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0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把书读实、读活、读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读书的指导也是学习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享受读书。语文课要重视读书活动的设计。这个设计应包括读的目的要求,读的策略方法,读的结构形式,读的反馈、调整,读的预期效果。读要有明确的目的,讲求效果。泛泛的读,有口无心的读,机械重复的读,都是花费时间,效果不大。读书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书要读实、读活、读好。



一、有指导的读── 读实



读实,就是实实在在地读,读得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读好表达上有特点、文意上有含义的句子。要读准字音,读出语感,读出结构。



读书首先要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要读准句子,不添字加字、不丢字落字。培养学生读准确、准确读的读书习惯。自己读书认真读,拿不准的字音,查字典,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听读的时候,认真听,有问题,提出来。如果有同学读书有错,读完后,给他指出来:“某某同学,你在读第几段第几句话的时候,多加了一个字(或读错了一个字),请你跟我读一遍。希望你以后不要添字加字。”



所说的指导,不是讲术语,也不是单纯的讲解,更不是语法分析,而是通过指导学生有效的读来感悟,通过多读来理解,通过品读来体会。



(一)指导读好长句子



需要读好的长句子不是单单从字数上说的。例如,“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与“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这两句相比较,从字数上看,前一句话长于后一句话,但是前一句话中间停顿了三次,每一个分句都很简短,学生读起来并不困难。而后一句话,句子虽不长,只有两个分句,但是第二个分句的修饰成分比较多,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读好它是有一定难度的。结构复杂的长句子,我多采用问答引读的形式启发学生感受句子的结构,感悟句子的内容,读清意思,读出语气。比如,“一束束灯光照着她,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这句话,我这样引读:







教师:什么照着她?



学生:一束束灯光照着她。



教师:什么样的城墙和什么样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学生: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教师: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怎样?



学生: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东西?怎样的情形?



学生:一束束灯光照着她,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我依照句子前后表达顺序,步步设问引读,使学生初感句子的顺序;又从部分到整体层层设问引读,使学生感悟句子主干与修饰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再由表及里设问引读,老师问得虚,学生读得实,使学生把句子由看在眼里、读到嘴里,到读进脑里、记在心里。



又如,“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这个长句子,我引读了四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目的。



第一遍读,引导学生关注“谁”。



第二遍读,引导学生关注“在哪里”。



第三遍读,引导学生关注“做什么”。



第四遍读,引导学生关注整句话是怎样一步步说下来的。







教师:谁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



学生: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



教师:春雨姑娘在哪里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



学生: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



教师: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做什么?



学生: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



教师:谁?在哪里?怎样做?做什么?



学生: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







经常这样训练读句子,就能为读好一段话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指导读好有表达特点的句子



有表达特点的句子,一种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反问句等,另一种是在语境中有特殊含义、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三)指导读实难理解的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比如《麻雀》一文,在描写老麻雀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身体作屏障保护小麻雀不被猎狗吃掉时写道:“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句话虽不长却很重要,它在表达上是个有特点的句子:一是生动描述出老麻雀心情焦急,不顾一切,拼死一搏的情态和落地之准确,飞下之迅猛的动态,一个爱孩子胜于爱自己,为了保护孩子宁肯牺牲自己的形象跃然纸上。二是这句话是描述老麻雀保护幼子的一系列动作的首句,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深切的感悟,就为理解后面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句话在理解上又是个难点句,学生容易误解为是把老麻雀的样子比作石头。课上,当学生体会不到位时,我指导学生这样读:第一步,走进麻雀内心。我启发学生:平时小鸟飞下来是很轻快的,这时为什么像石头落地呢?面对已张开大口的猎狗,老麻雀会想什么?学生有的说,它想我的孩子多小哇,刚出生不久,不能让猎狗吃掉它。有的说,老麻雀想,我是妈妈,拼出性命也要救我的孩子。还有的说,老麻雀想,就是我被猎狗吃了,也不能让猎狗吃我的孩子。学生说出一种想法,以此作引言,接读句子:“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第二步,走进当时境地。我说,是呀,如果它有时间想,几百种想法都是要救孩子,但是情况万分危急,它来不及多想,一种爱孩子的本能使它──学生接读:“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第三步,走进学生内心。我让学生再读这句话时,加上一句表达自己感受的话。有的学生读后说:它多么伟大。有的说,它很了不起。有的说,它就像一位英雄,我敬佩它。由于把这句话读实了,为后面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四)指导读实关键句子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虽普通,却是全文非常关键的一句话。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父亲走向地震后的废墟;父亲在废墟上徒手挖了38个小时;儿子在废墟下鼓励伙伴,战胜恐惧,等待搭救;父与子终于战胜灾难和死亡的威胁,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教学中,对父亲说的这句话,我采用多次补读法,引导学生层层感悟:同学们,请听我读这句话,我没有读的词语请你们完整地补读出来。







教师:我跟你在一起。



学生: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教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学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教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学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读后我启发学生:在这反复读中,你们感悟到什么?这句话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呢?(信念)在后面内容的理解中,我都勾连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使学生从前边父亲所想中初感信念,又从后边父亲所做中深深感悟到这信念是动力,这信念是力量,这信念是希望。把这句话读实了,对“了不起”的内涵就有了准确的理解,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身上就受到了深深的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二、有兴趣的读── 读活



读活,就是读活书,活读书。这个“活”,其中的一个含义就是把一本语文书读活,让学生学一本开放的语文书。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活读。



(一)拓展读



一是“活页课文”的拓展读。我让学生做小编者,给自己选编几篇课文。篇目、题材、体裁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让学生做小作家,给语文书创作几篇课文。



二是创设单元话题的拓展读。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举行“走进安徒生的童话”阅读活动,学生阅读《丑小鸭》、《快乐王子》、《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在阅读童话中,感受着一颗高贵、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学习《狼和小羊》,开展“从伊索寓言中探宝”的活动,学生从《老鹰和狐狸》中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守财奴》中得到“金子的价值不在于保藏,在于使用”的忠告,从《狮子和小耗子》中获得“勿因善小而不为”的劝谏;学习了《江姐》,组织了“诵读《红岩》”的活动,学生边诵读,边整理出红岩英雄谱。



三是以课文带文章的拓展读。就是学一篇课文带出一篇文章。例如学习《凡卡》,带出阅读高尔基的《童年》节选;学习《赤壁之战》,带出苏轼的《赤壁怀古》。有的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如学习鲁迅的《给颜黎民的信》,补充《藤野先生》;学习王愿坚的《三人行》,补充《七根火柴》、《党费》;学习《田忌赛马》,补充古文《增灶减灶》;学习冰心的《再寄小读者》,补充《寄小读者》、《小橘灯》;学习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补充《心田上的百合花》。有的是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如学习巴金的《海上日出》,补充刘白羽的《泰山日出》;学习《和时间赛跑》,补充朱自清的《匆匆》;学习郭枫的《松坊溪的冬天》,补充朱自清的《春》;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补充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



在拓展的时机上,根据内容和学生的需要而定,有的适宜在课前拓展读。如学习《飞夺泸定桥》,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中一次最为艰险悲壮的战斗。而学生与时代、与人物都有时空和情感的距离。为了缩短时空距离,特别是情感距离,让学生课前阅读有关长征的故事,了解长征,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的适宜在课中拓展读。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当学生体会看鱼与画鱼的内在联系时,适时引入《齐白石画虾》一文,丰富学生的感悟,提升学生的认识。又如《仙人掌》节选自秦牧《在那仙人掌丛生的地方》,在由花品导入人品的教学环节时,引入原文有关赞美守岛战士的一段内容阅读,引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有的适宜在课后拓展读。



这样,每篇课文都是一个中心点,以此画圆,做成一个阅读平台。一学期走下来,一本书学下来,学生读了上百篇作品,收获就丰厚了。



(二)把一篇课文读活



读活,就是活跃读的形式,发挥各种读法的功能,让读富有活力,富有变化。在单色调的阅读形式里收获的是单色调的感受,读亦如此。丰富读法,为每一篇课文设计适合它的读法,让课文自身的魅力在生动多样的读中彰显出来。



1.体会表达顺序,可用问答读



有的课文在表达顺序上很有自己的特点,不要让它淹没在对内容的理解中。体会表达顺序的特点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性要求。领悟顺序,也可以设计读法,在读中实现。例如,《仙人掌》第二段,第一层写仙人掌性格坚韧。先概括说仙人掌性格坚韧,再从它不在乎生存条件、不讲究生活环境这两个方面来具体说明。教学中,我采用“问答读”引导学生感受表达层次,体会作者敬佩、赞美的感情。我说:“同学们,我们一起合作读这段话,我读的时候,会根据内容提出问题,请你们用读来回答,从读中你们体会出什么。”我读到第二句话“有水,缺水,天热,天冷,它都满不在乎”时,发问道:“不是吗,你们看,它是怎样的满不在乎呀?”学生用读书来回答:“它那翡翠似的……”我接着读“对于生活环境,似乎它从来就不讲究”,然后发问道:“不信吗,你们看,它是怎样的不讲究呀?”学生又用读书来回答:“任你什么……”读后学生畅谈自己读的体会。



2.理解内容、感情,采用对比读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时候,根据课文内容情感的表达特点,运用对比读,凸显特征,感悟特征,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海滨小城》第一段,生动描述海上的美丽景色。各种颜色的景物,组合成绚丽的画卷。景物因为有色彩而美丽,读书要读出色彩才会产生美感,陶醉其中。怎样使学生进入优美的文字、优美的画面里,眼观其景,身在景中呢?我采用了“对比读”,体会色彩美。课文是这样描写的:“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棕色的机帆船和银白色的军舰来来往往。天空中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我将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都去掉,变成这样一段话:“上面是天,下面是海。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机帆船和军舰来来往往。天空中飞翔着海鸥,还飘着云朵。”与课文的描写相对照读,启发学生在读中思考:“同样的景物两种不同的说法,给你的感受一样吗?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当学生说出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美时,我又进一步激发他们,你从哪里感觉到美,怎么美,你就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在这个过程中,我以引读来促读,读中有导,有评:“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你们看到那种蓝了吗?谁再读读。”读后评:“啊,多美的蓝呀!大家一起来读。”“当朝阳升起来,景物又怎样?”为了理解“镀”字,体会镀的意境,我由镀金的钢笔引申到课文中的“镀”是朝阳给景物增添了一层色彩。在初步理解了文字意思的基础上,再放录像,用课文的语言配解说,启发学生:“海面的一切都笼罩在金光里,你感觉怎样?”“把这种朝阳下的特殊美读出来。”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读得很陶醉。



3.体会不同的感情色彩,采用“变化读”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书,孩子们以为,读出情,就是大声读,使劲读,甚至喊着读。其实,人的感情是丰富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多样的,朗读传情也是迥然不同的。



例如,《语言的魅力》最后一段话:“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这段话用对比的手法抒发对盲老人怜悯同情的感情。我在教学时,先启发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春天,背诵赞美春天的散文诗句,与此配合展示出一幅幅春天的美景图片,学生陶醉其中。突然,如此优美的景色变成一片漆黑。这种我们与盲老人截然相反的视觉效果,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他们内心激起强烈感受。这时,我建议学生再朗读这段话时试着通过声音的大小、轻重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起伏变化。结果,学生将“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这句话很响亮地读;“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这句话轻声低沉地读;“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又响声读。这一重,一轻,又一重,表达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也让学生从不同的声音中感受到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震撼。



再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段话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为有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格外自豪。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了三遍,每一遍的形式都各异,效果也不同。第一遍,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对自己说”,男生读“对全世界说”。第二遍读,出示周总理深夜办公、批阅文件的照片,配画外音。第三遍读,我和学生共同创设情景,创造性地读。我们设计为:作者站在大海边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它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大海的波涛哗哗作响,好像在说“是啊!是啊!”(男生读作者说的话,女生读波涛的声音);作者站在高山上,对全世界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山谷回音不断。(男生读作者的话,女生读回音)这几遍读,学生越读越动情,越读越入境。



4.体会具体生动性,采用删补读



学生在阅读时,有时会忽略不该忽略的词语。我运用“删补读”,引导学生体察一些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或作用。例如《仙人掌》第二段,作者在讲述仙人掌在生存条件恶劣和生活环境艰苦的情况下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时候,运用了诸如“都”、“无论”、“却”、“总是”、“从来”、“任你”等词语来表达仙人掌惊人奇特的生命力。这些词语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也饱含着作者对仙人掌敬佩和喜爱之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师生合作读,第一次通过“问答读”体会叙述的层次和感情;第二次通过“删补读”领悟表达的特点和感情。我和学生合作读时,我有意不读“无论”、“却”、“总是”、“从来”、“任你”等词语,让学生补读出来。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先总说船夫在河上行船操纵自如,然后从急驶的时候能拐弯、拥挤的时候能挤进挤出、险窄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这三种表现来具体体现驾驶技术高超。读书时学生只有对“急驶”、“拥挤”、“险窄”这几种情况给予关注,才能真正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为了吸引学生的关注点,我设计了“删补读”,师生合作读时,我故意将“在什么情况下”略去不读,而有意留给学生补读出来。



5.激发情感,强化感悟,采用“插议激情读”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在废墟上挖掘这部分内容是非常感人的。课文写了父亲挖的时间之长──38个小时;挖的艰苦──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但是课文并没有具体写父亲是怎样挖的,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只有让父亲挖的情景在孩子的脑海里活跃起来,挖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才能够体会父亲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从中受到感染。围绕着“父亲怎样挖”,我设计了先启发学生想象:父亲面对瓦砾,怎么做?面对大石头、楼板、柱子怎么做──学生想象出父亲扒开、搬走、挪动、撬起、推倒、扛起等一系列动作。接着进行了下面一段对话:







教师:就是这样,他挖了8个小时。同学们,你们想象得出他已是怎样──



可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学生回答:“儿子在等着我!”



教师:他挖了12个小时。你们可想象得出他已是怎样──



可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学生回答:“儿子在等着我!”



教师:他挖了24个小时。你们能想象得出他又是怎样──



可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学生回答:“儿子在等着我!”



教师:他挖了36个小时。36个小时有多长时间?(两天一夜)你们还能想象得出他又是怎样?



可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学生回答:“儿子在等着我!”



教师: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他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透过这些数字,我们又感受到他的信念始终如一。如果把这种体会融进这组数字中,仿佛变成这样──(文字片上的数字逐渐变大);如果把我们的体会融进朗读中,又是怎样呢?我们读一读,听一听。







此时,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带到朗读里,充满激情地读,反过来又通过感情朗读,受到感染。



6.不同人物的活动,分角色读



7.品词品句,换词读



换一换,意在引起注意,引发思考探究。例如教学《我是谁》这首诗歌的第二节,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换词品读,体会“不停”是时间的根本特征。



你读书的时候,

我拼命地向前跑,

你睡觉的时候,

我也使劲地向前跑。
你读书的时候,

我不停地向前跑,

你睡觉的时候,

我也不停地向前跑。




启发学生边读边思:你认为哪一种说法能准确表达时间的特点?你喜欢这个说法吗?



(2)填空活读,体会时间流逝。



教师:你们能仿照这种句式,说说你们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时间不停地向前跑吗?



你()的时候,我不停地向前跑,



你()的时候,我也不停地向前跑。



(学生填“玩耍、吃饭、画画、弹琴……”)



(3)组合连读,进一步体会时间一刻不停,一去不复返。



将文本上的小诗与学生创编的小诗组合在一起朗读。



8.美文美句,竞赛读



竞赛似的学习活动,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读书的时候,选择有特点的句段,比一比,赛一赛,读出美感,读出精彩,就激发了读的兴趣。



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我设计了一个“介绍美景竞赛读”的方案。课始,我对学生说:“我们祖国有不少景色优美的地方。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想去小兴安岭看一看,很多人都说那里很美。我哪个季节去好呢?请你们认真读书,精心准备向我推荐。”学生依自己的喜好自愿结成春、夏、秋、冬四个小组,边读书边畅谈边记录。全班交流时,大家比赛读、比赛说,利用教师提供的彩色图画,努力将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美点、亮点充分表现出来。在大家的赛读中,同学们感悟到,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也都在为别的季节奉献着自己。冬天的大雪为春天万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春天的发芽生长为夏天的枝繁叶茂打下基础,夏天的繁茂为秋天的丰收贡献力量,秋天又为冬天奉献。每一季都是美好的,每一季都是可爱的,他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小兴安岭”。最后,把板书设计成一个环形图,表示四季紧密联系,循环往复,永远美丽。



9.个性化感悟,发散读



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主要表现一位残疾青年长期观察鱼、画鱼,练就娴熟高超的绘画技巧,给人以勤奋忘我、持之以恒的启示与感染。教学中,我依学生情感,设计了两个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情境。一个情境是:如果这是青年画的一幅幅金鱼图,如果你们是围观的人,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另一个情境是:如果你是作者,看到青年写的“先游到了我心里”这句话,受到什么启发,想到什么,写些什么。引导学生与文本的作者对话。在第一个情境里,当学生为栩栩如生的金鱼图而惊叹时,我随即出示“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这句话,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赞美之情。每个学生读得都不一样,有高声夸奖的,有低声赞叹的;有的传达惊叹之情,有的表达喜悦之意;有快言快语表欢快,也有慢言慢语慢诉情。



10.多种读法,相互配合



同一篇课文,是反复读十遍好,还是设计十种形式来读好,我以为是后者。单一的读,机械的读,重复的读,学生不感兴趣,不投入情感,就是空读、虚读。变换形式读,虽然每种形式只读了一遍,但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丰富多样的读,灵活多变的读,有声有色的读,越读越有趣。



比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中,在体会万众同悲送总理时,我采用了对比读;在理解“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这组词语的含义时,我采用了插入读;在理解人们等灵车的具体表现时,我采用了同桌合作读;在理解人们望灵车的情景时,采用了师生合作读,由人们眼望到情悲再到心悲,体会人们的情感变化;在体会送灵车的情景时,采用了男女生对读。还有自由组合读、评读等。真正做到充分地读,有效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再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我依学生的学习思路,预设了三个教学层次:



(1)体会青年观鱼忘我。



(2)理解青年画鱼忘我。



(3)体会观鱼与画鱼的内在联系。



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依文本特点,设计了四个读法:



(1)“纲举目张”读。如观鱼部分,抓纲带目,教师启发学生紧紧抓住“特别”来体会理解青年观鱼的举止特别、神情特别。



(2)发散读。如画鱼部分,教师激发学生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表达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成果,为学生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展现了对比读、感悟读、画批读、赞美读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方式,活跃了学的形式。



(3)配对读。如感悟观鱼与画鱼的内在联系。教师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相互间有关联的句子找一找,搭配起来读。这个环节将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将思维引向更宽的空间,将读书活动引向高一层次。



(4)拓展读。当学生由“先游到我心里”联想到文与可画竹,此时老师适时补充了阅读材料《齐白石画虾》,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强化了鱼先游到心里,然后游到纸上的认识。



四个读法既各具功能,又相互配合,达到了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动情和读中受到熏陶感染的效果。



再如我为新加坡华文课本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清道夫叔叔》所作的教学设计,采用丰富多样的读法,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1)增字减字比较读。



教师:请你们读读第一句话,读懂了什么?这句话里,有几个字很特别,有它没它可不一样,不信,你们读读看。



学生:没有这两个字(每天):清早,清道夫叔叔就在打扫。有这两个字:每天清早,清道夫叔叔就在打扫。



教师:你们读出了什么?(清道夫叔叔天天起得早。)



学生:没有这个字(就):每天清早,清道夫叔叔在打扫。有这个字(就):每天清早,清道夫叔叔就在打扫。



教师:你又读出了什么?(清道夫叔叔天天起得很早。)



是呀,清道夫叔叔多么辛劳。再读读第一句话,读出你对他们的辛劳所怀有的感情。



(2)缩句扩句体会读。



朗读第二句话。



教师:第二句话是个很长的句子。请你们自己先练习读一读。



怎样读好这个长句子呢?我们一起想办法读好它。



(出示句子1:一双手把叶子、纸张打扫干净。)



教师:我提问题,你们读句子来回答。



一双手,把什么打扫干净?



(学生读句子回答。出示句子2:一双手,把马路边的叶子,公园里的纸张打扫干净。)



教师:一双手,把什么地方的叶子,什么地方的纸张打扫干净?



(学生读句子回答。出示句子3:一双手,把马路边一片片的叶子,公园里大大小小的纸张打扫干净。)



教师:一双手,把马路边怎样的叶子,公园里怎样的纸张打扫干净?



(学生读句子回答。出示句子4:一双有力的手,把马路边一片片的叶子,公园里大大小小的纸张打扫干净。)



教师:一双怎样的手,把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东西,打扫得怎样?(学生读句子回答。)



教师:读了这么多遍,你们体会出什么?(清道夫叔叔勤劳、能干、工作很认真。)



(3)结合插图想象读。



教师:读的时候你们在头脑中出现了清道夫叔叔什么形象?



(引入看课文插图。)



教师:看,你们头脑中清道夫叔叔的形象展现在课本上了。看到他们这样辛勤地劳动,你会想到什么?



引入赞美地读第二段。



(4)展开联想赞美读。



(出示句子:您那双有力的手,把新加坡的每个地方打扫得多么清洁!)



教师:①你们住在哪个地方,这些地方干净不干净?②在这么干净的地方生活、游玩,你们感受怎样?



教师:是呀,清洁的城市,美丽的公园,整洁的街道,这全是清道夫叔叔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呀!



教师:我们赞美他们勤劳能干──学生读书。



我们赞美他们辛苦不易──学生读书。



我们赞美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读书。



教师:你们想对清道夫叔叔说些什么?



教师:把你们想说的话,凝聚成六个字,这就是──学生:谢谢您!您真好!



(5)自由表达发散读。



教师:这六个字里,有一个字虽普通,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含义,不仅有感激之情,还有尊重热爱之情。是哪个字,你们读一读,比一比就知道了。



(出示句子:谢谢你,你真好!



谢谢您,您真好!)



教师:你们想不想表达自己对清道夫叔叔的感激之情?



学生可用不同的语气读,老师应给予不同的评语。



鼓励学生深情地、热情地、充满真情地、发自内心地读最后一句话。







三、有发展的读── 读好



读好,就是落实读的效果,达到读的目的。真正实现读懂,读明白,读出精华,从中得到启发和滋养。



一要重视精读。经典的课文,课文中的精彩处,要熟读成诵,直至背诵下来,使其牢牢印在心灵深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的丰富,对其中的意蕴便逐步心领神会。



二要重视理解。字面上的弄懂只是理解的浅层阶段,深层的理解是要理解内容要旨,理解表达方法。



三要实现交流。阅读应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读,不一定是交流,读进去才能实现交流。文本的真正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文本时,有思想参与、情感交流、心灵碰撞,才得以实现。作为阅读的主体,也只有用心、动情地读进去,才能和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四要选择角度。阅读作品,实现学生参与文本的力度和深度,要善于选择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我以古诗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富于概括性,“语少意足”;富于节奏韵律;富于形象性,高度精练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思想认识和情感。感情是诗的灵魂。“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古人又讲,“诗言志”。“言志”,就是表达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一切优秀诗作,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我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走入诗境,体会诗味,感悟诗情。



例如,我教《古诗三首》,切入的角度、采取的方法、教学的手段都是不同的。



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我设计了由图到诗,问答与问读相结合的方式:







看图入诗:图上画了哪些内容(松树、诗人、小孩)



诗中哪一句描绘了画面内容?



导入第一句。



童子怎样回答?(诗的后三句均是答语)



学生反复读,整体感知。



启发学生根据答语想象诗人的问语。



“师傅在不在?”──言师采药去。



“师傅在哪采药”──只在此山中。



“在山里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



采用问读法,读诗、品意、悟情。



教师:你师傅在哪里?



学生:言师采药去。(这时有学生说:如果我们是童子,不能说“言师采药去”,而应该说“吾师采药去”。)



启发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师:想见的人没在,你们想一想诗人的心情怎样?



──失望。



此时勾连题目,读题,解题。



教师: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学生:只在此山中。



启发学生体会,闻此言,诗人的心情又怎样?



──升起一丝希望



教师追问:为什么感到有希望?



──此山。



教师:是这个给了他希望,怎么读?(学生再读的时候,“此”字就读得不一般了,传达了对“此”字特有的感悟。)



教师:山这么多,是在山前、山后,还是山上、山下?



学生:云深不知处。



启发想象:云深是什么景象?



启发学生体会:啊,不好找。诗人的心情又怎样?



──失望。



此时,再次读题“寻隐者不遇”,学生将“不遇”就读出了里面蕴涵的情感味道。



教师又启发学生:“松下问童子”和“云深不知处”这两句诗,写了那两个景物?(云、松)松树跟隐者有什么联系?云又跟隐者有什么联系?学生领悟到:隐者像松树一样刚强,像白云一样高洁。



板书体现文线:不遇──只在──不知



体现情线:失望──希望──失望







第二首《回乡偶书》,我采取从诗题到诗句再回到诗题,从品词、品句到品情的方法:







板书诗题,通过组词初悟题意。



“偶”可以组什么词?(学生:偶尔、偶然、对偶)



“偶然”的反义词是什么?(学生:必然)



“偶然”的意思是什么?(学生:意外的)



解题。



读第一句,通过找反义词,理解诗意。



少小离家老大回。



教师:你们能从这句诗中找出两组反义词吗?(学生:“少小”对“老大”;“离”对“回”)



教师讲解:“少小”指诗人36岁时,“老大”是诗人80多岁时。作者36岁时怎样?(学生:风华正茂、朝气蓬勃)80多岁时又怎样?(学生:老态龙钟)



教师启发:诗人离家时,风华正茂,老态龙钟时返回故里,他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哀伤、伤感)



教师:从哪看出“哀伤”?(学生:“老大回”)



读出诗人哀伤的情感。



教师:从哪里看出是“老大回”?(学生:“鬓毛衰”)



读第二、三、四句,通过想象,理解诗意。



启发想象外貌:此时此刻诗人是什么样子?(学生:鬓发斑白、眼花背驼、手拄拐杖……)启发想象心理活动:从“乡音无改”,诗人心里会想什么,说什么?从“鬓毛衰”,诗人心里又会想什么,说什么?



儿童“笑问”诗人从何处来,诗人回答了吗?(学生有的说回答了,他会说……有的说没有回答,诗人年轻时离家,老了才回来。这是故乡,他是这里的主人,现在把他当客人,他感慨万分不知说什么好。)



再读诗题,再感题意。



教师:读完诗,你们认为这首诗是意外写的吗?学生说: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儿童不认,既感意外又有感而发。学生说得多好啊,说明学生真正读懂了诗,读懂了诗人的心。  





第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我采用读诗、写诗、讲诗、诵诗与改写相结合的方法。







(1)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情景?(儿童扑蝶嬉戏。)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篱、径、树、花、儿童、蝶、菜花。并请学生按该字在诗中的位置在黑板上书写。)



(2)体会第一、二句,边读、边写、边讲、边诵。



诗中是怎样描写“篱”和“径”的?(请学生在黑板上把第一句诗补充完整。)



这个“深”字在哪里见过?意思一样吗?



使学生分清“云深不知处”的“深”是厚,浓重;“篱落疏疏一径深”的“深”指长。知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诗句中意思不一样。



读第二句,补写完整诗句。启发“未成荫”树叶什么样?说明是什么季节?(春夏之交。)



再读第一、二句,描写的是哪儿的景物?勾连读题。(徐公店门前的景象。)



(3)看图引入第三、四句,板书完整第三、四句诗。



读诗思考:他们怎样追黄蝶?(体会急走──动作;追──情态。)



他们追到黄蝶了吗?为什么?说说头脑中出现的画面。(体会蝶藏花、花映蝶的景象。)有语气地诵读。最后学生将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诗改写成小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9: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