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科学知识精选(在线免费阅读)

[复制链接]
190#
发表于 2009-5-11 09:09:00 | 只看该作者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鹞 是中型猛禽,喜在近水沼泽地区栖息及繁殖。我国常见种类有白尾鹞、白头鹞及鹊鹞。

白尾鹞(Aircuscyaneus)又称灰鹰,体形似雀鹰,雄性全身灰色,腹和翼下面为白色。翼的初级飞羽黑色,与其他部分色差很明显,腰部有月形白横斑,为本种显著特征。幼鸟全身浓褐色。雌幼鸟下体色淡有黑褐色细纵斑。栖于开阔田野及池沼畔边,也常栖落在地面上,飞行迅速而轻捷,喜低飞捕食地面草丛中的动物。嗜食鹑等小型鸟类,有时也食昆虫及其他啮齿动物。繁殖于东北和新疆西部,迁徙时,遍布全国境内,为旅鸟和冬候鸟。

白头鹞(Circusaeruginosus)雄鸟上体黑色,下体色淡,头颈部有黑褐色纵斑。翼背面的初级飞羽基部有灰色部分。张开翼时初级飞羽先端的黑色羽十分鲜明。雌幼鸟全身暗褐色,有纵斑。白头鹞比白尾鹞大,而且腰部无月牙形白斑,可以很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栖于沼泽地低湿地带或水边有苇草的地带,嗜食昆虫蚱蜢、蝼蛄、蛙及小鸟等,有时也盗食卵和雏鸟。繁殖于东北及河北省北部,在华北一带为旅鸟,在华南一带为冬候鸟。

鹊鹞(Circusmelanolellcos)体比白尾鹞小。雄性上体黑或灰白色,雄幼鸟体色变化较大。雌鸟全上面赤褐色,下面淡色,有赤褐色与黑褐色纵条纹;尾灰褐色,有几条黑带。常栖于近水草原及低湿地带,以昆虫、蜥蜴、蛙、小鸟为食,繁殖于我国东北长白山等地,迁徙时沿海地区可见到。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发表于 2009-5-11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扬子鳄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产卵
别名 中华鼍、土龙、猪婆龙
学名 Alligator sinensis
英文名 Chinese alligator
鼍科 Alligatoridae
分布 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具冬眠习性。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它在生理上具有许多残遗特征,分布上的不连续性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探索扬子鳄的奥秘,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09-5-11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啸鸫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啸鸫(Myophonuscaeruleus)俗称鸣鸡、乌精。主要特点是全身羽毛呈黑暗的蓝紫色,各羽先端具亮紫色的滴状斑,嘴、脚为黑色。此鸟远观呈黑色,近看为紫色,栖息于多石的山间溪流的岩石上,往往成对活动,常在灌木丛中互相追逐,边飞边鸣,声音宏亮短促犹如钢琴声。

紫啸鸫在地面上或浅水间觅食,以昆虫和小蟹为食,兼吃浆果及其他植物,在山地主要吃昆虫,对山林有益。遍布于我国东部,见于河北、陕西、甘肃以南地区。

繁殖于4-6月,巢筑在岩隙间、树杈或山上庙宇的横梁上。巢呈杯状,以苔藓、须根、残叶等构成。每窝产4枚卵,纯绿色,或黄绿色,具深浅不一的红色细斑。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09-5-11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鸮又称枭,是夜行性鸟类,大多数种类几乎专以鼠类为食,是重要的益鸟。由于它们的外貌丑陋,叫声凄厉,给人以恐怖的感觉,因而招致一些人的厌恶,甚至有一些迷信传说,认为它是不吉利的鸟,其实都是不正确的。从它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来说,应该大力保护才对。我国常见的种类有红角鸮、鵰鸮、鸺鶹(xiuliu)、长耳鸮和短耳鸮。

红角鸮(Otusscops)是一种小型鸮类,比鸽子还小一些,上体褐色,有黑色和黄褐色斑;后头部有黄白色斑,下体淡褐色有暗褐纵纹,头上有两簇小型耳羽。栖于山地、林中深处,平时昼伏夜出,嗜食昆虫。遍布我国东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为留鸟。

鵰鸮(Bubobubo)是大型鸮类,体长约半米,体褐色,有黑斑纹,耳羽甚长,尾短、翼宽;下体有黑纵斑,胸部斑比腹部斑宽大。留居于东北、河北及山西等地。

鸺鶹(Glaucidiumcuculoides)是我国南方普遍分布的一种小型鸮类,它的整个上体以棕褐色为主,密布有狭细的棕白色横斑;翅及尾羽黑褐色,在尾羽上有六条鲜明的白色横带,头部不具耳羽,这些特征使它很容易与红角鸮区别开来。鸺鶹是昼夜活动,因而白天在林中也很容易遇到它,为我国南方留鸟。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鼠类及青蛙等。

长耳鸮(Asiootus)上体黄褐色,有密集的黑褐色斑,下体淡色有黑褐色纵斑,耳羽长。栖于低山地带,平原森林中,白天很少活动,黄昏后飞出觅食,以小型兽类和昆虫、小鸟为食,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新疆等地。对农业有益。

短耳鸮(Asioflammeus)与长耳鸮外形十分相似,但比长耳鸮色较淡,下体淡色有十字形黑褐色纹,耳羽较小。栖于平原、耕地、草原等地,昼间常可见于平原或沼泽地带,平时潜伏于草丛间,夜间觅食;以啮齿类为主,白天以昆虫为食。繁殖于我国北方,越冬时刻遍及全国。对农业有益。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发表于 2009-5-12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鸮又称枭,是夜行性鸟类,大多数种类几乎专以鼠类为食,是重要的益鸟。由于它们的外貌丑陋,叫声凄厉,给人以恐怖的感觉,因而招致一些人的厌恶,甚至有一些迷信传说,认为它是不吉利的鸟,其实都是不正确的。从它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来说,应该大力保护才对。我国常见的种类有红角鸮、鵰鸮、鸺鶹(xiuliu)、长耳鸮和短耳鸮。

红角鸮(Otusscops)是一种小型鸮类,比鸽子还小一些,上体褐色,有黑色和黄褐色斑;后头部有黄白色斑,下体淡褐色有暗褐纵纹,头上有两簇小型耳羽。栖于山地、林中深处,平时昼伏夜出,嗜食昆虫。遍布我国东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为留鸟。

鵰鸮(Bubobubo)是大型鸮类,体长约半米,体褐色,有黑斑纹,耳羽甚长,尾短、翼宽;下体有黑纵斑,胸部斑比腹部斑宽大。留居于东北、河北及山西等地。

鸺鶹(Glaucidiumcuculoides)是我国南方普遍分布的一种小型鸮类,它的整个上体以棕褐色为主,密布有狭细的棕白色横斑;翅及尾羽黑褐色,在尾羽上有六条鲜明的白色横带,头部不具耳羽,这些特征使它很容易与红角鸮区别开来。鸺鶹是昼夜活动,因而白天在林中也很容易遇到它,为我国南方留鸟。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鼠类及青蛙等。

长耳鸮(Asiootus)上体黄褐色,有密集的黑褐色斑,下体淡色有黑褐色纵斑,耳羽长。栖于低山地带,平原森林中,白天很少活动,黄昏后飞出觅食,以小型兽类和昆虫、小鸟为食,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新疆等地。对农业有益。

短耳鸮(Asioflammeus)与长耳鸮外形十分相似,但比长耳鸮色较淡,下体淡色有十字形黑褐色纹,耳羽较小。栖于平原、耕地、草原等地,昼间常可见于平原或沼泽地带,平时潜伏于草丛间,夜间觅食;以啮齿类为主,白天以昆虫为食。繁殖于我国北方,越冬时刻遍及全国。对农业有益。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发表于 2009-5-12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长鼻目(Proboscidea)

象科(Elephantidae)

本目包括6科,其中5科动物已经灭绝,只剩象科一科两属两种动物:亚洲象与非洲象。这个目动物的特点如其名一鼻子长,鼻端生有指状突,能捡拾针那样细小的物件。

象是现在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它的嗅觉和听觉发达,视觉较差。鼻子起着胳膊和手的作用,可摄取水和食物送入口中。巨大的耳廓不仅帮助谛听,也起着散热的作用。它的臼齿很大,同一时期内上、下颌每侧仅一个完整的或两个不完整的臼齿行使功能。每侧6枚臼齿,但不同时长出,而是不断生长,一枚顶在一枚的后面向前生长。前一枚牙齿磨损时,后一枚便将这顶出来。

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有时数个家族结合在一起形成达百只的大群,由一只成年雌象率领。老年雄象往往单独活动。年轻雄象另结成群。象的食量很大,一天可吃225公斤或更多的食物,吃草、树叶、嫩芽和果子。它们每天要喝水140-230公斤。

象是和睦、互助的动物,象群内的母象常帮助产仔母象照管幼象。一只象受伤时,往往有两只象在两旁夹扶着它们继续行走,逃避猎人追捕。象群中如有象死亡,其余的象会在它周围长久徘徊不肯离去,这些都说明它们是很有感情的动物。

象平时行动缓慢,正常一小时只能走6公里多些。但象在激动时可达每小时40公里。

亚洲象

长鼻目(Proboscidea) 象科(Elephantidae)

学名:Elephasmaximus

英文名:Indianelephant

保护类别:为中国Ⅰ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亚洲象产在东南亚,我国的云南、印度、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期里兰卡等地。栖息在各种地带,从茂密的森林地区到开阔的草原。  

比非洲象的耳朵小得多,前足5蹄、后足4蹄,有19对肋骨和33个尾椎骨。它的前额扁平,头顶是最高点,鼻端有一个指状突,雄性有长獠牙一对(上颌门齿),雌性没有。体长5.5~6.4米,尾长1.2~1.5米,肩高2.5~米,体重约5000公斤。

亚洲象成群15-30只一起活动,由一只雌象率领,群中除雌象和未成年的幼象外,只有一只成年雄象。成年个体雄象独居生活。清晨、黄昏和夜晚活动,中午休息。无固定栖地。食物短缺时迁徒到其它地区,行进时排成单行,雌象带头,幼象居中,雄象殿后。无固定繁殖季节,每产1仔,孕期607~641天,9~12岁性成熟。幼象出生时体重约90公斤,肩高约1米。寿命可达60~70年。

数世纪以来人们就驯养亚洲象,用以狩猎、驮运货物和搬运树木等。象很聪明,受到良好对待时会变得非常驯顺。

非洲象

长鼻目(Proboscidea) 象科(Elephantidae)

学名:Loxodontaafricana

英文名:Africanelephant

保护类别: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是现存最大的一种陆生哺乳动物。产在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栖息在各种生境—草原、河谷、密林和沙漠丛林。

非洲象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长达1.5米。前足五蹄、后足三蹄,有21对肋骨和最多26个尾椎骨。非洲象的前额突起,背部更加倾斜,肩部是最高点,鼻端有两个指状突,雌、雄均有长獠牙,但雌性的小得多。体长6~7.5米,尾长1~1.3米,肩高3~4米,体重5~7.5吨。

非洲象结成大小不一的群,一般20-30只。象群包括一只成年雄象、数只较年轻的雄象,一些雌象及幼象。老年雄象单独生活。非洲象很聪明,不难驯顺,但很少象亚洲象那样为人役用。

雌象每产一仔,一般7、8月间出生,孕期约21~22个月,13~14岁性成熟,寿命可达60~70年。幼象出生后,象群等到它有足够力量能跟上它们才继续行走,通常需要等两天时间。

据记录,最大的一只非洲雄象是1974年11月7日在安哥拉南部被射杀,它肩高约3.96米,体全身10.67米,前足周长1.8米,体重11.75吨。最大的象牙(非洲雄象)长350厘米,重约107公斤;雌象牙重约18公斤;而一般母象牙平均只重约7公斤。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发表于 2009-5-12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苇莺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苇塘及沼泽地区内常见的食虫鸟类,体色以褐为主,嘴细尖;体型纤长,性活跃,在草茎间穿飞及跳跃寻捕昆虫。我国最常见的种类为大苇莺(Acrocephalusarundiaceus),是莺类中体型最大的。

大苇莺,俗称大苇扎、苇串儿及芦蝈蝈。背羽棕褐色,具淡黄色眉纹,下体淡白色,胸部有不明显的灰褐色的纵纹。它们是苇塘及水洼地附近的典型优势种,也到附近的小树、灌木及草丛中活动。鸣声高而响亮,似“karra-karra-karreet-karreet-karret”或“brit-iprt-pritik”,远处听起来就好象连续不断的“嘎,嘎,吉-”,常被人误认为是青蛙叫。

大苇莺在繁殖时期,常停立于芦苇顶端不停地鸣叫。筑巢在距地面或水面约一米的地方,在苇草中以干枯的植物的根茎编成、杯状巢,悬挂在几根苇茎之间,每窝产4-6枚卵,淡蓝绿色,并点缀着浓淡不等的污褐色及紫褐色斑点,在钝端常集成一个环轮。卵重2.8克,大小平均为22×15毫米,苇莺能够很警惕地守卫着它的巢,当雌鸟在巢中孵卵或育雏时,遇到其他鸟类侵入,则大声鸣叫,而且特别攻击侵入它巢区的大杜鹃,因为大杜鹃常将卵产在大苇莺的巢内,由后者代为孵卵和饲喂它的雏鸟。大杜鹃的雏鸟还有一种本能,能将大苇莺巢中的卵及雏鸟抛出巢外,从而独享义亲的抚育。蛇有时也取食大苇莺的卵。

大苇莺是主要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它的食物有蜘蛛、蚁类、豆粮、甲虫、水生昆虫以及蜗牛等。曾见有大苇莺的胃内全部是鳞翅目夜蛾类的害虫。此外,它们也吃一些水生植物种子。根据其食性,大苇莺是有益于农业的鸟类,应加以保护。大苇莺是我国夏候鸟,夏季几乎遍布于我国各地的水域附近苇草丛中,秋季迁飞至南方越冬。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21: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