布,上面的图案很复杂,有小花,有小草,有小狗,有小鸡,还有房子,大树,太阳……”我发现这幅图虽然很美,但是没有规律,于是我这样对他说:“你确实设计的很漂亮,可是你能说说它的规律吗”?这个同学一下愣住了,我说:“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找规律’,你能重新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吗”?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认真地画起来。从他认真的态度中,我看得出来,在老师真情的评价中他明白了自己的不足,相信下一幅作品他会成功的。
在这样一个充满欢乐的数学海洋中,学生在课堂中一边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一边学会欣赏别人,而欣赏产生的巨大力量,可以引导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
四、课后自我反思,师生共同成长

一节课结束时的综合评价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而清楚地的看到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例如:谁能给大家提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谁能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快又好?你觉得你比别人多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标。

    鼓励性的课堂总结后,我又为同学们颁发了各类的成长鼓励卡,然后组织大家填写数学学习评价表《你能点亮哪颗星?》

综上所述,教学中灵活运用课堂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能使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总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快乐充满数学课堂,进而让快乐陪伴学生的童年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不是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9: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