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科学知识精选(在线免费阅读)

[复制链接]
1555#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怎样观察自然现象







  在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刮风、下雨、雷雨、闪电;还有植物在生长、动物在奔跑、日出日落等等。要认识这些事物,掌握它们的规律,就必须要认真观察它们。那么,怎样观察自然现象?

首先你要选定一个要观察的现象。如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其次要借助一些必要的观察工具。如太阳高度测量仪,简易的工具还有直杆、尺子等。有时候可直接利用房屋、旗杆、烟筒等来观察。可以测量一下这些物体在太阳下影子的长度及其变化。三是要持续地观察一段时间。例如观察一天从早到晚太阳影子的变化;观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太阳影子的变化。把这些变化一一记录下来就是一本很好的观察日记。通过对这些记录的整理、分析、思维加工就揭开了太阳高度的秘密。好多科学家就是这样长年累月的观察、记录、积累,分析才揭示了自然界的许多规律。

小朋友们,你们在观察时一定要仔细、认真才会有所发现,要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才会真正发现大自然的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6#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摩擦



杜啸添 浙江嘉兴桐乡市第一实验小学404班




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人能拿东西,能在地面上走,牙能咬住东西──

摩擦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在接触面上发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现象。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可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就是你用很小的力去推原本不动的物体,物体虽然没有动,但它已经和地面产生了摩擦,物体要克服最大的静摩擦力,才能滑动。筷子能夹住菜,人能在地面走,靠的都是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就是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它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才会产生摩擦。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滑动摩擦,那么人们推动非常重的东西,比在冰上推还快呢!

滚动摩擦。滚动摩擦就是物体在另一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它比最大静摩擦和滑动摩擦要小得多,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只有滑动摩擦阻力的1/40到1/60。所以在地面滚动物体比推着物体滑动省力得多。

为什么同样是滑动摩擦的物体有时滑得远,有时滑得近?因此,我做了一个小实验。

实验的材料有光滑的冰一块、白纸一张、布一块、一小块铁方块。首先把铁方块放在布上,用力一弹,但铁方块没有滑出多少远。再把铁方块放在白纸上,用力一弹,铁方块滑到了比较远的地方。最后把铁方块放在冰上,用力一弹,铁方块竟滑到了很远的地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后来,我在放大镜下解开了谜底。原来,布的表面十分粗糙,纸的表面比较光滑,冰的表面最光滑。因为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所以,同样是滑动摩擦的物体有时滑得远,有时滑得近。

摩擦还会起电。我们先来做个实验吧。在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然后把梳子靠近小纸片,小纸片就会被吸上去,如果靠近头发,头发就会跟着梳子飘起来,它们利用的都是摩擦起电。

物体经过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只是大小不同。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研究和分析认为,电可分为两种,一种叫正电,一种叫负电。也就是说,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科学家们还规定: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正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负电。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池,就是带有正电和负电的物体。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其中必定有一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比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可见,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使客观上存在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增大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很多方便,如:在自行车、汽车等轮胎上印上凹凸的花纹,能减少打滑的产生,在鞋底印上凹凸的花纹也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在容易打滑的路上撒一些煤碴,也能减少车辆打滑的产生。摩擦力大也会给人们带来麻烦。例如机器开动时,滑动的部件之间因摩擦而浪费动力,还会使机器的部件磨损,缩短寿命。鞋子磨破,自行车轮胎的花纹被磨平,也都是摩擦的缘故。同样减少摩擦力也会有利有弊。

摩擦、摩擦力、摩擦起电是要我们人类去利用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用,怎样去更有效的利用它,才能让它们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方便和幸福。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7#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剪玻璃



吴鹿英



  那天,我们科技小组的同学参加了制作万花筒的活动,老师布置我们回家亲自动手做一支万花筒。

回到家,我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到了几块条形玻璃,做万花筒还需要圆玻璃,我怎么也找不到。家里没有玻璃刀,怎样才能把条形玻璃变成圆形玻璃呢?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爸爸看见我愁眉苦脸地对着玻璃发呆,关切地问:“鹿英,怎么啦?是不是碰上难题了?”我说:“怎样才能把条形玻璃变成圆形玻璃呢?”爸爸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拿把大剪刀来,‘嚓嚓’几下,就搞定了!”“不行!老师说过,玻璃的硬度大于铁,剪刀剪不动。”我头摇的像拨浪鼓似的。“不试怎么知道?来,我教你一招。”爸爸神秘地说,“你把玻璃浸在水中,然后在水中用大剪刀剪,保证像刀削豆腐那么快!”“真的?!”我半信半疑。

我端来一盆水,把玻璃放进水里,然后用锋利的大剪刀,小心翼翼地在水中剪起玻璃来。我手一用力,只听“咔嘣!”一声,大剪刀居然真的把玻璃剪了一刀,而且玻璃也没有碎。我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继续剪下去。成功了!一块圆形玻璃在我手中诞生了。

在爸爸的指点下,我终于完成了制作万花筒的任务。望着自己的杰作,心中涌起一股自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不敲自响的铜磬







唐朝的时候,洛阳的一个寺庙里出了一件奇事:挂在庙里的一个铜磬(一种打击乐器),没人敲它,常常会自己“嗡嗡”地响起来。庙里的和尚以为这是鬼神在作怪哩。后来,人们逐渐弄清了其中的缘故。原来,庙里还有一口大钟,每当小和尚去敲大钟时,这个铜磬就会响起来。大钟不响,铜磬的声音也就停止了。

为什么敲大钟时,铜磬会跟着发出响声呢?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我们把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每个物体的振动频率是固定的。如果两个物体振动的频率相同,就会产生共振现象。简单地说,当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时,另一个和它频率相同的物体也会跟着振动起来发出声音,这就叫共振。

原来,这个寺庙里的大钟和铜磬的频率正好相同,产生了共振现象。因此,如果敲大钟,铜磬就会随着大钟的鸣响而自鸣。

下面请你做一个共振实验,来验证这个道理。不过,做实验前你先得学会一种使水杯发声的技术。

准备一只高脚玻璃杯,用肥皂将杯子和你的双手都擦洗干净,使手上、杯上没有半点油脂。在杯里装小半杯水,用食指沾一点清水,按在杯口上慢慢地移动,杯子便会发出一阵阵轻微悦耳的响声。多练习几次,你就掌握了使水杯发出悦耳的声音的技术了。

现在可以做共振实验了。取两只相同的高脚杯,都用肥皂清洗干净。两只杯里放上同样多的水,放在桌上,相距2厘米左右。这时,你用湿手指去擦其中的一只杯口,使它发出声音。同时,你仔细倾听另一只杯子,它也会发出声音来!如果在另一只杯口上放上一根细铜丝,你就会看到铜丝在颤动!这说明第一只杯子发出声音,引起了第二只杯子共振。

实验中,可能第二只杯子不产生共振,这因为,两只杯子的振动频率还不一致。只要耐心地调整第二只杯子里的水量,就可以改变第二只杯子的共振频率, 使它与第一只杯子的频率相同,就能引起共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9#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听自己的声音







你听到过自己的声音吗?当你看到了这个问题以后,一定会感到奇怪,谁没有听到过自己的声音呢?除非是聋子。事实上,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那么简单。

当你说一句话时,别人听到了,你自己也听到了。但是,别人听到的声音和你自己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你相信吗?如果用一台录音机,就很容易证明这一点。用录音机录下你自己说的一段话,再放出来,你听了以后,就会感到这不是自己的声音,它和你平日熟悉的自己的声音完全不一样。而在别人听来,录音机放出来的声音正是你的声音,一点也没改变。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人在讲话时,声带的振动引起了空气的振动,把声波传到了别人的耳朵里,别人就听到了声音。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也会通过自己头部的骨骼和肌肉直接传到自己的内耳。由于固体传声的本领要比气体好得多,自己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头部骨骼肌肉传来的,声音响亮,别人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听起来就会有些两样。因此,别人听你的声音和你听自己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现在请你来做一个小实验,你将会相信上面说的并非假话。

准备一根细线和一只金属汤匙。用细线将汤匙系牢悬空,用小刀轻敲汤匙。你会听到汤匙发出清脆的声音。

然后,你将细线的两头用手捏住,按在两耳上,把耳朵塞住,并使汤匙悬空。请别人敲击汤匙,这次,你会听到汤匙发出的声音响亮悦耳,与前一次的声音大不相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0#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用艾叶灭菌除虫



王宝琪



按照传统风俗,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挂一束艾叶,或者用它焚烧熏屋,据说这能“驱邪除病”。其实“驱邪”是假,除病却有一定的道理。艾确有杀菌和治疗某些疾病的能力。

一、除菌

仲春时节,去山野田间采集一些艾叶。艾是菊科植物,有一般浓烈的香味,叶子的形状与菊叶相似,呈羽状分裂,卵形,叶子的背面披着灰白色的羽毛。把采来的叶子晒干,在室内点燃熏烟,烟气就能杀死空气中的伤寒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等病菌。春夏之交天气变热,正是病菌繁殖活跃期,此时熏艾灭菌,效果较好。

二、灭虫

如果花卉生了虫,可以将艾叶捣烂泡水,喷洒在花的叶茎上,对害虫有灭杀作用。如灭杀不彻底,可再次喷洒。

艾叶除菌灭虫的功效,是因为它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水芹烯、B一细辛醚等,都有很强的杀伤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破解“煤油味”之谜



崔铬成 江苏海门市东洲小学六〈2〉班



腊月二十九,我们一家三口照例“开”回乡下过年。团年饭上,当我吃到我喜欢的鱼时,竟发觉鱼有着浓厚的煤油味。我告诉了爸爸、妈妈。妈妈尝了一口鱼,半开玩笑地说:“此乃鱼的面皮厚,揩老油──江河往来船只的机油、柴油,不碍大事。”真是这样吗?

或许是奶奶不小心将煤油或柴油掉进了鱼锅,我问了奶奶,奶奶否认了。答案似乎正向妈妈的推断靠拢。可事情就这么简单?

大年初二那天,恰巧有人请爸爸、妈妈吃饭,我独自留守在奶奶家,悄悄地实施起了行动计划,将一条来自精养塘的活鱼浸泡在柴油和水的混合液中,过了大约两小时,鱼几乎毙命,我就将鱼开膛破肚、细细洗净,然后下锅蒸煮。鱼熟了,我仔细品尝是有一点点柴油味,但味道远没有那天的味道浓厚均匀。看来,鱼有煤油味不能肯定就是煤油、柴油的污染问题。这样,我对妈妈的话更加怀疑了。

这鱼到底是怎样受到污染的呢?我去请教了环保局的叔叔。叔叔告诉我,这些鱼受到了酚(一种化合物)污染──一些冶金、煤气、石油、化工等企业排出的废水中就有酚。当水中酚的浓度达到0.1—0.2毫克/升时,鱼就自然具备此种“风味”了,完全不是“揩老油”所致。受了酚污染的鱼对人体有毒害,如果不慎食之,摄入的酚量超过一定限度,便可使人中毒,甚至长眠不起。

可是,破解了这一难题后,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试想,魔爪已经开始攫取人类最宝贵的生命,高兴从何而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17: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