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科学知识精选(在线免费阅读)

[复制链接]
540#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11:10:00 | 只看该作者
寒冷的极地地区的恐龙及其生物群落的发现








(编者提示:人教版第十二册 第九课 动物的进化)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南部海岸的恐龙湾是澳洲大陆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但是要在这里发掘化石却并不容易。虽然在这里化石常常保存得很完好,但是它们都埋藏在坚硬的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只有用大锤、钻头甚至爆破器材等合适的发掘工具才能把它们发掘出来。


蛇颈龙

  1987年,澳大利亚的一个发掘队在这里进行了一段漫长而枯燥的野外工作。两个月过去了,尽管他们使用了打钻和爆破等各种方法,还是没有发现多少化石。

  看着这个野外季节就要过去,考察队决定在最后几天再碰一碰最后的运气。他们在一处沿着古溪流河道的峭壁上开挖了两个平行的隧道,以寻找和挖掘那些在1亿年前沉积在那条古河道中的骨骼。当两条平行的隧道挖好之后,他们决定在二者之间再挖一个垂直于它们的隧道以便将它们连通起来。这真是一个幸运的决定,因为就在考察队挖掘这条横向的第三条隧道的时候,他们终于发现了朝思暮想的恐龙化石。

  经过打钻和爆破将覆盖在上面的岩石去掉之后,队员们像对待新生儿一样小心翼翼地把含有化石的岩石块从“恐龙矿”的底板中轻轻地取出来,生怕损坏哪怕是一点点的标本。

  这一天,一名发掘队员在幽暗的隧道里检查刚刚劈开的岩石时,惊喜地发现了一件不同寻常的化石。由于隧道里空间狭窄而又阴暗潮湿,标本本身呈棕褐色,在暗灰色岩石的包裹之中很难发现,因而在先前的检查中竟然被忽视了。仔细观察之后,判断这是一个体形可能比小鸡还小的小型恐龙的头盖骨顶部的化石。暴露出来的断面显示,周围还应该有与这块化石相关的更多的东西。认真寻找之后,发掘队员们在一块曾经被遗弃的石块里发现了与之对应的部分,即另一块头盖骨顶部的碎片,它在发掘的时候被不经意地像剥橘子皮一样地被剥掉了。两块化石粘接在一起之后,一块恐龙的相当大的脑部化石就清晰可见了。值得注意的是松果孔——脑部主管视觉的垂体部分显得很大。这种情况在已知的所有其它种类的恐龙中是非常罕见的。

  接着,发掘队又将保存下来的全部头盖骨挖掘出来。而第二天,他们的好运仍在继续,在距离发现头盖骨碎块不到1米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部分残余的脊椎骨、腰带和腿骨的化石。化石的尺寸、形态和埋藏状况告诉他们,这些头后骨骼与那个头骨属于同一个恐龙个体,这个推测经后来的实验室研究和修理装架工作得到了证实。研究表明,这个大眼睛的聪明恐龙个体很小,两足行走,动作敏捷。它生活在1亿6千万年前,以植物和昆虫为食。

  这块珍贵的恐龙化石的发现及其随后的一些其它的发现为科学家了解1亿6千万年前生存在这一地区的生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此之前,有关澳洲大陆在大约6千5百万年至2亿2千万年前这个时间段中的恐龙和其它陆生脊椎动物的化石记录几乎还是空白。早在1900年,一名地质学家就在维多利亚海岸发现了这里的第一块恐龙骨骼化石。可是90多年过去了,在这次发掘之前在这里再也没有发现过任何新的恐龙骨骼化石;能够反映那个时期澳洲大陆生存过的哺乳动物的证据也只有两块颌骨碎块。大量的印迹化石和所发现的尽管数量很少的骨骼化石表明,澳洲大陆的恐龙家族曾经十分繁盛,并且在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然而能够得到的骨骼化石证据确实是少得出奇。从6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就开始了一些探索,希望发现一些标本来填补澳洲大陆这一方面的空白,以增加对该地区古生物史的了解。

  恐龙湾是澳洲南部主要的产化石地区。在墨尔本东南和西南沿海地带的岩石裸露区所受到的气候影响较小,其中的化石也因而不像这个大陆其它地区常见的那样容易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在维多利亚这一海滨地带出产恐龙化石的区域方圆不过几平方公里。在这里,海浪猛烈拍打着岩石,使恐龙骨骼化石渐渐暴露出来。再往内陆方向不到100米远的地方,同样的岩石却受到严重侵蚀,因而很难再找到骨骼化石。

  恐龙湾的北面是较低的奥特韦山地,南面则是广阔的南澳大利亚海;再向南不到3000公里,就是隔海相望的南极大陆。当初恐龙生活在这里的时候,景观与现在完全不同。那时候,南澳大利亚海并不存在,而恐龙湾也只不过是一个断陷峡谷的底部。恰好在那个时候,澳洲大陆和南极洲这两个曾经作为冈瓦纳古陆组成部分而长期连接在一起的板块开始分离。这个大峡谷底部的地势比较平坦,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候,你可以徒步从现在的恐龙湾迳直走到南极洲,而后站在那儿往北回望,你能远远地在地平线上看见澳洲一侧的峡谷峭壁。

  到了白垩纪早期,澳洲大陆东南部还位于当时的南极圈内,大概位于南纬80o左右。从恐龙湾和维多利亚其它地区采集到的那个时代的植物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表明,当时这里的气候虽然不如现在的极地那样寒冷,但却也变化无常。发掘出来的植物化石上可以看出显著的年轮,反映了明显的季节性气候变化。对恐龙湾地区的岩石进行氧同位素衰变率测定的结果表明,白垩纪早期澳洲大陆东南部的年平均气温只有摄氏5-6度,甚至可能低到摄氏零下8度。夏天的气候也许还相当温暖,但是在漫长的冬夜里,气温总是远远地低于冰点。对这一地区古河谷沉积物的研究表现,那个时期这里常常经历周期性的洪水泛滥,这很可能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的积雪因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溶化而形成的。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除了在斯比特斯伯根地区发现的一些足印化石之外,极地地区是否生存过恐龙一直是一个迷。后来,在阿拉斯加北部发现了鸭嘴龙骨骼化石,随后,又在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西伯利亚、新西兰和南极半岛等南北两个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发现了许多化石标本,为科学家研究和了解寒冷地区恐龙的生活境况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线索。

  由于恐龙湾及其周围地区在中生代时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发现于这一地区的各种动植物化石标本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可以尝试着重现当时的极地环境,探究包括恐龙在内的生活在恐龙湾各种动植物是如何度过漫长而温暖的夏天和同样漫长但是却异常寒冷的冬天的。

  除了恐龙,科学家还在维多利亚发现了150种,例如蜘蛛和翼手龙、蕨类植物和针叶松树等等。对于南极圈的地区来说,如此繁盛的生物多样性肯定已经足以使当时的景观显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了。智利南美杉、银杏和罗汉松等硕大的裸子植物构成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群,繁盛的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一些低矮的小灌木甚至草本植物构成了森林的下层植被。泥炭藓以及一种原始的维管植物生长在开阔的沼泽地里,而水藻、欧龙牙草以及羽毛管状植物则成为水域里的生产者。新生的被子植物已经出现,虽然在当时还显得十分稀有,它们直到大约6500万年前,当恐龙走向绝灭之后才成为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植物类群。

  在塔斯马尼亚岛的高地和澳洲大陆东南部的高山上,至今还生存着许多那些古植物的近亲,它们既生长在冬天积雪覆盖的寒冷地带,也能生长在较为温暖的环境里。因此科学家推测,它们的中生代祖先也可以生长在被现代人叫做恐龙湾的这个地方,成功地适应着当时冬天里寒冷的气候。

  当时的那个动物群还包括80多种无脊椎动物。在该地区的远古湖泊沉积物中发现有水生贝壳类、淡水苔藓虫类、蜘蛛、各种甲壳纲动物以及近似蚯蚓的动物的化石。昆虫化石多达12个目,以甲虫、苍蝇和臭虫的种类最多,其中还保存了一些完好的幼年个体。

  当时位于南极圈内的古澳洲大陆的河流中还生存着包括肺鱼在内的许多鱼类。现代肺鱼生活的范围非常狭窄,仅有非洲赤道地区、南美洲和澳洲大陆东北部。

  这里还发现了两栖类、龟类和近似于蜥蜴的爬行动物的化石,似蛇颈龙的牙齿化石显示了这种长颈怪物的踪迹。有趣的是,虽然蛇颈龙基本上是一类海洋生物,但是澳洲大陆的蛇颈龙却是生活在淡水里的。这一现象使科学家相信,白垩纪时蛇颈龙很可能能够常常游进内陆的河湖里,只不过它们在澳洲走得离海洋更远了一些而已。此外,一些羽毛化石也揭示了鸟类在这一地区的存在。

  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即迷齿两栖类和一些两足的食肉动物等许多在世界上其它地区已经在更加古老的年代里绝灭的物种在这里却生存了更长的时间。很可能,正是由于当时的古澳洲大陆地处南极地区,才为许多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一个避难所。

  科学家还发现,在将近200件恐龙化石中,一半以上是幼年恐龙个体。他们由此推测,恐龙并不是这里的偶然过客,它们很可能是把这里作为了一个繁殖场,利用极地地区夏季里每天持续24小时的阳光所生产的丰富植物资源。

  深入细致的勘探和挖掘工作使科学家得到了越来越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标本,这些发现改变了人们对1亿--1亿2千万年前地球气候的认识。虽然当时全球气温总体上看是在逐渐升高,但是极地地区的生命却依然面临着低温季节里严酷的气候。一些恐龙适应了这样的环境并且在其中顽强地生活着。弄清它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以及如何适应这种环境,对于研究恐龙为何会在白垩纪末期从地球上彻底消失无疑将是很有帮助的。研究这些1亿零6百万年前南极气候条件下生活的恐龙及其它生物,也会为科学家探索导致近代冰期气候的各种变化的发生时间及发展速度提供一些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发现还在继续中国科学家发现羽毛演化的新证据








  (编者提示:人教版第十二册 第九课 动物的进化)

    2000年12月8日出版的美国权威科学期刊《科学》杂志上将刊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张福成和周忠和的科研论文,报道他们发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原始的反鸟--原羽鸟。原羽鸟的化石所具有的一种前所未知的羽毛类型为羽毛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

  羽毛一直被认为是鸟类所特有的结构,是把鸟类从所有其它的脊椎动物中区分开来的标志。但是科学界过去对鸟类羽毛的起源了解甚少,唯一的一个只是“鸟类的羽毛和爬行动物的鳞片同源”或“羽毛起源于爬行动物”。近几年来,发现于我国辽西地区的带毛恐龙使羽毛的起源问题成了古生物学界的一个热点,也成了公众关注的话题之一。

  始祖鸟是公认的最原始的鸟类,但是它并没有对羽毛起源问题提供多少信息,因为它的羽毛与现代鸟类的羽毛几乎完全不同。

  中华龙鸟、北票龙、中华鸟龙和小盗龙等带毛恐龙身体上生长的皮肤衍生物的特征与鸟类羽毛十分相似,所以这些小型兽脚类恐龙身上的这些毛状物就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原始的羽毛。但是这些把恐龙与鸟类联系在一起的物种身上的毛状物却并没有为鸟类羽毛与爬行动物的鳞片建立起更多的联系。一方面,迄今为止在这些恐龙的毛状物上并没有发现分叉的结构,因为还不能把它们与鸟类具有分支的羽毛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这些毛状物也难以与爬行动物的鳞片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不久前发现的尾羽龙和原始祖鸟的羽毛曾经被认为是羽毛存在于恐龙中的最强有力的证据,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尾羽龙是一种次生退化的鸟类,它的羽毛因此也是次生退化的,而不是代表原始羽毛的类型。由于尾羽龙一般被认为与窃蛋龙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鸟类的系统关系还不如属于驰龙类的中国鸟龙近,因此它的羽毛被认为更可能是独立发生的,或者是退化性的,因而与鸟类羽毛的起源没有直接的关系。

  科学家在中亚地区发现的长鳞龙长有延长的鳞片,这种鳞片与现代鸟类羽毛的相似性说明鸟类羽毛演化的早期阶段要比过去想象的复杂得多。羽毛可能在比恐龙更加原始的爬行动物中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这次新发现的原羽鸟化石却表现出了一种过去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新的羽毛类型,它靠近身体的一端(称为近端)缺少羽支状的分支结构,羽轴两侧生有均质的羽片结构,这非常类似于爬行动物的鳞片;而它远离身体的一端(称为远端)则分化出了羽支,但是在羽支与羽轴之间也存在着与近端一样的均质羽片结构,这又完全与现代鸟类的羽毛结构相同。这种既类似于爬行动物鳞片又类似于典型鸟类羽毛的皮肤衍生物直接将爬行动物的鳞片与鸟类的羽毛联系了起来。

  主要依据于对这种特殊羽毛类型的研究,张福成和周忠和提成了早期鸟类羽毛演化的模式,即鸟类羽毛的演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鳞片延长;2)鳞片中部增厚,出现羽轴;3)分化出羽支;4)长出羽小支和羽小钩等构造,最终形成现代鸟类这样的典型羽毛。此外,张福成和周忠和的另一个重要论点就是,廓羽和绒羽在羽毛早期演化阶段就很快地分化,然后各自独立地进化至今。

  通过对原羽鸟的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分析,张福成和周忠和还发现原羽鸟是迄今为止最原始的反鸟。反鸟是中生代最重要的鸟类类群,当时曾广泛分布于世界,但是后来灭绝了。原羽鸟本身也是一种特化的类型,其中最显著的一个表现就是手部骨骼和小翼指比较长,这一点非常类似于始祖鸟和孔子鸟,而不同于其它的反鸟。显然,原羽鸟是介于始祖鸟向其它更为进步的鸟类过渡的中间类型。

  原羽鸟长在胸前的乌喙骨的结构显示出了一些前乌喙突的特点,由此推测它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具有前乌喙突的鸟类,化石鸟类前乌喙突的出现及与之相关的三骨孔结构第一次说明原羽鸟已经具有了强大的主动飞行能力。

  原羽鸟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保存了小翼羽这一飞行结构,这一结构在始祖鸟和孔子鸟身上还没有出现。小翼羽是现代鸟类慢速飞行和完成空中技巧性动作的结构基础,对鸟类的起飞、空中悬停和着陆等动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自中国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2#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恐龙的鼻子为什么特别大








(人教自然第十二册第九课《动物的进化》)

众所周知,恐龙体形庞大,而恐龙鼻孔的面积居然占了头骨的一半,这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而今,科学家们对此怪现象已做出了解释。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疗骨医学院的进化生物家劳伦劳斯·威特米尔说。恐龙的大鼻子是用来作“空调”的,免得自己的大脑升温。

大动物体形过大,它们的表面皮肤面积相对太小了,这就导致了它们的降温困难。如果体内的温度升得大高,一些重要的器官如大脑就会受损。在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地球升温比现在要高得多,而体温居高不降对恐龙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威胁。

哺乳动物像鸟、爬虫通常是通过鼻甲虫中一种黏液状的鼻膜来避开中暑。这种黏膜在空气通过时能大大增加皮肤表层和外界的接触面。而当血液流过厚厚的网面导管时,热量也就随之散入了空气中。冷却的血液使得大脑的温度下降了下来。威特米用CT扫描恐龙的头骨,在它们的大鼻子中果然发现了同样的鼻甲。恐龙就是靠着自己的大鼻子才能以这么庞大的体积在温暖的地球上存活下来。

《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3#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银龙


银龙产于亚马孙河流域。
  特征
  体呈长带形,侧扁,尾呈扇形,背鳍和臀的呈带形,向后延伸至尾柄基部。下颚比上颚突出,长有一对短而粗的须。在其宽大的鱼体上整齐地排列着五排大鳞片,在光线照射下,闪烁着银色的光。各鳍在光照下,反射出畅红或橙色的光泽。幼鱼体色较蓝;背的和臀嗜均有红蓝色边缘。金龙鳞片边缘呈金黄色,各鳍均为金黄红色。红龙体色为金黄色,鳞片边缘呈金红色,口及鳃盖均有深红色斑块,各鳍均为深红色。银龙体呈银白色,黑龙体色为银白色而略带浅青紫色,备峪均为篮黑色。龙鱼体长可达50~90厘米。
  饲养特点
  体格健壮,生长迅速,食量大。性格凶猛,能吞食小型鱼类,不宜与其他鱼混养。宜用大型水族箱,要加盖且不宜铺底砂。喜弱酸性或中性软水,水温22℃以上,最适宜温度为24~28℃。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食。
  繁殖特点
  卵生,繁殖较困难,繁殖期雌雄不难分辨,雄鱼胸幻尖长,呈深红色,雌鱼腹部膨胀。雌雄自然配对,自由选择配偶。繁殖水温以27~28℃为宜。将自行配对的亲鱼放入繁殖箱,保持环境安静。亲鱼入箱后并肩游动,在游动中排卵、射精。产卵结束后,雄鱼会将受精卵全部含在口中进行孵化,需1个月左右的时间,雄鱼口中的受精卵才能孵化出带卵黄囊的仔鱼,再经8天左右可游动、摄食。只要条件适宜,可不分季节产卵。5~6年方可达性成熟,寿命一般为18年。龙鱼是一种古老的种类,亦称为“活化石”,具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4#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阿卡西短鲷


阿卡西短鲷,又名七彩短鲷,一般成鱼体长6~10公分。
  原产地在秘鲁北部到玛瑙斯、圣塔伦间的亚马逊河流域。适合水温:26~28℃。
  该鱼种于1875年由Mr.Steindachner发现。体体侧一有条黑色纵斑,由眼睛基部一直延伸至尾柄前,在尾柄前端会有一个黑斑点,尾鳍为茅状尾,上有V字型的斑纹。为南美短鲷种类最多的一属,目前已经发现不下六十多种的同类变异型品种。较常见的品种有:野生阿卡西、黄尾、红尾、白尾等自然型等等,大多数是没有经过人工筛选育种;价位再高一点的就是经过颜色体型的筛选,经人工育种配对而繁殖出颜色鲜艳的子目代,例如目前水族市场上所见的超红尾阿卡西、双红尾阿卡西等等;还有一种就是较稀有的品种,如阿莲卡阿卡西、泰菲阿卡西等等。
双红尾阿卡西
泰菲阿卡西
  在选购阿卡西短鲷的时候,除了观察它们的游姿、体色是否正常之外,还要注意体型上的选择,驼背、脊柱弯曲或尾鳍下垂的阿卡西短鲷个体就要尽量避免挑选。
  阿卡西短鲷的雌雄鉴别:雄鱼在体长2~3cm左右的时候,已经展现出淡淡的色彩,而如果要完全确认,则最好是在6~7cm的时候,成熟雄鱼的尾鳍已经发育呈茅尖状,而雌鱼的尾鳍依然是椭圆型的,并且体侧的黑色侧线相当明显。同时,阿卡西短鲷的雌鱼的体型较小,鱼体不具备金属光泽,体色色泽偏黄。雌鱼在发情时间,体色会变得格外黄,体侧的黑色纵带也会显得格外明显。
  从饲养角度来看,如果只是为了欣赏阿卡西短鲷艳丽的色彩,那么,饲养以人工培育的阿卡西短鲷品种就可以得到满足;而如果是为了欣赏具有野性的自然美,那么就可以选择饲养一些野生的阿卡西短鲷种类。不妨以一雌一雄成对的选购,并注意两者之间的体型大小不要相差过多。如果想以繁殖阿卡西短鲷为目的,则应该同时选购一尾雄鱼两尾雌鱼或三尾雌鱼,在饲养的时候最好应该事先将雌雄鱼分开饲养为佳,等饲养到3~4cm大小,并已经渐渐进入成熟期的时候,此时再将雌雄鱼共置于一处,不仅会相安无事,更会发生雄鱼突遇雌鱼的惊艳的感觉,不但可以欣赏到它们格外绚丽的色彩,更会欣赏到雄鱼猛烈追求雌鱼的求偶方式,也很利于繁殖。
  阿卡西短鲷的繁殖方式是以洞穴式为主,雌鱼一般的产卵量在50~100粒左右,受精卵会经过大约65~78小时以后开始孵化,可以说阿卡西短鲷的繁殖和孵化都并不困难。但是,在受精卵孵化成为仔鱼以后,在前期的24小时内,仔鱼会吸收自身的卵黄素生长发育,而此后如果不能为它们准备细小的饵料供它们进食,无疑饲养仔鱼就变得十分困难……如果,饵料的问题解决,仔鱼的生长速度是非常快的,但也要注意水质受污染的情况,如果使用过滤效果良好而显著的过滤系统来处理水质,也要十分留意娇嫩的仔鱼不要被吸力强大的过滤器吸除!
  在阿卡西短鲷的繁殖难度的另一方面就是经常会发生亲鱼吞食受精卵或者鱼卵受精率不高使得孵化率下降,这些方面的原因就只能多进行繁殖实验而得到解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5#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11:16:00 | 只看该作者
头尾灯鱼


又名电灯鱼。分布于南美洲的圭亚那和亚马逊河流域。
  特征
  体长4~5厘米。体长而侧扁,头短,腹圆。两眼上部和尾部各有一块金黄色斑,在灯光照射下,反射出金黄色和红色的色彩。鱼在游动的过程中,由于光线的关系,头部和尾部的色斑亮点时隐时现,宛若密林深处的荧火虫,闪闪发光。
  饲养特点
  性情温和,身体娇小,喜群聚游动,可与其他品种鱼混养。饲养水温22~26℃,对水质要求不严。饵料以小型活食为主。喜在水族箱中层活动、觅食。
  繁殖特点
  亲鱼性成熟年龄为9个月。雄鱼体色较深,臀鳍中部有透明的横条,雌鱼则没有;雌鱼体比雄鱼宽而肥大,腹部浑圆。繁殖水温24~25℃,水质中性软水。在30厘米×25厘米×25厘米的鱼缸底部铺放头发丝草,傍晚时放入亲鱼一对,第二天黎明就可产卵。产卵结束后将亲鱼捞出,第二天傍晚就能看到孵化出的仔鱼,三四天后仔鱼游动觅食,25天后仔鱼即发育为幼鱼。雌鱼每次产卵200~300粒,产卵间隔时间10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11:16:00 | 只看该作者
五彩金凤


  五彩金凤 melanotaenia maccullochi,全长可达7厘米,又叫五彩虹、短虹鱼,原产澳大利亚。
  五彩金凤最好饲养在宽敞、水草适量的鱼缸中,饲养缸应该放到早晨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
  五彩金凤爱在水的上层游动,对水质的要求不严格,在21~31的水温下生长良好,五彩金凤是一种非常和善的热带鱼,可以和其习性相同的热带鱼混养。五彩金凤爱吃动物性饵料。
  雌雄鉴别:雌鱼的颜色比雄鱼暗淡。
  繁殖方法:五彩金凤为卵生,身长5厘米的五彩金凤可做亲鱼。要在酸碱度为7.0-7.2、硬度为9-11的水质条件下进行繁殖,水温应保持在26左右。
  五彩金凤的繁殖比较简单,在缸底铺置一层厚约3厘米的干净细沙,然后种植一些水草,即可把一对发情的亲鱼放入负荷中,雌鱼一般在早晨产卵。此过程要待续几天,五彩金凤的卵有微黏性,多数黏附在细叶水草或沉落自由式底,产卵后的五彩金凤亲鱼不一定再捞出,喂养良好的五彩金凤不会残害处产的卵的仔鱼。
  一对亲鱼每次繁殖可产卵150粒左右,受精卵在168小时左右孵化,仔鱼在孵化后的第三天始能自由游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2: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