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整合教材要以正确解读教材为前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邓梅



    最近听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上课教师是一位乡镇中心小学的数学教师。限于条件,上课教师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却作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准备了大量与上课有关的贴图之类的教具。课堂教学从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虹猫和蓝兔分食物引入,富有情趣。教学注重层次性、直观性,并且多处安排学生动手,最后的课堂拓展环节也具有开放性。整个教学单从设计上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似乎挑不出毛病。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有了这样好的设计,整个课堂学生参与却不积极,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响应,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思维也没被激活。

听课下来我认真阅读了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同时也倾听了上课教师对自己设计思路的介绍,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按照编者意图,第一课时只应该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包括三个例题,其中例3是分子是1的分数比较大小。第二课时才应该教学“认识几分之几”,也包括三个例题,即书上的例4、例5、例6,其中例6是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上课教师认为前三个例题太简单,于是把“认识几分之一”的例1、例2与“认识几分之几”的例4、例5整合到了第一课时,而准备把与比较大小有关的例3和例6整合到第二课时。上课教师的理由是,例3的教学不要求总结分子是1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上对此例题教学好像是一带而过,似乎没有明确的知识点,若与例6整合反而便于形成一种完整的知识结构。那么教师教学用书上对例3的教学到底是怎样要求的呢?我们查阅到这样一段话:“要达到‘在认识中比较大小,在比较中巩固对分数的认识’的目的”,显然此例题的教学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了教材的知识结构,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想到这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分数,而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是要逐步建立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3正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而安排的。编者的安排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上课教师却没领悟到这样编排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这种出入正是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新课程赋予教师整合教材的权利,很多教师也据此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重组,这是一种好现象。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像上例那样,教师自身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没有结合学生的学情正确解读编者意图,就贸然对教材进行整合和重组,还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往往还不自知,认为自己的设计处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不会错,反而把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归罪于学生底子薄,配合不好,不爱动脑筋,不愿参与,而很少反思自己,这是十分有害而值得警觉的。衡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究竟如何,关键要看它是否适合学生学习,能否有好的学习效果,而不能单纯地用是否符合什么新理念来框定。一句话,要“以学定教”而不能“以教论学”。在影响学习效果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最重要,关注学生的学情是根本,设计得天花乱坠,但不能被学生所接受,不能促进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的时候,千万要以正确解读编者意图为前提,毕竟教材是教材专家吸取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成功经验,汇集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而形成的指导性文本,你用其他素材取代书中例题的素材也好,你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也好,一定要考虑这样是否能达到编者预期的教学目的,是否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了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用教材”,才是有意义的重组和整合,不然就是弄巧成拙,赶赶时髦而已。当我们由一个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一个课程开发者的时候需要主见,需要智慧,需要研究,需要创造,而静下心来正确解读教材、悟透编者意图是前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3: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