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鹳 | |
| |
| | | | |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白鹳亦称老鹳,属鹳形目,鹳科。繁殖在我国东北北部和东北部,以及新疆西南地区;迁徙从东北中部、河北、长江中下游以至福建、广东及台湾广大地区越冬。白鹳易驯化,是我国著名的笼养鸟,也是我国一级保护珍禽。
[形态] 全体几乎为纯白色。肩羽、翼上的覆羽、初级覆羽及飞羽等呈光辉黑色,以后飞羽呈银灰色。眼乳白色,外轮黑色。喙黑色,下喙腹面红色。眼周及颊部裸区红色。腿及脚橘红色。
[生态] 白鹳性温驯而又警觉。步行时举步缓慢,休息时常以一足站立,飞行较慢,且时作翱翔。成年的鹳从不鸣叫,但有时上下喙打动发出“哒哒”的响声,繁育期间成对活动,越冬时常集群生活,移飞前幼鸟随大群游荡。
[繁殖] 白鹳每年3月从越冬地迁至东北各省及新疆等地繁殖。首先是寻找旧据点,修补旧巢,约1-2周后进入交配产卵期。巢位于离湿地不远的大树上。野外巢的长度为:内径54-57厘米,外径190-230厘米,巢深12-14.5厘米。巢体高63厘米,巢距地面高380厘米左右。巢材主要用树枝搭成,巢中心用草铺垫。白鹳卵纯白色,钝端与尖端不甚明显,卵的长度一般为56-76.5毫米,卵重135克左右。雌雄鸟共同育雏,孵化期为30-34天。幼雏鸟出壳后生长发育异常迅速,50日龄可见到在巢内站立、展翼等动作,60日龄已离巢飞翔。野外的白鹳比笼养的白鹳早出壳5-10天。
[饲养管理] 白鹳可以成对笼养,也可成群饲养,一般用铁丝网笼或散放饲养,铁丝网笼空间以50立方米为宜,笼过小不利于繁殖。笼内的食、水具宜深大、坚固,以防被啄坏。野外散养可倚水搭一凉棚,食、水用具规格一般为50厘米×100厘米,深30厘米左右。饲料以鱼为主,幼鸟期每天3次集中喂养,以泥鳅、虎鱼、弹涂鱼为主。在野外,常食小鱼、水生昆虫、鼠、蛙、蛇等。2日龄时将鱼剪成小段,让它们自行吞食,15日龄后可整条吞食,日饲喂量在300-400克之间。它们觅食时,将鱼叼起,调整好方向,鱼头先入,即可吞食。每次喂食均任它们随意采食,直至食管充盈成筒状。幼雏对食物的消化过程相当迅速,只需2-3小时食道便空了,4-5小时后即发出似仔猪的单鸣声,显示出饥饿感。正常情况下,白鹳幼雏的生长发育异常迅速,3日龄即能嗑喙发声,6日龄长出正羽黑色羽芽,8日明显,10日龄初级、次级飞羽黑色羽芽排列显著,17日出现正羽,喙灰黄色,眼圈、下颌、喙基橘红色,肩羽、三级飞羽羽轴先端黑色,长20毫米,40日龄飞羽长出,65日龄开始试飞,70日龄则可自由飞翔。人工孵化白鹳较自然界野生幼雏飞翔时间约晚10天,其他生长指标均高于同日龄的自然雏鸟。管理上最重要的是控制温差,不能时高时低,此外幼雏的卫生也是育雏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