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的主要类型
1.低纬度气候
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控制,全年辐射差额为正值,最冷月均温在15℃—18℃以上。可分为五种气候类型:
赤道多雨气候:位于赤道及两侧,延伸到纬度5。—10。左右,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到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年均温26℃左右,全年多雨,降水量在2000mm以上,适于赤道雨林生长。
热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如加勒比海沿岸及诸岛、巴西高原东侧沿海、马达加斯加东岸、夏威夷群岛等。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最热月均温28℃左右,最冷月均温18℃—25℃之间,年降水1000mm以上(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干季。
热带干湿季气候:位于中美、南美和非洲的纬度5。—10。之间(个别伸达25。左右)。当太阳高度角大时,受赤道气流辐合带影响,为雨季;当太阳高度角小时,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为干季。年降水750mm—1600mm左右,但变率大。
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热带季风发达,年均温在20℃以上,气温年较差在3℃—10℃左右,当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当赤道海洋气团控制时降水丰沛,年降水量1500mm—2000m,集中在6—10月,春秋极短。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平均位置约在15℃—25℃间)的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及大陆西岸。内部及西岸高温干旱,外缘有一短暂雨季(一般雨量在250mm—750mm左右)
2.中纬度气候
属于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辐射差额变化大,四季分明,最冷月均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均温在10℃以上。可分为八种气候类型:
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位于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热带干旱气候的高纬一侧),终年少降水,但与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相比气温年较差大,且凉季有少量降水。
副热带季风气候:以10。N为中心向南北延伸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典型台站:上海。最热月均温22℃以上,最冷月均温0℃—15℃之间,冬季陆风夏季海风,四季分明,降水量在750mm—1000mm以上且集中在夏季,但无明显干季。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副热带湿润气候:位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的副热带东岸。由于陆地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为此温差较小降水分配均匀。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位于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夏季副高或其东缘控制干旱少雨,冬季温和且锋面气旋频繁活动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mm—1000mm左右,最冷月均温4℃—10℃左右。以常绿硬叶灌木林为主。
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包括欧洲西部、阿拉斯加南部、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美国华盛顿和俄勒冈两州、南美洲西岸、澳大利亚东南角、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终年盛行西风,温带海洋气团控制,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全年湿润,降水在750mm—1000mm。
温带季风气候:位于35。—55。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朝鲜大部、日本北部和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典型台站:北京。夏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均温在20℃以上,降水集中于夏季且自南向北、自沿海向内陆减少,冬季常有寒潮爆发。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位于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和北美100。W以东地区,典型台站:莫斯科。冬季寒冷有少量降水;夏季降水稍多但不象季风区那样集中。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位于35。—55。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中心部分以及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侧。终年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干旱。
3.高纬度气候
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辐射差额为负值,无真正夏季。虽降水少但蒸发弱无干旱。可分为三种气候类型: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位于50。N (55。N )—65。N地区,包括亚欧大陆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芬兰和前苏联大部以及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冬季漫长而寒冷,一年中有九个月为冬季,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均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适宜针叶林生长,又称雪林气候。
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位于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北冰洋中若干岛屿和南极洲附近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均温在0℃—10℃左右,有极昼极夜现象,自然植被只有地衣、苔藓及小灌木等,构成苔原景观。
极地冰原气候:位于格陵兰、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各月均温皆在0℃以下,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常年寒风夹雪,能见度恶劣。
除以上气候类型外,在高大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还会出现独特的高山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山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一方面空气逐渐稀薄,气温与气压下降,风力增大,日照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和微粒含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地形影响,迎风坡上降水逐渐增多,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向上又逐渐减少。从而导致具有明显垂直带状变化。并出现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变化。
4.地方小气候
小气候是指在较大范围气候类型的基础上,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而导致近地面(1.5m—2m以下的气层)热量、水分状况的差异而构成的。它并不改变大气候带的特征,只是个别气候要素和个别天气现象出现差异。主要的小气候类型有坡地小气候、盆地(谷地)小气候、森林小气候、草地小气候、水域小气候、城市小气候等。
(1) 森林小气候
森林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减作用,同时又能涵养水分,而且能吸附空气层中的尘埃和部分有毒气体,起到净化空气、消除空气污染、减低噪声影响,同时还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污水绿化环境等作用。
(2) 城市小气候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质不断增多,以及对下垫面性质改变得过多,使城市地区气温增高、日照时数减少、降水增多。城市上空的凝结核平均含量往往是海洋上空的几十甚至几百倍,即具有“雨岛”效应。此外,城市上空的污染物能吸收70%—80%的地面长波辐射,并大大增加逆辐射,使城区气温增高,产生所谓的热岛效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