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锤炼课堂评价语言,着眼学生个性发展
【内容提要】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逐渐呈现出多样性与开放性,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课堂评价语言的方式来体现的。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充满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细心呵护学生的自尊,使课堂洋溢生命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课堂评价语言 误区 思维提炼 价值取向 激励引导
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这样表述他梦想中的语文课堂: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高举,小嘴常开,兴趣昂然,兴致勃勃,如沐春风,如痴如醉……
我想,这该是我们所有教师梦想中的课堂。
可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我们看到的总是学生拘谨的神情、战战兢兢的身影,呼吸的是沉闷而又紧张的课堂气氛。这或许有学生天生不善表达、胆怯害羞的心理因素,或许有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合理、环节安排是否妥当等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因素,但我想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
们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苍白。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课堂评价语言的方式来体现的。但是,纵观我们的日常教学,发现我们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往往在习以为常和司空见惯的背后不自
觉地陷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你好他好一团稀泥
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一个学生发言后,教师说一个“好”,另一个学生说完,教师也回报一个“好”。不管正确与否,教师总以一个“好”字打发,
教师成了“好好”先生。
[反思]:推进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激励的言语、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同时也出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稀泥现象。像这样对于课堂上学生形形色色的个性化解读,不论优劣、对错、是否,教师均以“你说得好”、“你真聪明”、“你说得对”等廉价评语进行评价。试想,教师左一个“好”,右一个“好”,到底好在哪里,又好到何种程度,学生心里根本没数。看似气氛活跃、发言热烈、师生交互的课堂,学生却失去了思考方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得到
实质性的提高。
误区二:你来他来匆匆过场
在听课中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谁来读读”、“谁来谈谈”、“还有谁来说”, 然后就放手让学生交流,而对于学生的回答则不予理睬、不作评价,教师的全部目的就是等待着答案的出现,一旦预期答案出现,便转入下一
环节的教学。
[反思]:表面上看,教师似乎把阅读、理解、感悟、品味的权利全部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缺乏教师的评价功能的介入,缺少教师的点拨、指导、修正、激励等主导功能,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收获的仍
是一盘散沙。
误区三、你对他错是非分明
课堂上,当一位学生发言完毕,教师的评价往往表现出惊人的相似:“错了!”“对了!”“错了,谁来帮助他(她)?”“谁能回答得更好一些?”……
[反思]:这样的言说,非常流行真实,像这样只有是非对错的评价,答对了的学生,没有丝毫的成功感。答错了的学生,更是屡战屡败、一撅不振。由于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空乏,既无关乎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又没有学法的渗透或指导,更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应对与评判,故这种评价缺失了针对性与实
效性。
误区四、你棒他棒捧若星辰
课堂上,老师一句“表扬他(她)”,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先是三击掌,“啪、啪、啪”,然后异口同声――“你真棒!”,然后送上一颗“五角星”、
再奉上一个活灵活现的卡通人物……
[反思]:
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从课堂中看到激励性评价的影子。但是,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那种动不动就掌声如雷的场面,非但心灵受不到震撼,反而消解了评价的激励的功能。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这个奖赏。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
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
透过上述种种现象,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苍白,更是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随着个性化阅读的倡导,给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即时评价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评价,让教师们的课堂评价语言成为学生轻松学习、快乐成长、自由飞翔的助跑器,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面临的课题。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认为我们不光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环节的流畅,更要时刻注意锤炼自身的
课堂评价语言,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提炼,并不断走向深入。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要让学生的理解、感悟、迁移、运用有一个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以平移的状态原地踏步。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集正确性、科学性、机智性乃至幽默性于一身,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
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我在教《中彩那天》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句子——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师:父亲用橡皮擦掉K字时会想些什么?
生1:擦了就是我的车了。
生2:他想,这彩票虽然是库伯的,但我要是把它擦掉的话,他也不会知道的,那车就是我的。
师:你们说的都有理由,父亲是想把车留给自己。
师:父亲想留车是有他的理由的,让我们联系前面的句子读一读。你觉得父亲有没有理由把车留下呢?(学生联系前文找到了多处理由)
师:可是,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生3:这样一来,他的良心会不安。
师:汽车是留还是还呢?从这淡淡的K字上,可见父亲是经过了一番激烈
的思想斗争的。那他的思想是如何作斗争的呢?
生4:谁也不知道这张中奖的彩票是我替库伯买的,现在我把做记号的K字擦掉了,又有谁会知道呢?可是,这明明是替库伯买的彩票,我怎能占为已
有呢?不属于我的东西我不能拿。
生5:我现在擦了记号,就没有人知道了,我就可以得到我梦寐以求的汽车了。可是我为什么高兴不起来呢?是的,虽然只有天知、地知、我知,可是我将汽车占为已有的话,就丢失了做人最基本的诚信呀!不,我不能拿,我要将
汽车还给库伯。……
师:虽然别人不知道这件事,父亲有将车据为己有的好机会。但是,诚实、有信用的做人原则又不允许父亲把车留下,所以父亲选择了还车。同学们,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富裕当然重要,但是精神的充实才是生活快乐的真正源
泉。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不限于父亲擦记号时只想到将汽车留下,而是用富有激情的课堂评价语言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父亲一定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父亲将诚实与守信摆在了第一位,从而也使学生坚守了这
样一个信念: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王菘舟老师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以“纹丝不动”引出了几个句子,当学生读出这几个句子时,王老师是这样评价的:1、你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但是读课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理解没有感情更不行,你得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情读出来,这才是真读书!2、你从后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这次作战计划一旦落空,391高地这颗毒牙不拔掉,志愿军的战线还能往南推移吗? 3、你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仔细读读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都在描写邱少云纹丝不动的感人形象。朗读的时候,你觉得强调哪些词语,才能够让大家更清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在这个案例中,王老师从三个方面面来评价学生找到的句子,使学生明确了思维方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到扩展。
二、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形成健康的人格。
在今天,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已经成为共识,但有时候我们片面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甚至对学生的错误体验,不作评判,缺乏正确的引导。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小音乐家扬科》时,为了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设计了替扬科母亲写诉状--------“要告谁,为什么要告他”。有一学生竟然说:老师,我要告音乐!
师:为什么?能讲讲你的理由吗?(教师自然而然地脱口相问)
生:因为扬科太热爱音乐了,是音乐害死了他,如果他不是喜欢音乐,就不会去偷小提琴,就不会被打死。
师(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应对,略作思索):同学们,音乐是一个人吗?它能不能作为被告?音乐能不能作为被告,大家可以课后再讨论。……
就这样,老师看似聪明地给这个精彩的生成资源画上了句号。其实学生之所以会把扬科之死迁怒于音乐,说明学生对扬科的悲惨命运已经产生了深切的同情,这时只要教师顺手牵羊,及时地引导学生讨论:音乐有错吗?扬科喜欢音乐有错吗?到底错的是什么?就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本的另一个价值观——当时波兰社会的黑暗,人于人之间的不平等。
还有很多时候,教师眼里仅仅盯着答案的多元、独特,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热闹,却忽视价值取向的引导。如一位教师在教《我家住在大海边》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表述生活在大海边的快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家住大海边怎么样?可当学生的回答渐渐脱离文本价值时—— “在海边生活要被晒黑的、大海退潮后海滩上留下许多脏东西、现在的大海污染得很厉害,住在海边才没意思呢!” 教师却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以微笑认同,没有及时地进行评价与引导,使文本价值失去了教育意义。
最近听了石如军老师的《猴王出世》深为石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所折服,其中一个教学片断令我记忆犹为深刻:石猴勇探水帘洞,发现洞内景色奇异、
别有洞天。石老师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想象补白:他看罢多时,心想——
生:这真是我们的安身之所。
师:安身之所这个词用得好。
生:啊,我终于可以当上大王了。
师:不光找到了安身之所,还可当上美猴王,岂不美哉!
生:我是英雄,以后别人都得听我的了。
生:我成了大王,有那么多的猴子听命于我,我要他们朝东,他们不敢朝西,这样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就在学生纷纷羡慕美猴王的生活,想象大王的生活如何得意之时,石老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了一句:“同学们,难道这仅仅是一只只想到自己的美猴王吗?”此时学生的思维不再只顾及到石猴自己,而转向了其它众猴:“我想石猴可能会想洞外的那些猴子,以后就可以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了。”此时,石老师抓住契机,对这位同学的发言及时予以肯定:“你的想法与刚才的同学就有些不一样了,你不但想到了自己,还想到了别人,这不光是一只勇敢的石猴,更是一只为大家着想的石猴。”……石老师就是这样不着痕迹地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的教育价值融为一体。我想,这就是做为一个语文教师语言评价的魅力所在。
三、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信心。
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不可否认,课堂上学生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答非所问的时候,当学生的表达不那么流利甚至答非所问的时候,不要气坏败急,不要严厉指责。一个富有宽容心的老师总能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即使学生说话是结结巴巴,即使他们回答中有错误,他也能不愠不恼,耐心聆听、及时引导,从而使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比如当学生回答出错时,你应该赞赏他的勇气;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你可以告诉他:老师希望你的目光能在我身上停留;当学生朗读不顺时,你可以为他指明方向:只要你努力,你一定行!……
当然,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于“褒”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安全的教学氛围。如一位老师在上《五彩池》时,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十几个池呢。”第二个读得有进步了,她就说:“哦,你让我看到几百个了。”第三个情感到位了,她夸张地说:“呀,这下真看到三千多个池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趣味盎然,热情高涨。
当然,要使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彰显魅力,必须根植于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教学功底、渊博的文化学识、良好的口语素质。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在课堂上适时、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精湛的评价语言,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机智多变、常用常新、层出不穷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课堂评价语言,成为学生赖以成长、发展的土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