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科学知识精选(在线免费阅读)

[复制链接]
442#
发表于 2009-5-28 13:59:00 | 只看该作者
丽达的枇杷树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0册第14课种子的萌发)

太阳已经露出了红红的脸蛋,丽达拿着蓝色塑料水壶,来到阳台,给小枇杷树浇水。

花盆里这棵小小枇杷树,青枝绿叶,有一支铅笔那么高,绿色的茎上舒展地长着六片叶子,轻轻地颤动着。特别是那最上面的小嫩叶,还没有张开,直挺挺地指向天空,非常可爱。

丽达小心地把水洒在叶子上,圆圆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颗颗珍珠滚落在泥土上。看着这茁壮的小枇杷树,丽达心里甜丝丝的,这是她用自己的心血培育出来的。

那还是三个月前,一天下午,她和哥哥放学回来,发现茶几上有一堆黄橙橙的枇杷。虎头虎脑的哥哥手真快,抢先抓起一把,就去做作业去了。

丽达呢,长得秀气,人也斯文。她先把枇杷洗了洗,盛在盘里,自己拿了几个,小心地撕去果皮,再吃那甜甜的肉。余下的留给爸爸和妈妈吃。枇杷籽真像街上卖的糖炒栗子,只是小多了。啊,老师讲过,这就是种子,会发芽吗?她到阳台上问哥哥。

哥哥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正在冥思苦想呢,听见妹妹的问话,不耐烦地摇摇头:“嘴里吐出来的种子,不会发芽。”

“那,为什么呢?”丽达问。

“这,反正我听说过。”哥哥被问住了,随便说了一句,便拿起笔来做他的作业了。

丽达有些失望地回到茶几旁,看着枇杷籽发呆。她想,爸爸是农学院的老师,一定知道。她要等爸爸回来。过了一会儿,爸爸推门进来了,她便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

爸爸听后,笑着拿起枇杷籽看了看,说:“咱们试一试就知道了。”

丽达问:“那,怎么试呢?”

爸爸找来一个花盆,装上土,把土捻得细细的,加上水。然后挑选出三颗最大的批把籽,说:“这叫选种。来,你播种。”

丽达按爸爸说的,把种子分三个点轻轻地埋进泥土里。

从此,每天放学回来,丽达都要给花盆里浇水,每天早晨,第一件事便是到阳台上看看小花盆。她多么盼望枇杷树苗长出来啊。爸爸告诉小丽达,不要每天都浇水,要不泥土太湿,枇杷籽会烂掉的。丽达又照爸爸说的,有计划地浇水。

每当丽达给花盆浇水,哥哥总是耸耸鼻子,果断地说:“不会发芽。”

小丽达呢,小辫一甩,不理睬。她嘴上没说,心里可着急啦。

一天,没发芽;两天,没发芽;整整一个星期过去了,仍没发芽。

这天早晨,丽达照例来到阳台上,一看,忍不住高喊:“爸爸,妈妈,快来看呀,枇杷籽发芽啦!”

爸爸、妈妈一齐跑来,高兴地看到了丽达种的枇杷籽发芽了,笑了。

小花盆里,有两片靠得很紧的嫩叶,淡黄色的,像顶着一把伞,拱起一个小土块。旁边,也有两个地方裂了缝,快出土啦。

哥哥也跑过来看,手抓着头皮:“真没想到。”丽达眨眨大眼睛,向哥哥撇撇小嘴,说:“嘴里吐出来的种子,也能发芽,还会长成大树呢。”

爸爸接过去说:“对,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能动手的,不妨自己动手试一试。”

一个月后,三棵枇杷已经长出了第四片叶子。爸爸挑一棵最大最壮的,培好土,把另两棵拔掉了。他说这叫间苗。就这样,在全家的精心培育下,小枇杷长出了第五片、第六片叶子。

丽达还常常伸出小手抚弄着枇杷叶,左看右看看不够。明年呢?后年呢?她想,小小枇杷树一定会长成又高又大的枇杷树,一定会结满又大又甜黄橙橙的枇杷来。

摘自《小学自然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3#
发表于 2009-5-28 13:59:00 | 只看该作者
林奈的“花钟”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2册第6课各种各样的花)

林奈是17世纪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小的时候,林奈就是个植物迷。四岁那年,他看到父亲走进小花园,就连忙跑过去帮着做点什么,细心观察父亲是怎样培植花木的。休息时,父亲抚摸着他弯曲的头发,给他讲有关植物的趣闻,他睁大眼睛,向父亲询问着各种花草的名字,有时问得太细了,竟使这位靠经营花园为生的老园丁也答不上来。

上学后,林奈对植物一科最感兴趣,常借来许多关于植物的书籍阅读,还常拿着从树林里采回来的标本,与书上的图进行对照。有一次,为了采到一株新奇的植物,他被草丛中的毒蛇咬了一口,差点丢了性命。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他的钻研精神感动了,称他“小植物学家”,那年他才十七岁。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的先后时间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人们把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蛇床花:黎明三点左右开放;

牵牛花:黎明四点左右开放;

野蔷薇:黎明五点左右开放;

龙葵花:清晨六点左右开放;

芍药花:清晨七点左右开放;

莲花:上午八点左右开放;

半枝花:上午十点左右开放;

马齿苋花:中午十二点左右开放;

万寿菊:下午三点左右开放;

紫茉莉:下午五点左右开放;

烟草花:下午六点左右开放;

剪秋罗花:晚上七点左右开放;

夜来香花:晚上八点左右开放;

昙花:晚上九点左右开放。

摘自《小学自然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发表于 2009-5-28 14:00:00 | 只看该作者
胚胎中的龙宝宝



这是来自中国的一窝肉食恐龙蛋,它是长型的,很明显,她经过很严重的积压,但是在这几颗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肉食恐龙的胚胎,我们可以看出眼窝、头颅、脊椎骨、骨盘和后腿。这与我们预期的暴龙胚胎大小相当。


来自中国的一窝肉食恐龙蛋


与鸡蛋比比看



眼窝、头颅、脊椎骨、骨盘、后腿



模拟
小暴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5#
发表于 2009-5-28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迷雾重重的进化历程


暴龙这么可怕的大自然独门制造的杀戮机器是怎么演化来的?这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在我们基本是这样认为的,暴龙的最祖先来自三叠纪晚期的始盗龙(Eoraptor),它身长只有90多厘米,还不到1米,体重只有5到7公斤。我们最关心的是在始盗龙的的下颌中部没有一些素食恐龙那种额外的连接装置。而是在下颚的中间,有一个能够让下颚弯曲的活动关节,当双颚咬住东西的时候便会紧紧钳住猎物,而暴龙就有这种下颚!



它还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始盗龙具有5个“手指”,而后来出现的食肉恐龙的“手指”数则趋于减少,到了最后出现的暴龙等大型食肉恐龙只剩下两个“手指”了。再如,始盗龙的腰部只有三块脊椎骨支持着它那小巧的腰带,而后来的恐龙当越变越大时,支持腰带的腰部脊椎骨的数目就增加了。



那么暴龙是如何从狗狗一般大小演化为40尺的巨兽?数十年来,古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暴龙是其他巨型捕食者的后裔,例如跃龙/异特龙(Allosaurus),它是最大,更多牙齿的恐龙的最后一带,这就是超级肉食恐龙的假设,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并不正确,我们常有些单纯的想法,认为不同类群的肉食动物互有关联,但最近几年,随着解剖学的发展,我们的看法有了改变,暴龙长久以来被认为大型肉食动物,人们从它的体型认定它是跃龙/异特龙的近亲,但,近几年我们更仔细的研究了它的构造,发现暴龙和肉食恐龙有很多现异之处,就拿它的脚为例子,它那突出的第三趾是很多白垩纪末期恐龙的特征,但它们都是小恐龙,他们并不是我们熟知的大型肉食恐龙,如似鸵龙,我们研究它的脚和骸骨的其他特征,我们类比认为暴龙其实是小型肉食动物,但后来演化成极为巨大的体型,它们和其他大型肉食恐龙并没有任何关联,从解剖学分析可以轻易的辨认出那些恐龙与暴龙没有关系。



但是这要追踪出暴龙的进化历程就更为困难——化石纪录中有一大段空白,接着暴龙的第一位巨型祖先就突然出现了,直到最近,在加拿大阿伯塔省4000尺的山区发现了新的线索,这里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史前海滨,线索烙印在此地已经有好几百万年了,加拿大恐龙足迹最多的地方是阿伯塔省一处叫‘大仓’的煤矿,我们在那里发现了甲龙等恐龙的足迹,他们通过巨大的崖面,这里一度是滨海的泥地,这个地点之所以重要是在于它的年代有一亿年之久,但附近却没有发现同时期的骨骸化石,所以我们猜测,这时恐龙迁徙的时候留下的,在这些足迹里面并没有暴龙的,但是根据这些细长的足迹来判断,他们一定是某种巨型恐龙留下的,我们最近认为是空骨龙,这也许是暴龙的祖先。(下图)




空骨龙是暴龙演化过程中一个转折点,与当时其他小型捕食恐龙不同,它是利用双颚来杀死猎物,而不是使用前肢。这种适应性变化造成暴龙的兴起和它独特的外形,暴龙最早来源于独身龙(Alectrosaurus),独身龙体型细长,前肢也很长。演化至阿尔贝塔龙(Albertosaurus)时,它的头变得更大,前肢变得更短,阿尔贝塔龙和暴龙类似,但细看各个特征的时候会发现它比暴龙更为原始。




到底谁是暴龙最近的亲戚?古生物学家认为有两种可能:



   1. 北美洲的恶暴龙(Daspletosaurus),暴龙在眼睛上方有一块大骨突,而在蒙大拿发现的恶暴龙化石,这个骨突就比较不突出,在早期的恶暴龙身上甚至更小。



     


    2. 亚洲的特暴龙(Tarbosaurus),特暴龙原本称为暴龙,但事实上它们有很多现异处,例如连接头部的后脑干部分。



   


     化石照片:始盗龙(Eoraptor



   
    化石照片:始盗龙(Eoraptor)之头骨



   
(上图)化石照片:跃龙/异特龙(Allosaurus)的前爪



   
(上图)化石照片:跃龙/异特龙(Allosaurus)与剑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6#
发表于 2009-5-28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1902年的发现


1902年,美国一位恐龙化石采集家巴纳姆·布郎在美国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头,当时是他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之后的两个夏天,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于骨头相当沉重,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用马匹拖拉的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他所发现的是第一具霸王龙的骨骸!



1910年,巴纳姆·布郎率领的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红鹿河峡谷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他利用木制的大木筏即河上划艇作为流动营地来寻找化石,并进行发掘。这种木筏也是运输化石的工具,因为用马车运输会损伤化石。布朗在那里找了保护极为完好的戟龙、盔龙和尖角龙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龙皮肤化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7#
发表于 2009-5-28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从掩埋到化石



暴龙住在沿海低地,当时西部的高山流下大量的沉积物,有数条大河流经沿海低地,如果暴龙的尸体落入水中,很可能被完全掩埋,第一次掩埋对尸体保存的完整最为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8#
发表于 2009-5-28 14:02:00 | 只看该作者
暴龙苏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霸王龙化石目前在芝加哥自然博物馆展出。这架霸王龙化石长12.8,高4,是女考古学家苏·亨佛里克森1990年夏在美国南达科他州发现的,估计恐龙生前重量为7吨,生存于6700万年前的后白垩纪。1997年被芝加哥自然博物馆以840万美元竞拍购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07: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