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城市北蒋实验学校小学部 周敏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各阶段目标对默读有着更明确的规定,如:1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2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达到一系列如此重要而又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一条较好的途径,但仅依靠课外的阅读训练是远远不能达到课程目标对默读的要求。因为默读和其他语文基本功一样,可以“得益于课外”,但必须以“得法于课内”为基础,默读教学理应成为课堂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的阅读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曲解了阅读的本质和内涵,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只注重朗读而忽视默读,不少教师片面追求“书声琅琅”,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课堂教学上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高潮酝酿的环节。甚至把默读排除到课堂教学之外。致使默读教学遭到了不应有的冷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部分教师误以为朗读在课文理解、语感培养、情操陶冶等诸方面都可以完全代替默读、只要具备了朗读能力,默读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二是认为朗读是“口耳之学”好坏听得见,指导容易见效果,而默读上“无声运动”只能凭借学生微妙的神情之变窥的一鳞半爪,较难把握其中分寸,更难实施有效指导。阅读中的阅之意就是用眼看,用心想,也就是静思默想。细品慢析之意。其实,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在成人之后读书用的方法更多的是默读而非朗读(苏教版十一册《精读与泛读》写到: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要学会泛读,泛读通常采用默读的方法。)现在的教学强调朗读,但学生日后一旦离开校园,真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用“阅”这一快捷方式从书中汲取营养。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中的静思默想(默读)的能力呢?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精神,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我认为课堂默读教学包括两方面的训练,一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默读指导的训练,培养默读能力。二是引领学生运用默读这种方法来进行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习惯培养。默读的正确习惯包括坐姿正确、不出声不指读、用脑动笔、勤查工具书等。除不出声、不指读外,其余内容很容易被认为与默读教学不相关的东西而被忽视。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功能在于观察和感受、储存与记忆、判断与思维、想象与创造。引导学生在默读过程中用脑动笔,手脑协调运动是激励他们综合发挥大脑功能的有效方法。学生默读,如果只看不想、不动笔,单凭视觉器官运动,即使读书万卷,也会茫然无所获,相反还会耗损时间和精力,抹杀创造力,失去读书的价值。所以,要在课堂默读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用脑动笔的正确习惯(广东孙建锋老师的“默读——批注”式教学已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本)。教学《船长》、《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真情回报》等课时,学生的心灵感悟和精彩发言主要都是依靠默读批注、潜心涵咏而得来的,而非从书声琅琅中得来。至于使用工具书、养成良好的读书卫生习惯等,也是课堂默读教学必须关注的的内容(如随身带字典、随时查字典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必须从一年级开始严格要求,反复提醒,长期坚持,使之习惯成自然。
2、准度训练。默读是一种内在的心智活动,也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创造性活动。作为默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感知文字,唤起语义,达到理解的过程中,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协调运作才能确保理解的准确。提高默读的准确性,对学生进行默读的准度训练,是默读教学的又一重要的内容。为此,必须为学生提供教多的默读实践机会,以便熟能生(如让学生读名著,写读书笔记)。“操千曲而后晓声”,不少专家在论及朗读教学时,建议每课堂都要有一定时间专门用于学生的朗读训练。我认为课堂默读教学也可参照进行。低、中、高年级每堂阅读课都必须保证有3分钟左右的默读时间。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这种安排必须与思维训练和朗读教学有机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