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今世界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端科技的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本世纪我们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今天学习的能力就是明天的生存能力,,因为“我们不是为学校而学,而是为生活而学,为将来的生存而学”。我们应当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一、 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人们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获得的,这是教育的责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计算机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计算机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变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计算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中无论课堂讲授、教师或学生演示还是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这种问题应该是难度适中的,学生探究才有信心,问题应属于学生“跳一下,摸得到”,这样才有探索的余地,问题还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形成探究问题的高度热情。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再造,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和独特办法,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正是这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调动了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和其他课程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种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
1. 求异。
新课程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求异性,要求学生应具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思维,这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的灵魂。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努力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不要学生能回答出问题、能解决问题就行,应该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方法和见解。
2. 猜想。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因此,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恰当处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使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既能更好的获得知识,又能展现他们的创新才能。在猜想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3. 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学会提出疑问。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创造一个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在课堂中,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教师要给以肯定,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即使答错了,也要妥善的引导和分析,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只要能参与、能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就说明学生是积极向上、善于思考且富有创新精神。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探索出贴近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要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位置。变“传递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提出总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自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疑点和难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