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科学知识精选(在线免费阅读)

[复制链接]
204#
发表于 2009-5-12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野驴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奇蹄目(Perissodactrla) 马科(Equidae)

野驴分为亚洲野驴和非洲野驴,都是强壮、能吃苦耐劳的动物。它们有很强的耐力,即能耐冷耐热又能耐饥耐渴。野驴的动作在马属动物中是最慢的,但它们能长时间不喝水,这一点是马和斑马都不能相比的。它们虽然奔跑速度没有马或斑马快,但步伐稳健而有耐力。野驴的视觉、听觉、嗅觉均敏锐,尤其是视觉和听觉更发达。

亚洲野驴(Equushemionus)

产在亚洲与近东,有5个亚种。产在我国的有西藏野驴(E.h.kiang)和蒙古野驴(E.h.hemionus)。栖息在高原,有稀疏灌木的沙漠平原及丘陵地带。野驴一般为沙黄色至棕色,耳长、蹄小、前额无额毛。体长2~2.2米,尾长42~49厘米,肩高0.9~1.5米,体重约260公斤。

驴为人驯养与使用的历史比马还长。它们单独或结成小群5~9只一起,偶有数十只大群。它们营迁移生活,清晨到有水源处饮水,白天大部分时间在水源附近觅食和休息,傍晚回到宿地。行走时排成一行,一般公驴领先,母驴在后面。野驴迁移性很大,每天走很多路。有时与藏羚及盘羊同栖。它们善于奔跑和游水,还喜欢在溪流中洗浴。栖居在沙漠地区的野驴可以数日不饮水。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45公里。繁殖期8~9月,孕期11个月,每产1仔,3~4岁性成熟,寿命25~30年。

非洲野驴(Equusasinus)

家驴的祖先,现数量已很稀少,仅分布在非洲东北部,沿红海的一小条荒凉地带。非洲野驴体型比亚洲野驴小,耳朵比亚洲野驴大。现存有两个亚种:索马里野驴(E.a.somalicus)栖居在索马里北部和埃塞俄比亚北部,躯体为浅红棕色,腹部白色,四肢具黑色条纹;努比亚野驴(E.a.africanus)栖居在苏丹红海山和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部,躯体为灰黄色,腹部白色,肩部有一黑色条纹,由条纹即可区分这两个亚种:索马里野驴腿上有黑色横纹而肩上无横纹;努比亚野驴肩上有黑色横纹但腿上无横纹。

非洲野驴很善于爬山,可以随便在岩石和悬崖上休息。单独或结成小群生活,每产一仔。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09-5-12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果子狸介绍及组图


    (编者提示:人教版科学第3册第1单元  动物)
    果子狸(Masked Palm Civet)又名花面狸,其体形修长,脚颇短,尾部长于身体,其外形有点像家猫;身长约一百至一百二十厘米,体重约三至六公斤。果子狸习性独居,并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隐居休息,夜里出来觅食,在香港并不容易遇到。果子狸属杂食性的动物,以植物性饲料为主,人工饲养一般以玉米谷麦为主,附以豆饼鱼粉组成配合饲料。
(中国新闻社)
(图片来源:新华网发展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发表于 2009-5-12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壁虎为什么能“飞檐走壁”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7册第9课爬行动物)

Q:有一次,我看到一只壁虎,想抓住它,可它竟沿着墙壁飞快地爬到了天花板上,而且趴在那里不动了。为什么壁虎可以倒挂在天花板上不掉下来呢?

A:其实,壁实为什么能够在任何地方爬行和悬挂,它的脚趾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强的黏性,一直是科研人员重点研究的对象。在实验中,人们发现壁虎能在垂直放置的抛光玻璃表面以每秒1米的速度快速向上攀爬,而且只靠一个脚趾就能把整个身体稳当地悬挂在墙上。曾有人猜测壁虎的脚趾可能会分泌出类似胶水的物质,但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家终于揭开了壁虎拥有高超攀爬本领的秘密。原来,壁虎的脚趾上生长着数以百万计的细小绒毛──刚毛,每根刚毛约有100微米长,顶端都有上千个更细小的分叉,壁虎脚趾的黏性就是通过这些分叉与物体表面分子形成的分子间作用力来实现的。据计算,一根刚毛能够承受相当于一只蚂蚁的重量,100万根刚毛虽然排列在一起的面积还不到一枚硬币的大小,但却可以承受20千克力的重量,很惊人吧!

摘自《小学科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09-5-12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地球每小时灭绝一个物种







(编者提示:人教版科学第3册第1单元动物)

钟表的时针每走一个数字,就有一个历经千百万年进化的生物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巴西环境部提供的信息,显示了这一惊人的生命灭绝过程。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加快了1000倍,比形成速度加快了100万倍,物种的灭绝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万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这些濒于灭绝的物种大多数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家指出,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因素外,人为活动是其主要原因。商业贸易而导致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是造成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重要因素。

野生动植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发展的历史。然而,人为活动的加剧,特别是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的近200年里人口数量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

邓国庆

摘自《科技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鸮又称枭,是夜行性鸟类,大多数种类几乎专以鼠类为食,是重要的益鸟。由于它们的外貌丑陋,叫声凄厉,给人以恐怖的感觉,因而招致一些人的厌恶,甚至有一些迷信传说,认为它是不吉利的鸟,其实都是不正确的。从它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来说,应该大力保护才对。我国常见的种类有红角鸮、鵰鸮、鸺鶹(xiuliu)、长耳鸮和短耳鸮。

红角鸮(Otusscops)是一种小型鸮类,比鸽子还小一些,上体褐色,有黑色和黄褐色斑;后头部有黄白色斑,下体淡褐色有暗褐纵纹,头上有两簇小型耳羽。栖于山地、林中深处,平时昼伏夜出,嗜食昆虫。遍布我国东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为留鸟。

鵰鸮(Bubobubo)是大型鸮类,体长约半米,体褐色,有黑斑纹,耳羽甚长,尾短、翼宽;下体有黑纵斑,胸部斑比腹部斑宽大。留居于东北、河北及山西等地。

鸺鶹(Glaucidiumcuculoides)是我国南方普遍分布的一种小型鸮类,它的整个上体以棕褐色为主,密布有狭细的棕白色横斑;翅及尾羽黑褐色,在尾羽上有六条鲜明的白色横带,头部不具耳羽,这些特征使它很容易与红角鸮区别开来。鸺鶹是昼夜活动,因而白天在林中也很容易遇到它,为我国南方留鸟。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鼠类及青蛙等。

长耳鸮(Asiootus)上体黄褐色,有密集的黑褐色斑,下体淡色有黑褐色纵斑,耳羽长。栖于低山地带,平原森林中,白天很少活动,黄昏后飞出觅食,以小型兽类和昆虫、小鸟为食,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新疆等地。对农业有益。

短耳鸮(Asioflammeus)与长耳鸮外形十分相似,但比长耳鸮色较淡,下体淡色有十字形黑褐色纹,耳羽较小。栖于平原、耕地、草原等地,昼间常可见于平原或沼泽地带,平时潜伏于草丛间,夜间觅食;以啮齿类为主,白天以昆虫为食。繁殖于我国北方,越冬时刻遍及全国。对农业有益。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长鼻目(Proboscidea)

象科(Elephantidae)

本目包括6科,其中5科动物已经灭绝,只剩象科一科两属两种动物:亚洲象与非洲象。这个目动物的特点如其名一鼻子长,鼻端生有指状突,能捡拾针那样细小的物件。

象是现在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它的嗅觉和听觉发达,视觉较差。鼻子起着胳膊和手的作用,可摄取水和食物送入口中。巨大的耳廓不仅帮助谛听,也起着散热的作用。它的臼齿很大,同一时期内上、下颌每侧仅一个完整的或两个不完整的臼齿行使功能。每侧6枚臼齿,但不同时长出,而是不断生长,一枚顶在一枚的后面向前生长。前一枚牙齿磨损时,后一枚便将这顶出来。

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有时数个家族结合在一起形成达百只的大群,由一只成年雌象率领。老年雄象往往单独活动。年轻雄象另结成群。象的食量很大,一天可吃225公斤或更多的食物,吃草、树叶、嫩芽和果子。它们每天要喝水140-230公斤。

象是和睦、互助的动物,象群内的母象常帮助产仔母象照管幼象。一只象受伤时,往往有两只象在两旁夹扶着它们继续行走,逃避猎人追捕。象群中如有象死亡,其余的象会在它周围长久徘徊不肯离去,这些都说明它们是很有感情的动物。

象平时行动缓慢,正常一小时只能走6公里多些。但象在激动时可达每小时40公里。

亚洲象

长鼻目(Proboscidea) 象科(Elephantidae)

学名:Elephasmaximus

英文名:Indianelephant

保护类别:为中国Ⅰ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亚洲象产在东南亚,我国的云南、印度、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期里兰卡等地。栖息在各种地带,从茂密的森林地区到开阔的草原。  

比非洲象的耳朵小得多,前足5蹄、后足4蹄,有19对肋骨和33个尾椎骨。它的前额扁平,头顶是最高点,鼻端有一个指状突,雄性有长獠牙一对(上颌门齿),雌性没有。体长5.5~6.4米,尾长1.2~1.5米,肩高2.5~米,体重约5000公斤。

亚洲象成群15-30只一起活动,由一只雌象率领,群中除雌象和未成年的幼象外,只有一只成年雄象。成年个体雄象独居生活。清晨、黄昏和夜晚活动,中午休息。无固定栖地。食物短缺时迁徒到其它地区,行进时排成单行,雌象带头,幼象居中,雄象殿后。无固定繁殖季节,每产1仔,孕期607~641天,9~12岁性成熟。幼象出生时体重约90公斤,肩高约1米。寿命可达60~70年。

数世纪以来人们就驯养亚洲象,用以狩猎、驮运货物和搬运树木等。象很聪明,受到良好对待时会变得非常驯顺。

非洲象

长鼻目(Proboscidea) 象科(Elephantidae)

学名:Loxodontaafricana

英文名:Africanelephant

保护类别: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是现存最大的一种陆生哺乳动物。产在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栖息在各种生境—草原、河谷、密林和沙漠丛林。

非洲象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长达1.5米。前足五蹄、后足三蹄,有21对肋骨和最多26个尾椎骨。非洲象的前额突起,背部更加倾斜,肩部是最高点,鼻端有两个指状突,雌、雄均有长獠牙,但雌性的小得多。体长6~7.5米,尾长1~1.3米,肩高3~4米,体重5~7.5吨。

非洲象结成大小不一的群,一般20-30只。象群包括一只成年雄象、数只较年轻的雄象,一些雌象及幼象。老年雄象单独生活。非洲象很聪明,不难驯顺,但很少象亚洲象那样为人役用。

雌象每产一仔,一般7、8月间出生,孕期约21~22个月,13~14岁性成熟,寿命可达60~70年。幼象出生后,象群等到它有足够力量能跟上它们才继续行走,通常需要等两天时间。

据记录,最大的一只非洲雄象是1974年11月7日在安哥拉南部被射杀,它肩高约3.96米,体全身10.67米,前足周长1.8米,体重11.75吨。最大的象牙(非洲雄象)长350厘米,重约107公斤;雌象牙重约18公斤;而一般母象牙平均只重约7公斤。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58:00 | 只看该作者
苇莺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苇塘及沼泽地区内常见的食虫鸟类,体色以褐为主,嘴细尖;体型纤长,性活跃,在草茎间穿飞及跳跃寻捕昆虫。我国最常见的种类为大苇莺(Acrocephalusarundiaceus),是莺类中体型最大的。

大苇莺,俗称大苇扎、苇串儿及芦蝈蝈。背羽棕褐色,具淡黄色眉纹,下体淡白色,胸部有不明显的灰褐色的纵纹。它们是苇塘及水洼地附近的典型优势种,也到附近的小树、灌木及草丛中活动。鸣声高而响亮,似“karra-karra-karreet-karreet-karret”或“brit-iprt-pritik”,远处听起来就好象连续不断的“嘎,嘎,吉-”,常被人误认为是青蛙叫。

大苇莺在繁殖时期,常停立于芦苇顶端不停地鸣叫。筑巢在距地面或水面约一米的地方,在苇草中以干枯的植物的根茎编成、杯状巢,悬挂在几根苇茎之间,每窝产4-6枚卵,淡蓝绿色,并点缀着浓淡不等的污褐色及紫褐色斑点,在钝端常集成一个环轮。卵重2.8克,大小平均为22×15毫米,苇莺能够很警惕地守卫着它的巢,当雌鸟在巢中孵卵或育雏时,遇到其他鸟类侵入,则大声鸣叫,而且特别攻击侵入它巢区的大杜鹃,因为大杜鹃常将卵产在大苇莺的巢内,由后者代为孵卵和饲喂它的雏鸟。大杜鹃的雏鸟还有一种本能,能将大苇莺巢中的卵及雏鸟抛出巢外,从而独享义亲的抚育。蛇有时也取食大苇莺的卵。

大苇莺是主要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它的食物有蜘蛛、蚁类、豆粮、甲虫、水生昆虫以及蜗牛等。曾见有大苇莺的胃内全部是鳞翅目夜蛾类的害虫。此外,它们也吃一些水生植物种子。根据其食性,大苇莺是有益于农业的鸟类,应加以保护。大苇莺是我国夏候鸟,夏季几乎遍布于我国各地的水域附近苇草丛中,秋季迁飞至南方越冬。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21: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