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8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翟老师在教学目标里明确提出“学生能从已知条件或问题想起确定解题思路”。在教学设计里“预计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从条件想起……(2) 从问题想起……”在设计意图里“让学生在尝试、交流、反思的过程中,明确不论是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都要确定第一步求什么”。可见,他的教学两种思路并重,要求学生都学会。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解法,再认思考过程,从而形成思路。丁老师关于思路的教学目标是“初步感受可以从已知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为了达到目标,着力预设了三次比较。第一次安排在解答例题之后,比较42-9-9-9=15和9×3=27、42-27=15这两种解法,目的是“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第二次安排在“试一试”之后,比较42-9=33、33-12=21和9+12=21、42-21=21这两种解法,目的是“进一步感受综合和分析思路”。第三次是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与不同,目的是“逐步形成策略”。三次比较层次合理,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悟思路是有特色的设计。两位教师都很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选择的教法都是可行的。他们的不同设计,都可以供其他教师借鉴、参考。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把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到四年级(上册),可见,解题思路的教学是较长的过程。尤其是新课程不主张把思路强加给学生,希望他们利用解题经验自主地逐步地建构思路。因此,学生形成解题思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二年级(下册)只是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的起始阶段,涉及的实际问题比较容易。教学目标最好定位在“初步感受思路”上,为今后进一步理解、掌握思路打基础、作准备。“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或“分析法”“综合法”,这些表述如果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提示,或者是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完全可以。如果对学生这样说,则没有必要。不能延用过去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思路。在初步感受思路阶段,思路应该是具体活泼的,表述的方式也应该是儿童化的。过早对学生揭示思路的名称及其特点,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引起思维僵化。两种思路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常用思路,各有特点。分析法指向明确,比较简练;综合法有助于“边理解题意边思考”的习惯养成。对多数学生来说,初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综合法稍容易些。其实,分析数量关系选用哪种思路经常受问题的特点与个体思维习惯的影响,任何一种思路都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教学不宜对两种思路有轻重、亲疏之分。要尊重学生的思考,尽量让他们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假如学生解题时只用了某一种思路,不必通过提问“根据……和……可以先求出什么”,“要求……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勉强学生更换思路。因为解决其他问题时,学生还有选用另一种思路的机会和可能。
另外,翟老师设计的拓展练习,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丁老师十分重视准确、完整地理解题意,经常让学生在解题前说说已知什么、问题是什么,这是很好的教学行为与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