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科学知识精选(在线免费阅读)

[复制链接]
162#
发表于 2009-5-6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蜂鹰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别名 蜜鹰、雕头鹰
学名 Pernis ptilorhynchus
英文名 Crested honey buzzard
鹰科 Accipitridae
分布 繁殖于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迁徙时大多数地区可见;在海南岛、台湾越冬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猛禽。全长65厘米左右。体色变异大,有暗褐型和栗棕型。头顶褐色,头后及枕部羽毛狭长,形成短羽冠,常明显露出;颏部黑纹与喉纹相连成横纹。背部及翅覆羽暗褐色,稍带紫色。飞羽具灰褐色横斑。尾羽灰褐色,具3-5条黑色宽带斑及若干灰白色波状斑纹。下体棕褐色,腹羽具黑褐色条纹及白色横斑。
栖息于稀疏的森林或林缘。喜食蜜蜂、胡蜂等的成虫、幼虫及蜂蜜、蜂蜡,兼食鼠、蛙、蛇等动物。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5月下旬到6月产卵,每窝2-3枚,淡灰黄而带红褐色斑点。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09-5-6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高山兀鹫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学名 Gyps hinalayensis
英文名 Himalayan griffon
鹰科 Accipitridae
分布 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西藏为留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猛禽。全长约120厘米。上体沙白色或茶褐色,具矛状条纹及淡色羽缘。头被黄白色状羽和绒羽;头侧、颏、喉为毛状羽,短而稀疏;颈细而裸露,基部具明显而宽阔的灰白色长翎羽,有淡褐色轴纹。翅和尾黑褐色。下体淡黄褐色,具淡色纵纹。嘴灰绿色或铅灰色。脚暗绿灰色。
栖息于干燥而严寒的高山。常翱翔于6000米高空、长时间在空中寻找动物尸体或动物病残体,发现后落地撕食。1-4月份繁殖,多筑巢在悬崖边缘上,旧巢多修复后继续使用。每窝产卵1枚,白色,一般无斑点。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09-5-6 08:39:00 | 只看该作者
冠斑犀鸟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别名 斑犀鸟
学名 Anthracoceros coronatus
英文名 Malabar pied hornbill
犀鸟科 Bucerotidae
分布 云南西部、南部、广西西南部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全长75厘米左右。上体黑色,除后颈和腰外,均有金属绿色光泽。枕羽延长成冠状;喉两侧有淡黄色斑。两翅和尾的金属光泽更为耀眼,翅缘和飞羽先端白色。尾羽具宽阔的白色先端。上胸黑色,下体余部纯白。嘴象牙黄色,上具盔突。脚铅黑色。
栖息于树林的巨木间。常集群生活。以野生植物肉质果实和昆虫等为食。3月开始繁殖,筑巢于巨树的洞中。每窝产卵2-3枚,白色,表面粗糙多孔。雌鸟伏居在树洞里孵卵育雏,进入树洞后,即将自己的排泄物混着腐木等堆在洞口;雄鸟则在外面用湿土、果实残渣等将树洞封闭,仅留一裂缝,雌鸟可伸出嘴尖于洞外,接受雄鸟的喂食,到雏鸟快要飞出时,才啄破洞口而出。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009-5-6 08:39:00 | 只看该作者
冠鱼狗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冠鱼狗亦称花斑钓鱼郎。属佛法僧目,翠鸟科。该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冠鱼狗羽色优雅,为人们所喜爱,是近年才开发的观赏鸟类之一。
[形态] 头具显著羽冠。自额至尾皆黑色,缀以白色横斑,颊、颏、喉和腹中央纯白色,腹侧具疏密不同的黑色横斑。虹膜淡褐色,喙暗褐色,尖端、下喙基及鼻孔前暗黄色,跗和趾褐色,爪呈黑色。
[生态] 常在江河、小溪、池塘以及沼泽地上空飞翔俯视觅食。一旦发现食物迅速俯冲,动作利落。有时站在电线杆顶或树枝顶,全神贯注,伺机猎捕。它把捕获物放到栖木上,并不断摆弄,甚至把鱼抛起来,以便先从头把鱼吞下去。
[饲养管理] 该鸟喜单独生活,故在饲养管理中应根据其习性设计笼具,一般手提笼规格为80厘米×60厘米×1米(长×宽×高),笼内设计有栖杠,食缸要宽大些,水盆要宜于自然洗浴,平时添加微量元素及药物等要放入小鱼肚内,以便让鸟吞食。因其排泄物鲜臭,所以笼内每天都要清洗。20日龄幼鸟的食量较大,每天要喂3-4次,每次都必须喂饱。日常管理较简单,除保证食、水充足和卫生外,在北方的冬天需在室内过冬,室温最好在10-15℃。
[繁殖] 冠鱼狗在南方每年2-8月为繁殖季节,5-6月为繁殖高峰期。巢筑在陡岸、断崖及田坎头等处,挖洞为巢。每窝产卵4-7枚,而以5-6枚为常见。卵椭圆形,白色,其色泽与家鸽相似。目前国内笼养均是捕野生幼鸟,未见人工繁育方面的报道。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发表于 2009-5-6 08:39:00 | 只看该作者

国宝大熊猫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迄今为止,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大熊猫这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野生大熊猫生活在人迹罕见的高山深谷密林之中,并且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野生大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大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唱出一曲曲恋歌,由此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大熊猫的婚配属于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大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种群增长十分缓慢,如保护管理跟不上,则数量日趋减少。

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有的地方虽然食物很丰富,缺了水,也难以找到大熊猫的身影。到了冬季,当高山流水被冰冻结以后,有的大熊猫也可能因为留恋自己家园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长途跋涉,沿沟而下,到谷中去饮水,然后返回家园。大熊猫取水总是求近舍远,日复一日地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路径。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的方式饮水,若溪水结薄冰或被砂砾填没,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个大约25×20米的浅坑舔饮。大熊猫以竹类为主要食物,而竹类却难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猫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

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他动物。当大熊猫听到异常响声时,常常是立即逃避。逃不掉时,就会像深闺的淑女一般,用前掌蒙面,把头低下,深深地埋在两个前掌中间,并把背脊高高地拱起来。大熊猫的这种姿式,是一种害怕或生气的表现。但是,产仔当妈妈的大熊猫,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却一改过去的温顺脾气,戒备心很重,不允许任何动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小宝贝。

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在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即将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2009-5-6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别名 金鸡

学名 Chrysolophus pictus

英文名 Boledn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雄鸟全长约100厘米,雌鸟约70厘米。雄鸟头顶具金黄色丝状羽冠;后颈披肩橙棕色。上体除上背为深绿色外,大都为金黄色,腰羽深红色。飞羽、尾羽黑褐色,布满桂黄色点斑。下体通红,羽缘散离。喙角和爪黄色。雌鸟上体棕褐,尾淡棕色,下体棕黄,均杂以黑色横斑。

栖息于海拔600-1800米的多岩山坡,活动于竹灌丛地带。以蕨类、麦叶、胡颓子、草籽、大豆等为食。3月下旬进入繁殖期,筑巢于乔木树下或杂草丛生的低洼处,每窝产卵5-9枚,淡黄褐色,无斑,孵卵期22天。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发表于 2009-5-8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海南虎斑鳽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一种极度濒危鸟种──海南虎斑鳽──在广东省韶关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海南虎斑鳽是世界上公认的鸟类濒危物种,因第一个模式标本于1899年采自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该鸟的形体和大小都近似鹭,嘴长、颈长、脚长,上体黑褐色,并具有白色斑点,眼后有一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以鱼虾、小螺、昆虫为食。虎斑鳽昼伏夜出,从被人发现到失踪,生活习性一直鲜为人知。由于虎斑鳽鸟极为稀少,因而被称之为"神秘鸟"。
这种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斑鳽再度被发现”的消息被联合国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报道后,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批来自世界各国的鸟类专家和鸟类爱好者赶到车八岭“一睹为快”。一个由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0多名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彻夜不眠等候海南虎斑鳽的出现,当他们看到这种珍稀鸟类时激动不已。
海南虎斑鳽(Gorsachiu smagnificus)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亚洲鸟类红皮书以及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据文献记载,这种鸟只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山区被发现过,之后的数十年来几乎再无这种鸟的任何踪影。据国外有关专家分析,海南虎斑鳽的濒危程度可能更甚于朱鹮。
海南虎斑鳽又名海南鳽,分属鹳形目、鹭科、虎斑鳽属。它的数量一直很少。1929年,中山大学生物系的师生曾在位于广西自治区中部的金秀大瑶山采集到该鸟的标本,这是广西自治区20世纪90年代以前惟一的纪录。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南动物考察队曾在海南作过多次调查,时间长达数年,也仅在中部山区采到了两只标本。此后一直再没有关于该鸟踪迹的报道。
1990年以来,国内外专家曾经先后在广西自治区隆安、武鸣、大明山、南宁市等地观察到海南虎斑鳽,并证实其为幼鸟。这表明在广西自治区中南部目前尚存有一海南虎斑鳽种群;它们在该地区是留鸟,还在进行有效繁殖。
海南虎斑鳽活动于中低山(一般在海拔400米以下)和丘陵地带森林附近的小河溪流、水库和水稻田里,在滩地上和浅水区觅食鱼虾、小螺和昆虫等,在林中树上营巢。它们一般白天隐藏,晚上出来活动,尤以晨昏活动最为频繁,但繁殖育雏期间,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觅食。
摘自中国公众科普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5: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