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1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我们怎样教神话——就《盘古开天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3: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板块一 ——  读成一句话

师:(指着预先写好的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课文大家都已经读过了是吗?
生:是!
师:打开语文课本,再一次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把每一句话读通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反反复复的读。开始。
生:(读课文)。
师: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师:(出示词语)这儿有几个词语大家来看一下。谁能够把这些词语读正确?你读。
生:读词语:混沌   清浊  血液  滋润
师:请你把第一个词语再读一遍。
生:读“混沌”(音不是很准确)。
师(纠正) “清”、“浊”分开读,再读一遍。
师:读得很好,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词语。
师:请同学认真地看屏幕上的这组词语,它们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是有三点水。
师:恩,很会观察,那么想想“混沌”这个词语,在课文里边什么意思?
生:就是什么都看不清楚。分不清楚什么和什么。
师:你说得很好,文章里的原句你把它读出来。
生:读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师:连成一团,看不清楚,这就叫做“混沌”(生齐说),再看“清”、“浊”,想一想,你所看过的哪些东西是“清”的,哪一些东西是“浊”的。
生:水是清的,脏的东西放到水里是浊的。
师:脏的东西混在水里,水它还是水啊。
生:但是不是干净的水。
师:对了,把刚才的话纠正一下,很干净的水——
生:很干净的水是清的。
师:那什么样的水是浊呢?
生:很脏的水是浊的
师:比方说一些污水排出来,一些泥土混在水中,是吗?一起读。
师:领着学生读:清浊、血液,“血”,还有一个音读“xiě”。流血了。口语叫流“xiě”了。血液,再读,最后一个词语,师生一起读“滋润”。
师:指名读“滋润”,想一想,很干燥的季节,你喝了一口水,或者很干燥的大地,下过一场雨的土地啊,你的喉咙就滋润了起来,土地也就滋润起来了,是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滋润”预备起。
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学生字啊,要善于掌握规律,有些时候抓住它的字型结构和偏旁,就能把它记清楚,接下来请同学看一看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几个比较难写的,在书上写一到两遍,可以写一个,可以写两个,可以写三个,看清楚每一个笔画。
生:(写生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3:29: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一板块主要解决了两项任务:掌握字词和概括内容。
  掌握字词:跟一般做法相同的是,张老师在教学生认读字词的时候,打草搂兔子,顺便把部分字词的意思也解决了;跟一般做法不同的是,张老师不但让学生认读了字词,而且还书写了字词。相信大家对认读字词的时候顺便联系课文或生活解释字词是认可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对没学课文就让学生书写字词怎么看?我的看法是要问问张老师预习工作做得如何:如果课前预习非常充分,一上课就书写字词是可以的;如果预习不充分,认读后马上就书写,书写后再学课文有点不符合学生的口味。

      温岭祖庆
      汉字音形义分开教学,还是整合在一起教,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点是,设若生字较多,且预习不充分,则可以先过字音关;字义教学,穿插在文本细读中;字形教学,可随机而定,亦可巩固时处理。设若需要掌握的生字本就不多,且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独立识字能力,则部分字词可以音形义同步进行。本课书的生字教学,就是后一种选择。至于大刀说的“认读后马上就书写,书写后再学课文有点不符合学生的口味。”我以为不可一概而论。按常理,课伊始,孩子们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让学生在记忆力黄金时段书写最难写的字,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毕竟,课无定法,课无定式。“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大刀以为然否?


师:好,放下手中的笔,课文能读通吗?
生:能。
师:有自信能读通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都有自信,咱们就不读了。读课文啊,光能把课文读通那还远远不够。咱们得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是吗?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那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一想,《盘古开天地》你能把它读成一句话吗?也就是说哪句话概括了这个故事的内容。请同学默读课文,很快的找出来。
生:默读课文。
师:你说。
生: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和她找的一样的请举手(全部找这句),咱们一起读这句话,预备起。
生: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是的,这句话就概括了整个童话的主要内容。但是有人说读书更高的本领是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请同学认真地读成刚才那一句话,想一想你能读成哪一个词语?把这个词语圈出来。来,谁读出了什么词语?你说。
生:创造。
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字什么旁?
生:立刀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
生:这个“创”字有时候也许是刻石雕。它要用刻的,刻的时候用刀。
师:需要工具是吗?谁还有不同的理解?你说。
生:就是要用很大的力气。
师:再看“造”字,创造的“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
生:要创造,必须要行动起来啊!
师:是啊,原地不动,能创造吗?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拿起书。
 

    概括内容:跟一般做法相同的是,张老师也是从整体入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跟一般做法不同的是,张老师要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是要把文章读成一句话,一个词。也许这种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是适合的,因为恰好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其中某一个自然段。但显然这种方法并不科学。也就是说,“把课文读成一句话”并不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正确方法。一般来讲,概括主要内容的正确路子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最简短的话”,不见得就一定是“一句话”,且我们常常发现,很多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是很难概括的,更不用说把课文主要内容读成“一个词”了。严格来说,读成“一个词”,已经不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哪有“一个词”的主要内容啊?
  但这一定就是张老师教学中的败笔吗?
  我发现,这个环节还有另一种功效,用把“课文读成一句话”的方法,可行且收效甚佳。
  这个“另一种功效”就是不把这个环节作为概括主要内容,而是抓课文文眼。那么把课文“读成一句话”,进而“读成一个词”则是很高明的一个策略。认真研读课文会发现,这个文本的核心词是“创造”。在课的一开始,就牢牢拎出核心词,后面紧紧围绕核心词来展开,这是很经济的一种策略。

       温岭祖庆:
       大刀赵六先生没有完全读懂这个环节的意图。“读成一句话”、“读成一个词”并非在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盘古开天地》在人脚本中,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对五册孩子来说,读完文章后让其概括主要内容,显然是“拔苗助长”。显然,我是不愿意做拔苗助长的事的。安排此环节的用意,在于让孩子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捕捉文本的重点信息。
       如果把写文章比做“编码”,那么读文章,就是“解码”。衡量一个人阅读素养的高低,“解码”水平是重要的一方面。而“解码”能力的重要标志,在于读者捕捉文本重点信息的本领。若读者读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捕捉了“媚俗”,读了《追忆似水年华》,捕捉了“时间”,读了《老人与海》,捕捉了“坚韧”……则他已经迅速把握了文本的重点信息。这种迅速捕捉文本重点信息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形成的。这种能力,需要自得自悟,更需要教师指点。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读文章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因此,教师的引领,就显得尤为关键。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的意图就是让孩子快速捕捉文本的重点信息,即通过“读成一句话”、“读成一个词”,来把握文本的重点,而非概括主要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3:29:00 | 只看该作者
板块二——读成连环画
 师:同学们,《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这样的文章,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边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副又一副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url]

     这个神话透出的核心词是“创造”,但神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因此进入神话文本的通道最简便最有效的就是“想象”。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的领悟这个文本的“创造”。“想成一幅又一幅的画面,”“来到远古时代”,此为想象的正途之一。

    温岭祖庆:【此处观点一致!】

  师:范读课文:“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伴随着东西炸裂的响声)
  师:好,睁开眼睛,刚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盘古拿起斧头在旷野的黑暗猛辟过去。
  生:我看到盘古正睡着,然后他,等他醒过来朝黑暗的地方猛辟过去。
  师:谁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盘古睡在一个小小的地方,然后他睁开眼睛,他就拿了一把大斧砸了下去。这个小小地方就变大了。
 [url=] 师:同学们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一、二两个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一会请同学读一读。[/url]
  师:谁来,通过自己的朗读,让这一副又一副神奇的画面活起来。来,你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
  师:(启发指导朗读)你这是混沌一小团,宇宙是一大团混沌,混沌一片啊。你再读。
  生:(继续)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语气稍微平淡)……
  师:(示范)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强调“一直”和“十万八千”,八千教师用虚声来读,效果很好)。
  生: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学生学得很像)……
  师:来,我们一起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的还没有分开……”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十万八千年(读得很有感觉,仿佛身临其镜)……
  师:谁接着往下读,把我们领进这一个神奇的故事中去。
  生: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

      本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是进入文本、进入神话很好的策略。但可惜的是,朗读的功用悄悄发生了变化——本来朗读是为了更好的想画面,谁料这里的朗读又回到了为了读出感情。这是平常语文课沿袭所致吧?也许你会说,难道指导读出感情有错吗?是的,在这里不要指导!一指导,就停顿下来了,停顿下来,画面就没了。画面没有了,就只剩下学会朗读了,我们原本期望的目标就丢了。


     温岭祖庆:“感情朗读”与“想象画面”,本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离开想象的朗读是不存在的。朗读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还原画面激活想象的过程。很难想象,一个想象力贫乏的孩子,能很有感情地读出文本的韵味?从本质上说,想象是“入”,朗读是“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批文入情,情动辞发”。在此段教学中,我通过营造各种情境,入境体验、情境演示,激活学生想象,让学生浸淫在神话的情感磁场中,感情朗读才能更加表情达意,形神兼备,神话的无穷魅力才能得以领略。
    文本应该是可触可摸的,亲近文本就是在多个来回的“入”与“出”之间,感受文本带给人的美妙享受。
    在神话教学中,引领学生想象,化抽象为具体,更易使学生进入神话情境,与神话文本“同呼吸,共命运”。


    师:停,老师把这句话改一下,你看行吗?“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过去。”这样改行吗?[/url]
  生:不行,我觉得这样很没有力气。
  师:用“抡”,用“猛劈”怎么就有力气了呢?
  生:因为猛劈,就是要*很重的力气朝前面劈过去。
  师:而且是“抡”起大斧头!请大家做一个抡的动作。(学生抡后做猛劈状)
  师:不要劈向我!(笑)
  师:同学们,盘古抡起斧子猛劈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他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你说!
  生:就是咬紧牙关,就是很用力!
  师:你把这种用力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
  师:有点猛了,谁再来猛一下。
  生:(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
  生:(全班学生情不自禁地大声地)猛劈过去!

     张老师对语言的训练实在是很精致,很有效。对“劈”的力度的体会、对“劈”的使动者表情的经验揣摩,都是很好的范例。后面的语言也可圈可点。诸如,“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是何其的艰难!”时刻不忘训练语言。这样看来,学生至少得到了语言的有效练习。

    温岭祖庆【观点一致!】

   师:劈得够猛的!这一劈,宇宙发生了巨变,接着读——
  生:(齐)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师:天和地这个时候形成了,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同学们我们来看。
  投影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
  师:老师读上半句,轻大家注意听。老师将哪些词语稍稍强调了一下,等一下,你读的时候,把下一句的相应的词语也强调一下。(师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齐读)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
  师: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生:(一生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全体女同学,你们就是“轻而清的东西”,你们读!
  生:(女生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师:男孩子,你们就是重而浊的东西。你们读下半句。
  生(男生齐)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男同学,你们就是轻而清的东西,一起读。
  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师:女同学!
  生:(女生齐)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从这一句话党中,尤其是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是何其的艰难!
  生:我从“缓缓”和“慢慢”两个词语中看出盘古开天地很用劲!
  师:也用了很长时间。刚才有个同学在底下读成了“暖暖”上升,是“暖暖”吗?
  生:是“缓缓上升”。
  师:暖暖和缓缓有什么区别?
  生:缓是绞丝旁,暖是日字旁?
 [url=] 师[/url]:继续往下读,看看天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也象刚才一样,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出一幅又一幅神奇的画面。 [d4]

       因为“刚才”练得是读出感情,练得是注意语词的精妙,因此,此刻再提读出画面,怕也只是说说而已,学生实际上还是没有机会去读出画面的。


     温岭祖庆【观点同第二点分析!】

  生:
    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师:谁来,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
  生:我刚刚看见了……
  师:你就直接用朗读把你看到的这幅画面表现出来。表现出它的神奇之处。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的确够使劲的,谁使的劲再大一点?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url=]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印影件)[/url]

    出示课文插图的画面以帮助想象画面,实在算不上是个好法儿。盘古神力开天地,该是怎样的画面?怕是50个孩子有50幅画面。课文插图一出,50个孩子就剩一个画面了。有人也许会说,难道不出示,学生就看不到课文中的插图了吗?是的,也能看到。我想说的是,插图本身是客观的、无辜的,要看用插图来干什么。如果仅仅是印证“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价值几乎为零。要是让学生说了自己想的画面后,再来与插图做个简单比较倒也显得插图不是一点用没有。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固执的认为,神话文本中的插图和诗词文本中的插图在教学中不要过多关注为好。

     温岭祖庆: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用好插图,的确值得深入研究。大刀的上述分析我不反对。神话故事和古诗文中的插图,的确要审慎地使用,这才不至于过早地固化乃至封杀学生的想象。我以为,插图出现的时机不是最关键,最关键的是看怎么使用插图。在这段话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象。这时,教师出示插图,是为了印证孩子们的想象,而不是为了扼杀孩子的想象。再看后续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读,让孩子假想随着时间变化,盘古的身体在不断地“长高”,这就把画面动态化了。相信此时此刻,“50个孩子就有50个画面了”。
  
    生:哇!
  师:自己看着这幅画,再去读读这句话。
  生: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盘古顶天蹬地多长时间?
  生:100年。
  生
:300年。
  生:10000年
  生:不知过了多少年。
  师:是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啊!来,请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一百天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万年,几十万年,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就这样,天地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谁接着把这个变化读出来!
  生: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100天过去了,天升高——
  生:100丈
  师:地下沉——
  师:1000天过去了,天升高——
  生:1000丈
  师:地下沉——
  生:1000丈
  师:盘古也随着长高——
  生:1000丈
  师:此刻,盘古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抬起头来,仰望盘古,此时他有多高?(学生全部仰头使劲望)我们看得到吗.?
  生:看不到!
  师:天还在升高,盘古的身体还在往上长,太神奇了!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神奇!
  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盘古倒了下去,天地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请同学认认真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一定会发现更多精彩而神奇的画面。
  (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老师想问同学这整整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一起说!
  生:(齐读)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如果又让你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读成什么字?
  生1:巨大
  生2:变化
  师:是的,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读下面文字时要读出“巨大的变化”。明白吗?来,谁来读?把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读出来。找一个至今没读到过的同学。你读!
  生:(读)“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师:(轻轻走到学生面前,指导朗读)让四季的风吹得柔一些吧,让飘动的云再飘得慢一些吧!
  (生再次读,感觉还不是很到位)
  师:你想啊,这温柔的风慢慢地迎面吹来,这美丽的云朵在悄悄地向前挪动。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再读!
  (生有感情读)
  师:慢点,我们一起读!“他呼出的气息”预备读-----
  (生齐读本句)
  师:往下读--------
  生:(齐读)“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师:这雷声太温柔了,谁再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全体男孩子读!预备起----
  (全体男生读)
  师:谁接着往下读?
  生: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辽阔的大地一望无际,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起!
  (生齐读本句)
  师:他的血液---------
  生: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啊!不要把他读成“潺潺流动”的小溪。谁读这句话?你读。
  一生读(读了后半句)
  师:完整地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你仿佛看到江河水滔滔向前,一起读!
  (学生齐读本句)
  师:他的汗毛-----------生接着齐读
  他的汗水-----------生接着齐读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投影不能显示)好,那么我们就看着课文,老师读“变成了”、“化成了”;全体男孩子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女孩子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教师引读(略)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投影)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变成了()的()。
  请同学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开始!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
  师:停!(指投影)提醒一下同学注意,注意第二个括号:他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不要光光是什么变成了什么。明白吗?想好了请举手!
  (学生自由准备)
  师:这排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注意你在说的时候也要让人感觉到很神奇,所以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
  生1: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
  生2: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
  生4:他的牙齿,变成了高大无比的山峰。
  生5:他的脚指头,变成了一颗又一颗的石头。
  生6:他的鼻子变成了(迟疑地)大大的山洞。
  师:鼻子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山洞!好奇特的想象啊!
  生7:他的头发,变成了一棵棵小草。
  生8:他的五个指头,变成了珍贵的民族饰品。
  师:变成了饰品是吧,你的想象够独特的。
  生9:他的胡须,变成了金灿灿的丝线。
  师:哦,连金灿灿的丝线也变出来了!
  生10:他的牙齿变成了美丽的星座。
  师:变成了美丽的星座,大家的想象的确是太神奇了!同学们,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如果把他补到课文第四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去掉?
  生齐说:不是!
  师: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指名一生)你说,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能省略,因为很多我们还有没想到。
  师:是啊,还有我们没想到的,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盘古化成的,讲得清楚吗?
  生齐说:讲不清楚。
  师:是啊,盘古,他用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化成了所有一切的一切!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一遍这些神奇的画面好吗?
  生齐说:好!
  师:让我们抬眼仰望--------(演示文稿出现下列文字)
  抬头看天:那飘动的云,格外洁白。我知道,这是盘古呼出的气息。
  师:像老师一样说一遍,把神奇的画面说出来!抬头看天-------------
  生齐读。
  师:让我们低头看地,又会看到什么呢?------------
  (师出示屏幕,读)放眼大地:辽阔的大地,一片生机。我知道,这是();
  生:这是盘古的肌肤。
  师:完整地说一遍!
  生:放眼大地:辽阔的土地,一片生机。我知道,这是盘古的肌肤。
  师:同学们,说话的时候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把这句话读一读,感动别人,让别人觉得这画面太神奇了!再说。
  (生自由说)
  师:谁来,把这神奇的画面说出来?那孩子,还是你来,好吗?你现在面对的不是一段文字,而是一幅神奇的画面。
  生:放眼大地------
  师:放开喉咙!
  生:(大声的)放眼大地:辽阔的土地,一片生机,我知道,这是盘古的肌肤。
  师:好,请坐!同学们,继续看啊,我们还会看到许许多多!你能自己去看一看更多的画面吗?拿起笔,仿照上面的两段话的句式写,先写你看到了什么,再写我知道这又是盘古的什么。写的时候,可以参考文章的第四自然段。
  (一生在位置上准备提问。)
  师:好,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了。你肯定想说,老师,能不能不按照课文来,我把自己看到的也写进去?(生点头)好,你是第一个跨出地球看宇宙的人,非常好!其他同学可以用课本上的内容写,也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开始!
  (学生自由写话,教师巡回)。
  师(点拨指导):横线上应该写我们看到的,是吗?括号里应该写这是盘古的什么。(学生继续写)
  师:写好的同学先在位置上读一读,先读出他的神奇,接着我们来说!
  生:(在位置上自由准备起来)
  师:来,同学们,让我们放眼宇宙,你看到了什么?来!把自己写的说出来。
  生:往远处望去,一座高山连绵起伏,我知道,这是盘古的剑状手指。
  生:我看见了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我知道,这是盘古的颗颗牙齿。
  生:低头看地,满地的小草多么油绿,我知道,这是盘古的毛发。
  生:用我们闪亮的眼睛远看,一堆堆小草在妈*的怀抱里,我知道,这是盘古的汗毛。
  生:放眼柳树,那一条条美丽的柳枝随风摇摆,我知道,那就是盘古的头发。
  生:眺望美丽的星座,格外明亮,我知道这是盘古的牙齿。
  生:低头一看:一条条小河缓缓流淌,我知道,这是盘古的汗水。
 [url=]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智慧,用我们自己的想象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正因为有了这神奇的想象,我们才读出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我们读出了哪些画面呢?我们读出了[/url]----------- [d6]

      这段教学很是精彩。一路读下来,有密不透风之感,不知课堂上学生是否会有这种体验——有时语文的学习在一个连续的流动的场里效果会好很多。高明的老师和一般老师的分野也往往在这里。能制造出这种场的,说明教学中含有教学艺术的成分了。

    温岭祖庆:密不透风,是课堂的“场”。疏可走马,也是一种“场“。动静搭配的课堂,才是简约而丰满的课堂。一味的密不透风,也不对。
    现在反思这个教学片段,似有过密的嫌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如果今天我再来教这一课,也许,我在保留一些环节的基础上,删去“抬头看天:那飘动的云,格外洁白。我知道,这是盘古呼出的气息……”这样的训练,留出时间,让孩子们静静默读,体验盘古的内心世界。教学是画面、语言、心理、情感整体的推进过程。如何让孩子们走进盘古的内心,教师应善于引导。盘古虽然是神,但是神话中的盘古是人创造的,他有人性,会沾染人的七情六欲。若在这里设计一些话题,让学生认识人性的盘古,感受他的坚韧、无私、无畏……如果这样处理,可能对文本的理解,要更深入一层。

  (师生合作回顾,然后出示投影片)
  一组画
  宇宙混沌巨人沉睡
  抡斧猛劈天地变成
  顶天蹬地天升地沉
  身体巨变创造宇宙
  这“创造宇宙”的画面,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
  气息变风云;
  声音变雷声;
  双眼变日月;
  四肢变四极;
  肌肤变大地;
  血液变江河;
  汗毛变树木;
  汗水变雨露;
 [url=] 同学们,如果把这组画面连起来,我们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就把课文变成了一本连环画。读神话故事,我们不仅要读出一幅又一幅的画,而且要把它连起来,读成连环画。现在,考验大家的时候到了,能看着上面的标题,把这连环画把用自己的话讲下来吗?[/url]
  生:能!
  师:有点难度。但是不要急。每一个同学可以选择一段话来讲,讲的时候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友情提示,第一,脑子当中浮现画面;第二,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话说;第三,尽量说出它的神奇。下面请大家选择其中一段练说,会吗?


[    名份上是讲画面,也蕴含了复述的训练。看起来应该是个很巧妙的设计。实际真的如此吗?未必。我们不信自己复述一段话试试:在复述的时候是否要想着画面。怕是想画面的时候,语言就忘掉了。这是因为,复述和想画面根本就不在一条路上,该练啥就练啥,别掺和在一块练,反而练糊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3:30:00 | 只看该作者
温岭祖庆: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大刀自己后面的评论来阐述吧:
     
    现在,我纠正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自己试着讲了一篇神话,发现一面想画面一面讲,不但可行,而且是必需的。想画面
    复述是瞬时就能在脑子中完成转化的。但是,我也找了别人来尝试,发现有的人想画面复述就做不到,只能记住故事后再复述。
        因此,我建议老师们在班里可以做一下实验,用想画面复述和记住情节后复述两种方法试一下,看孩子更适合哪一种?(大刀赵六第二次发言)

生:(轻声)会。
  师:第一段第二段稍微容易一点,底下最难,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段开始说。注意,先看课文,然后脱离课文,开始准备。
  (生准备。)
  师:有准备好的吗?
  生:好了!(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好多同学非常自信。你选的是哪一幅画面?哦,是第二幅画面。我们听他来说一说好吗?能不能做到不看课文?试试看。如果实在想上来的,可以瞄一眼。好,我们给他一点掌声。
  生:有一天,盘古突然醒来,然后他看见眼前一片漆黑,他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混沌之处猛地砍下去。
  师:不,劈过去!
  生:劈过去。然后,轻而清的东西渐渐上升了,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
  师:讲得怎么样?
  生:好。
  师:再来点掌声。有没有同学讲第四自然段?这一段最难讲,来,这位同学你上来。可以看着屏幕上的提示来讲。
  生:盘古将他那强壮的身体,变成了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事物。
  师:(等待了一会儿,学生讲了一句就不再往下讲)讲完了?哈哈,“浓缩
  就是精华”。(师生笑,台下气氛活跃)
  但是,要让人家感觉到身体的哪些部分变成了哪些东西。知道吗?你要把这一幅又一幅的画面给讲下来。你下去再练一下。哪位同学把第四段展开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生:他,呼出的气变成了……
  师:先说第一句话,盘古倒下以后——
  生:盘古倒下以后,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云,他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
  辽阔的——(马上改口,用自己的话)他的肌肤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大地,他血液变成了川流不息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掌声)

  师:孩子,我要为你喝彩。(掌声)。这位同学多么了不起!第一,很自信;
  第二,他能够把这么多的画面讲下来;第三,更为难得的是,她在讲到大地的时候,用了和课文不一样的词语“一望无际”,在讲江河的时候,用了“川流不息”。在讲树木的时候讲了一个——
  生:花草树木。
  师:你看,这就是会学习的。再一次把掌声献给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3:30:00 | 只看该作者
板块三——读出真感受

   师:同学们,时间关系,前边的几幅画咱就不讲了。回去好好地练。遗憾的是,这连环画只是存在我们的脑子里,留在我们的口头上,我们眼前并没有真正的连环画。我们借助神奇的文字,张开想象的翅膀,才看到了那么精彩的连环画,同学们学得这么棒,老师要把真正的会动的连环画奖励给大家,好吗?[/url]
[d1]

[d1] 我认为在一节神话课堂上放映关于文本的动画片可能是不恰当的。孩子们好不容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一点神话世界,一下又被动画片洗涤得干干净净了。殊为可惜!


    温岭祖庆:【与大刀观点一致!】

  生:好!
  师:睁大眼睛,(兴奋地)动画片来啦!
  (生专心致志地观看《盘古开天地》的动画片)
  师:把掌声献给制作这个动画片的工作人员。(掌声)同学们,看了这个动画片,[url=]老师有很多话想对盘古说,我想对盘古说——[/url]

  师:出示屏幕:
  我多想
  盘古啊,盘古
  人类的祖先
  我多想
  靠近茂盛的花草树木
  轻轻抚摸你的汗毛
  我多想……

      此处老师示范的价值何在?要打一个问号。

      温岭祖庆:
      此处的教学设计,今天的我,与大刀的看法惊人地一致。这个环节,显得有点生硬和矫情。当初的出发点,是为了创设比较诗意的氛围,让孩子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盘古的敬佩。但效果并不明显。此处一升华,教学势必就“虚高”了,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往高处走,出来的语言,就有点口号式,干瘪而无味了。
      我想,如果放弃升华,回到文本,就神话的人物形象与学生做一些诠释性、思辨性问题的探讨,可能会更有意思。


  你们也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是吗?来,拿起你的笔,把你心中在想什么写下来。可以仿照老师这样写,也可以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一定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板书:真感受)

  (学生写话)
  师:写好的同学,先面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说说悄悄话:盘古啊盘古……(生自由说话)
    师:同学们,让我们面对着盘古这个人类的老祖宗诉说我们心中的话语。想说的同学请站起来!
  师:盘古啊盘古,人类的祖先……
  生:我多想,紧紧*近大地,藏在你温暖的怀抱里;我多想和月亮和太阳说说话,告诉你,世界有多么美丽……
  生:我多扑进浩瀚的大海,在你怀抱中成长。
  生:我多想回到远古时期,和你一起开天劈地。
  生:我多想*近巍峨的山脉,轻轻抚摸着你四肢。
  生:我多想,看看肥沃的土地,看着你创造的五彩缤纷的宇宙。
  生:我多想碰碰小河边的石头,轻轻碰你的牙齿。
  生:盘古啊盘古,我多想在流淌的小河里游泳,去触摸你的汗水。
  ……
  师:盘古啊盘古,我多想,我还想……来,一起和老师读这首诗。盘古啊盘古,预备起——
  (师生在音乐声中共同读老师根据课文改写的诗,抒发对盘古的感情)
  盘古啊,盘古
  人类的祖先
  我多想
  *近茂盛的花草树木
  轻轻抚摸你的汗毛
  我多想
  走遍东西南北天涯海角
  将你的四肢紧紧拥抱
  我多想
  在辽阔的大地上纵情奔跑
  享受你美一寸肌肤的美妙
  我多想
  痛饮滋润万物的雨露
  浇灌我生命的分分秒秒
  盘古啊盘古
  人类的祖先
  是你,用整个身体
  把美丽的宇宙创造

     课文学到最后,常见的路数是拿起笔向课文中的主人公致敬。不能说这种训练一点价值没有,但绝对不是学习此一课的最佳价值。这也怪不得老师们,因为总觉得一节课没动动笔实在是不应该(其实,不动笔也没什么不应该的)。我认为向主人公致敬的训练要不得。它淹没了一节课真正可以迁移的读写点不说,还养成了让学生说空话、套话的问题。

      温岭祖庆:引用沈大安老师的评价,来表达我的反思
   【这一环节,张老师让孩子们用书写的方式,和文本对话,营造类似于“诗歌朗诵会”的倾诉氛围,实际效果不错。但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语言不够“童真”,因为在教师的强势干预下,孩子们的对话,有点“为文造情”。这个环节,建议直接让孩子们整体再读,寻找最打动你的地方,然后说说,如果把《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画成一本连环画,你认为哪幅可以作为连环画的封面?理由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炼盘古的精神,可能会引发学生更多的独特思考和个性化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13:30:00 | 只看该作者
四、读出真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不但把一个神话故事读成了一组连环画,我们还读出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指板书:真感受)但是,这还不够,读一篇课文,咱们不仅仅要读出感受,还要读出问题。古人说:“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url=]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要问一问。[/url]


     课堂上早就该有此一问了。当然,如果是自己的学生,应该养成有问题要先思考,思考不得而问的学习习惯。

    温岭祖庆:这个教学环节,我在第二版本处理的时候,砍掉了。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适合质疑的。例如神话故事,是经不得追问的。一追问,神话人物的种种神奇的本领,都成为孩子们质疑的对象了。窃以为,在神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要适度的“避实就虚”。我们没有必要带领今天的孩子去深究神话究竟是不是真的,而是要透过神话,让孩子汲取什么,获得什么,这更为重要。

 (生默读课文)
  师:好,谁来问,找一个这一堂课没发过言的同学。
  生:声音很轻(不知道在说什么)
  师:同学,发言的机会也许只有一次两次,你要珍惜,请声音响亮地提出问题。
  生:人类的老祖宗用他的每一寸肌肤创造了宇宙。
  师:什么意思?你想提什么问题?你不明白这句话是吗?老师帮你提出来好吗?你想说:人类宇宙难道真是盘古创造的吗?(生点头)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是吗?
  生:是。
  师:还有问题吗?
  生:宇宙还没有创造,盘古这个人是从哪来的?
  生:如果他睡了十万八千年,生命只有一百岁,他睡了十万八千年难道他不会老吗?
  生: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生:盘古为什么要倒下?
  师:是啊,他为什么不一直站在那儿呢?
  ……
  师:大家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我们只要再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课文就能明白;有的问题我们暂时不明白不要紧,长大了慢慢地会明白;有的问题即使长大了也弄不明白,不要紧,后人会慢慢去弄明白。[url=]同学们,下[/url]边老师想为大家带来一个东西,看了这个东西之后,也许你会明白刚才提出的问题。好!请大家看屏幕。
  (出示预先做好的演示文稿,文稿中有以下关于神话故事来历的文字,教师为学生读下列文字)


    我以为,此处不应该用制好的文字出示给学生。既然前面让学生问了问题,就该把问题能处理的处理掉,不能处理或不处理更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则留到课下。然而,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老师却出示了“那个”答案,实在让学生不易接受。

    温岭祖庆:

    这一段处理,第二版本中已经不再存在,理由上面说过,不重复。

    师:美丽的神话传说是我国文学宝库当中的璀璨明珠,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感到神秘莫测,比方说天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他们的知识水平低下,无法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就认为这么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控制着,于是他们在生产劳动中,遇到自己心目中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广为人知的神话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老师为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往下看——
  (播放课件,神话故事图片滚动出现“《黄帝战蚩尤》《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比较有名的神话故事,最后打出“让我们,亲近神话故事”的字样)。
  (看着精美的图片,听着优美的音乐,孩子们显得很兴奋!)
  师:同学们,两节课很快就结束了,但是我想,留在我们脑子里边的一定是许许多多神奇的画面;留在我们脑子里的更有盘古的创造的精神(圈出“创造”)。其实《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也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用粉笔将“创造”和课题连上线),让我们也同样记住这些可敬的具有创作精神的劳动人民!下课。

    结课的时候,让学生记住“创造”,记住创造神话的劳动人民。看起来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实则,基本上这些话的所指都会落空。比起“记住”什么的结课,也许把视窗打开,让学生有兴趣继续深入此神话或别的神话更好一点。

    温岭祖庆:【同意大刀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21: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