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客为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7 01:2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客为主
广西柳州市革新路第一小学   管金萍
摘要: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工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活跃起来,就需要老师多花心思,多用法宝,打造高效课堂,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主动性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工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活跃起来,就需要老师多花心思,多用法宝,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造高效课堂,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一、更新教育观念,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
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 扮演不同的角色, 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跃起来。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一节课中,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着眼点要放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活跃起来了,课堂自然就就活跃起来了。呆板的教学方法,只会让课堂变得无趣。现代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为25分钟,注意力容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就会出现分神,讲小话,做小动作等问题。
例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做了这样一个游戏,我出分子,学生出分母;然后学生出分子,我填充分母,要求和刚才的分数相等。这样师生互考,师生平等和谐,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自然就会形成。
又比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了题目,题目具有要求创造性思维。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科学、有趣的的课堂教学环节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习的起点。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本人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林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多种形式,塑造百变课堂
1. 释放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教师不仅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应该教学生怎样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去学,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能自学的,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学生能自主探究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在交流中提升思维。这样,学生学得很主动,学得快乐。因此,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活”的数学课堂教学。

我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下,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别学生,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其余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鼓励员、报告员、资料员、记录员等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记录员负责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收集工作,报告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 利用现代技术,适当使用教学辅助设备
使用教学辅助设备包括利用实物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适当的使用教学辅助设备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的内容要用到实物,可以让学生来做一些实物教具。比如: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三角形的不稳定性,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等。学生自己做后体会更深。要多媒体演示的尽量要用,更直观。例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一课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几何,他们在理解上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很难理解“互相垂直”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对学生以后给三角形画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里就需要借助与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可以在学生认识了相交的基础上,使用课件出示一组相交的直线,然后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形成几个角?都是什么角?学生会很快发现是2个锐角,2个钝角。然后课件演示,转动其中的一条直线,使其中的一个角成为直角,可问:当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他几个角是什么角?生很自然的推出也都是直角。这时就可以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模拟的演示了两条直线由相交关系到垂直关系,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垂直,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深刻的思维过程。
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度”,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而有些课没有必要用,不能只为了形式好看,而采用多媒体,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失去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简练收尾,燃烧学生激情
一堂课快要结束时,学生普遍感觉比较累.在很多课堂收尾环节,许多教师都千篇一律地套用着同样的结语:”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而学生则大多神情漠然,只有少数学生在泛泛而谈。这种象征性走过场的做法让课堂收尾教学陷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若此时再滔滔不绝,长篇大论,不但要说明的问题解决不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厌烦.所以一个恰到好处的结尾则犹如登山,虽然很累,但很愿意领略登到高处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三言两语,切中要害。
譬如在”植树问题”临近下课时,我将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编成了一首儿歌,引导学生一起来念一念。”小树苗,栽一栽,两端都栽问题来,间数多1是棵数,棵数少1是间数,怎样求出间隔数?全长除以间长度。”学生通过诵读,对植树问题的规律与解题方法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还比如在”百分数的意义”结尾处,我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其实一个人的收获不仅来自于1%的灵感,更重要的是来自于99%的汗水。如果每节课都能有一点收获,日积月累,相信你们100%都能获得成功。记住: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让我们以此共勉。”这种别具匠心的收尾形式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头,时刻激励学生奋发图强。
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自然就能在数学课堂上活跃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反客为主



姓名:管金萍   地址:柳州市柳南区革新路七区革新路第一小学
电话:18775155123    邮编:545007   工作单位:柳州市革新路第一小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0: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