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07:49:00 | 只看该作者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检查习惯
2月24日上午,我对(三)下第三单元进行了测试,由于学生计算习惯很不好,因而我在考试前进行了硬性规定,凡是除了口算之外的计算题,一律必须打草稿,而且草稿也要交上来进行批改,我知道此方法不怎么妥当,可是碍于实际情况,也只能出此下策了。然而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却令我哭笑不得,很多学生的确听我的话了,下课铃不响,就不许停笔,一直检查,可是我细一看,才知道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检查,只是将试卷从头到尾抄下来,我看了也真不知如何是好,是去表扬他的认真呢?还是去批评他的无知呢?事后我对这件事进行了反思,我觉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经常跟学生讲做题目要检查,但是,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不能清楚的说出什么题该用什么方法去检查,我们的孩子也只是从老师地方听来了“检查”二字,却很少听到怎样去检查的方法。因而这几天我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归纳总节了一些方法方式,大家共同探讨,如下:暂空,没有完全整理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突破年月日,24时计时法
学生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让学生理解才是根本。

       4月8日,年月日单元基本接近尾声,这一个单元下来,感觉到学生学得很累,特别在教学24时计时法,学生明显感到学得很吃力,把12时计时法跟24时计时法混在了一起,老搞不清谁是谁。我也觉得很无奈,讲了这么多次,怎么还会不知道呢?后来我索性将一个钟的外围贴上了13,14,15。。。。。。。。23,24时,每节课上下课都去问问学生们,也许这样效果可以好一些吧?另外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时刻和时间间隔的理解问题,对于这么抽象的东西,三年级的孩子非常难以理解,在做题时老搞不清求出的是时刻还是时间间隔。在这里我左思右想也得不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后感觉还是画线段图比较形象一些。这个我在上新课的时候,强调的不够多,估计后面出现的不理解状况竟源于此吧?所以个人觉得本课的教学,有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线段图,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应要求,并作强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老师------学生点醒了迷糊的我
师并不一定要为师,生也不一定要为生,最有效最合理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学的课堂。今天下午给学生分析作业题,其中一题为2006年1月1日是星期日,2006年共有几个星期日?一看便知是一题有关周期的题目,我和很多同学意见一致,就是先判断2006年是一个平年,然后因为一周的周期是7天,没过7天必有一个周日出现,因而很自然便是拿365/7=52周。。。。。。1天就是365天包含52周多一天,再加上1日是周日,因此得知有53个周日。同学门都表示了赞同,但是我总隐约感觉好象有哪里不妥,可是当时上课也没有细想,就这么过去了。到了下课改作业时,学生跑道我这跟我说:“陈老师,我觉得这题应该是这么解的。”我一看,正是我上课分析的那一题。我就静静地听他的分析。他是这么解释的,2006/4=501。。。。。。2 ,365-1=364(天),364/7=52(周)52+1=53(个),我听了后,忙问:“365-1=364(天)你是怎么想的。”答曰:“我觉得这里在计算的时候,应该将第一天除去,然后再看看有几周,这样会更加合理。”我细细一想,对了,这正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这儿的确应该是每过7天有一个周日,的确应将第一天除去比较合理些。我听了后,感到非常的高兴,感受到了来自孩子们的智慧,我很庆幸我的学生能够勇敢的向我提出这样有见地的意见。

       因而我在反思,学生的力量是无穷的,我门应该给学生机会,给学生阐述的时间,充分相信我门的学生,应该让课堂也成为学生畅所语言的欢乐天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可不可以“反”着来
从哲学上说,对于任何问题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无所谓对与错,好与不好。正所谓“福兮,祸之所出,祸兮,福之所依。”那么对于我们伟大的教育呢?为什么教育中就会有那么多不好的学生呢?难道我们眼中的“坏学生”就只有单面性么?
     鉴于以上的想法,我突然大胆的设想,教育可不可以“反”着来,那何谓“反”着来呢?我想,譬如一个孩子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上课总是听不好,按照我们平时的惯例,那是要批评的,可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的,批评有时候真的是解决不了问题,更有甚者会让孩子不再喜欢这门学科,这样的代价是非常之大的。虽然是小孩子,可是自尊一点都不比我们教师小,只是他没有办法反抗,他只能接受摧残。
      那么我在想我们可不可以用赏识的眼光去看,越是有问题的孩子,越是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对他表现好的一面多加赏识,同样是上课做小动作,在调皮的孩子,也有认真听的时候,那可不可以不在他不听的时候批评他,而在他认真听的时候适时肯定他,或是多用认真听的孩子作为榜样,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我想孩子们都是一样的,希望老师的关注,希望老师的赏识,你对他关注了,对他赏识多过批评了,孩子应该会用实际行动来更加博得你的喜爱的,每个人都一样,只是小孩子自制能力较差,肯定不能一下子就做的很好,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及循循善诱,切不可操之过急。很多时候,孩子是真心愿意改好,只是我们教师的不够耐心,让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状态,而且更加的对自己失去信心,更加地深陷不可自拔的泥潭之中。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需要花教师很多的精力,而且根据孩子的不同会出现很多的状况,不过只要爱孩子的,我想就会成功的,以此自勉,好好地去试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也谈加法运算定律
也谈加法运算定律
可谓加法运算定律,在小学的学习中,无非就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其定义也极为简单: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不少人都会认为,如此简单的定律,有必要在此大费周章么?的确,在这之前我也一直这么认为,甚至觉得这内容不教学生也会,因而包括课前备课,新课讲授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在教学中也或多或少犯了错误,直到现在才稍微搞清点眉目,在此谨以微薄之言而共探讨之。
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时,因为觉着简单,而且看作业本上的练习也是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起教学的,我也就合并在一节课上完了,直接从主题图引入,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应该说学生在新概念的引入与学习过程中并未遇到什么困难,在原先的学习中早就有了类似的做题体验,而今天要做的只是给其下个定义,加个名字而已。我也挺为我的“先见”而感到高兴。在做书本的练习的时候也并未出现什么不妥,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的过去了,明天就是乘法运算定律。
可是学生作业本中的题目却引起了我的思考,隐隐的感觉到似乎“得意”得太早了。作业本中出现了这样的题目,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题如下:58+19+42,因为是刚学的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区分理解运算定律,我要求学生“先学会走路”,“再学会跑”,因而让他们一步一步写清楚运算定律。学生做此题基本有以下三种做法:
(1)58+19+42
   =58+42+19  (加法交换律)        
   =100+19
   =119
(2)58+19+42
   =58+42+19  (加法交换律)
   =(58+42)+19(加法结合律)
   =100+19
   =119
(3)58+19+42
   =19+58+42  (加法交换律)
   =19+(58+42)(加法结合律)
   =19+100
   =119

   看到如此多样的解答,按理我应该高兴才是,可是此刻的我却陷入了沉思,我感觉到 我和学生都并未真正的理解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定律,但是我又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担心是否正确,三种不同的方法看似都有道理,但却隐藏着不小的不安全因素。课后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并且询问了不少有经验的老师,才证实了我 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从算理的角度来看,第一,二两种方法都是不妥切的。譬如方法一:
(1)58+19+42
   =58+42+19  (加法交换律)
这个真的就是所谓的加法交换律么?让我们细细回味下加法交换律的定义: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我们这到题目(包括先前的我)都只注意到了“交换位置”,却忽略了“两个加数相加”这个前提,也就是说运用交换律的主体必须进行了加法运算,而58+19+42=77+42,在这里19和42根本就没有进行加法运算,所以这两个数不能进行加法交换律而达到交换位置的目的,确切的来说应该是这样:

(1)58+19+42
   =58+(19+42)(加法结合律)
   =58+(42+19)  (加法交换律)
   =58+42+19    (加法结合律)

中间隐含了两步运算,所以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学生这样把过程写得很清楚,但是至少总要让学生知道是这么回事情。所以说看似简单的交换律,简单但是具有“大心脏”。因而方法一就有欠妥当了,既然在后面括号中写运算定律了,那就应该跟学生说明白,让他慢慢理解。
然后我们再来看方法二:
(2)58+19+42
   =58+42+19  (加法交换律)
   =(58+42)+19(加法结合律)
   =100+19
   =119

前面两步,方法一中已经讲过,应该改成:

(2)58+19+42
   =58+(19+42)(加法结合律)
   =58+(42+19)  (加法交换律)
   =58+42+19    (加法结合律)
   =(58+42)+19(加法结合律)
   =100+19
   =119

这样就正确了么?其实不然我们看   
58+42+19   
   =(58+42)+19(加法结合律)

很多学生都会认为这个是加法结合律,但是加法结合律的本质是改变运算顺序,这个过程中,加法的运算顺序根本就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根本就不是什么加法结合律,只是加了个括号而已,起了个强调作用而已,所以从此处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结合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于本节课来说,是我课后感觉最有压力,也是最兴奋的一节课,压力在于自己在课堂上错误百出,还要找时间去弥补我一手造成的错误,兴奋的是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小学的知识虽然简单,但是作为教师要学的还有很多。若是在课前就能如此深入的了解,就能在课堂上有的放失,不至于如此了。

    从这里也可以清楚的看出,其实叫学生写每一步的算理虽然麻烦,可是我觉的还是挺有必要的,这样我就能很清楚学生掌握的状况,而且多写了能够促进学生对于这些运算定律的理解,特别现在的新教材一下子出现了那么多的运算定律,学生其实很多时候都并不是很好的理解的,不叫他写,很多学生可能会一团糨糊,根本就是搞不清谁是谁?因而从这里我也更加坚定地要让学生写清算理了,宁可步子放慢点,先学走,再学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风雨摇曳,茁壮成长
风雨摇曳,年复一年,车轮碾过,再深的痕迹也在岁月侵蚀下渐次消散了。可年轻的我们又能如何的保留我们韶华激情的年代与岁月呢?蹉跎么?不是!紧握我们单薄(但不缺乏激情)的手,意志就是我们最坚定的武器,兄弟们,我们来了,哈哈!!

        今天是09年第一节课,久违了的孩子们,久违的的课堂,久违了的人与事,一切都恍恍然全新一般,欣欣然与你招着小手,心情顿好,看人看物不由而衷都感觉飘飘然,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漂亮的。一个个你瞪瞪我,我瞅瞅你,杂不认识了?许是太过高兴了吧,突然哈哈个没完-------实在是憋不住了,再憋就要放炮仗了。

         今年把我原来的两个中级班合并了,个别程度不是特别好的学员到了初级班去了,预祝他们过的更好,“玩”得更好。另外我要再带一个幼儿班了估计,这个是有点难度啊,心理有点赘赘然,不过幸好啊,有老大在前面开路,有了“大快克牌”,“小快克牌”当然好办喽哈哈。

         今天第一天上第一节课,我顶了个早,提前20几分钟到了教室,嗨,奇了,孩子们可比我要兴奋得多,早就在那里忙忙然地侯着喽。我一到就叽喳开了,把我当捕食而归的“大鸟”么?哈哈,我心理高兴,可我并不想当“大鸟”,心理茫茫然!呵呵!今天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安排,上学期学了不少知识了,今天就让孩子们两个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回忆了上学期学的单光感走黑线,双光感走黑线,和遥控车,大部分都完成了,个别小组还要再个人进行疏导,哈哈,还是挺满意的。

           机器人教学是一门探索中的课程,失败难免,只要有我们一颗不败的心,那就什么都好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观察物体
课前谈话(消除学生紧张感)

师:(笑眯眯)同学们那么多老师来咱们班听课,感到紧张么?

说实话,陈老师感到很紧张,你们了不起,比陈老师强,那这样,然陈老师来测一测,是不是真不紧张。

生:好的。

师:1+1=?

生:2。(太简单了不等举手,学生就说了,上当,然后顺便提醒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多简单要举手)

师:还说不紧张,都紧张得不知道回答问题要先举手了,(哈哈,笑)你看,准备好了么?还会“紧张”么?

生:不会了。

师:真的不会了??

生:不会了。

师:好,那再来测试下?1+2=?

生:(举手)等于3(叫一生回答)

师:(声音较小)还说不紧张,都发不出声音来了,那么多老师在,总得大声回答问题才对呀,让所有老师都听到行不?(引导学生大声回答问题)

   (声音较大)真是了不起,能这么大声回答问题,说明是真的不紧张了,同学们能做到不紧张了么?

生:可以

师:怎么可以证明自己不紧张啊?

生:回答问题要举手,并且声音要响亮。

师:太了不起了。看来同学们已经调节到最佳状态了,在这节课中,我们能把这种良好的状态延续到下课么?

生:可以,

师:好,那我们现在可以开始上课了么?

生:可以。

师:上课。

一、             引入

师:平时经常听到同学们背诵古诗,今天在数学课上,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题西林壁》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读的真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生:。。。。。。。(重点体会第一句)

师:奇怪?为什么同样的庐山会成岭又会成峰呢?

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但是这么大的庐山我们没法搬到教室,那我们就从观察小小的物体开始吧!

                                                         

二、认识三个面(正面,侧面,上面)

认识无特殊标记的物体

师:这是一个长方体,请同学们观察下,你同时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呢?

生:三个

师:你们都同意么?

生:同意。

师:请你上来看一看,是3个么,你能指一指是哪三个面么?

师:非常好,那这三个面分别叫什么面呢?请这边的同学看过来,请问这个正对着你们的面叫什么面呢??

生:正面。

师:那这个正面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色。

师:左边的这个呢?陈老师看着的这个面呢?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给他们起好了名字。

(转动长方体)那现在他的正面是什么颜色呢?侧面呢?上面呢?

生:。。。。。。。

小结:也就是说它的正面就是正对着我们观察者的这个面。

师:这是一个捐款箱,这个捐款箱是四川大地震时我们捐款用过的。同学们看,哪个面是它的这面呢?谁来摸一摸?其他同学用手比划一下。

摸一摸他的上面,侧面?   

(转动捐款箱,使其侧面正对着学生)现在这个捐款箱的正面在哪呢?

师:也就是说有特殊标记的物体他的正面是固定不变的,是这个意思么?

生:是的。

师:比如说像饮水机(课件出示)

同学们能不能在教室里找一找像这样的有特殊标记的物体呢?你是怎么判断他们的正面的。

生:我们坐的课桌。书放进去的这面是正面。

生:方作业本的书橱。我们可以防书的这面是正面。

。。。。。。。。。

小结:像这样有特殊标记的物体,它的正面是固定不变的,没有特殊标记的物体的正面就是正对观察者的那个面。

三、画一画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那你能不能把我们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么?

请同学们先看清楚要求:(课件出示)

1、  被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

2、  观察时选择合适的位置,使自己只能看到某一个面,并且把它画下来。

3、  画完后请在小组内轻声交流。

(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做平进行点评)

师:刚才我们观察并画了这个没有特殊标记的物体,下面让我们再来试试画这个有特殊标记的捐款箱,怎么样?注意仔细观察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有什么特殊的标记,然后把他们表示出来。

(让学生看完,然后让学生画,教师拍照,然后点评)

四、观察两个物体,并画出他们在三个方向上的平面图形

师:看来观察一个物体已经难不倒我们了,那就让咱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在陈老师可要提高难度了,看这个是什么,这个呢?现在把它们放在一起,发挥你们的想象,你还能将它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么?仔细思考。

(一个圆柱一个球,课件出示)

学生交流

五、             练习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都非常好,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看看同学们谁掌握的最好。

第一题,连一连



师:同学们,这是小红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方向观察到的长方体形,但是她在整理的时候发现记录有问题,你能用线帮她把正确的连在一起么?

第二题,



师:看了这副图,你能把小红分别从这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么?

第三题



师:小红觉得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好的学会了观察物体,所以她决定出一道题来考考我们,你们敢接受小红的挑战么?她说这是我看到的一个面,你知道我观察的是什么物体么?

生:可能会是正方体(可能会是长方体,也可能是圆柱体,四棱锥,四棱台等等)。

小结:因而同学们咱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如果只知道一个面就去判定它是什么物体,就会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错误,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去观察了解物体。

师:本来这堂课道这就要结束了,但老师看到同学们的表现这么出色,真的不忍心就这么结束你们的精彩演出,所以决定再给你们一次表现的机会。还是刚才小红的问题,现在陈老师允许你们只能向小红提一个问题,你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生:这个物体的上面是什么图形?

师:是个长方形,你现在可以确定她观察的是什么物体了么?

生:是个长方体。

师:你们同意么?

师:如果说是个圆形,她观察的应该是个什么物体?

生:圆柱

师:如果是个正方形呢?

生:正方体

师:确定么?

生:确定。

师:拿出一个圆柱(让学生仔细观察)

生:还可能是圆柱

师:那你要确定这个是什么物体,必须还要知道它的另一个面。

那咱们应该怎么办?

六、课堂总结

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七、板书:

                                                  观察物体

              正对着我们的面                   无特殊标记

正面

                固定不变                         有特殊标记



侧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