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春天,四川省自贡恐龙博物馆的科技人员在自贡市郊仲权乡彭塘采集到一具较为完整的剑龙化石骨架,并把它编号为“ZY-1”。 | 自贡恐龙皮肤 |
1989年冬天,科技人员开始修整这具“ZY-1”剑龙骨架。在骨架的肩部,曾发现过一对巨大的逗号状的骨棘,被叫做“肩棘”。正是在修整左边的那块肩棘的时候,欧阳辉馆员意外地发现了恐龙皮肤化石。 当时,技工正在聚精会神地修理化石,欧阳辉则在仔细观察被凿子敲开的石体表面以及那些被敲下来的岩石碎片,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蛇颈龙牙齿、类似弓鲛鱼鳞等小化石。忽然,技工一凿下去,石体上露出了一块异样的平面,面上有鳞状的纹饰。欧阳辉捡起崩落的岩石碎片,发现上面有反象印膜。“这不是恐龙的皮肤化石吗!”他惊喜得大叫起来。 欧阳辉如此兴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皮肤能够形成化石确实有些令人不可思议。一般情况下,生物遗体形成化石的首要条件是要有硬体部分保存,因此动物只有内、外骨骼最容易形成化石。不过有的时候,一些自然因素的偶然巧合也会使奇迹发生。 “ZY-1”剑龙化石骨架正是这样。它不仅完整,而且连续性好,石化的所有骨骼几乎都关联在一起保存在岩石里,生动地反映出它生命最后一刻的情形——匍匐在泥潭里不能自拔。这一埋藏状态表明,这头剑龙很可能掉进河湖毙命后,很快地就被沉积物掩埋起来了。当欧阳辉从意外的惊喜中平静下来继续观察的时候,他发现包埋化石骨架的岩石基本上是灰绿色的砂岩,但是保存皮肤化石的那一小块却兀自是紫红色的泥岩。一个合理的推测马上浮现在了欧阳辉的脑海里:这头剑龙的躯体在被河湖中的沙子掩埋起来的时候,夹带了一小块泥,像雕塑家塑造泥像一样,正好印下了肩棘附近的一块皮肤的图案。无独有偶,发现于加拿大阿尔伯特省的鸭嘴龙皮肤也是保存在泥岩中的。 要知道,远古生命能够以化石保存下来的几率只有千万分之一,而化石骨骼中又能够保存有皮肤印痕的机会就更小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然奇迹。正是通过研究这些凤毛麟角的大自然的奇迹,科学家才揭开了一个个千古之迷。 我们知道,恐龙是爬行动物大家族里的古老成员,因此,科学家对其活体形态的推断、尤其是对其皮肤表面形态的认识,往往是参照现生的爬行动物而得来的。蛇、蜥蜴、鳄鱼等现生爬行动物的皮肤最外面都有一层角质层,有的是角质鳞,有的是角质板。这是一种防止体内水分散发从而适应于干燥的陆地环境的有效结构。恐龙是否也具备这种有鳞的皮肤?它的外观又是什么样子呢? 从自贡发现的这块恐龙皮肤化石可以看出,剑龙类确实生长着有鳞的皮肤,其表面有六角形的角质鳞。不过,这些鳞片的大小比过去参考现生爬行动物而描绘在剑龙生态复原图或刻画在剑龙塑像上的鳞片要小得多。 自贡恐龙皮肤化石是继加拿大、蒙古、美国和英国发现的鸭嘴龙、角龙、鸟脚类恐龙和肉食龙皮肤化石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所有这些恐龙皮肤化石,都为科学家探索中生代恐龙世界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英国,曾经发现过一种鸟脚类恐龙——色里多龙的皮肤痕迹化石,显示了一些较小而浑圆的角质鳞埋入皮肤表面,组成了精美的镶嵌状图案。 在北美洲,科学家曾经发现过鸭嘴龙的“木乃伊”,即鸭嘴龙的干尸。它显示出鸭嘴龙有着很厚的皮肤。与之相对应,自贡这块面积有400平方厘米的皮肤化石的表面与肩棘骨体的表面几乎是平行的,其间填充了几厘米厚的砂岩。若按一般推测,这层砂岩的厚度可能代表了皮肤和皮下肌肉组织的厚度,但是由于肩棘与剑龙的剑板一样是皮肤的骨质衍生物,它的上面不大可能长有太厚的肌肉。由此推测,剑龙的皮肤也应该是很厚的。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对于素食的恐龙来说,厚厚的皮肤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抵御食肉恐龙侵害的一道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