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科学知识精选(在线免费阅读)

[复制链接]
85#
发表于 2009-4-27 10:11:00 | 只看该作者
长尾山雀







常见的森林鸟,为小型的山雀,其体型、结构及生活习性均与大山雀等相似,但具有十分显著的长尾,以此区别于山雀中的其他类群。为我国各地的留居鸟类。常见种类有银喉长尾山雀和红头长尾山雀等。

银喉长尾山雀(Aegighaloscaudatus) 俗名洋红儿(北名),十姊妹(南名)、银颏山雀。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喉部中央有银灰色块斑,头顶黑,背灰、尾黑色。在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常见于树冠和灌丛顶部,冬季亦见少数迁于平原。繁殖期成对,秋冬季结成小群,鸣声有时“jing-jing…”,或为“jie-jie-jing-jing-jing-jing”。繁殖开始于3-5月,筑巢于树枝间,亦多在背风处。巢材为苔藓、地衣、树皮及羽毛等,有时甚至亦用鳞翅目昆虫的茧丝胶固其巢。营巢于柳树、松树、茶树或竹林间,每窝产6-8枚卵,卵粉红色或白色,具红褐色斑点,平均大小为15×12毫米。银喉长尾山雀主食昆虫,食物中90-95%是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以及其他昆虫,例如危害森林的落叶松鞘蛾、天蛾、尺蠖等都是它的主要食物。

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concinnus)俗名红白面只、小老虎、红顶山雀。体形较银喉长尾山雀小,体色差异也十分明显,头顶栗红、喉部中央有黑色块斑,仅分布于我国南方。觅食于低山开阔的荆棘或山坡灌木丛间,也常在乔木的高枝上鸣叫不休,叫声“唧-唧-唧-唧”,由高调逐渐转低。食物中除半翅目、鞘翅目及鳞翅目外,也啄食松毛虫卵,在4-8月间,所吃食物中有99%为昆虫。在2-4月间繁殖。巢筑于幼松顶处或矮竹丛间,以树皮、苔藓等编成,为球状巢。距地不高,每窝产6-8枚卵,卵白色、几乎无斑,平均大小为13.88×10.57毫米。红头长尾山雀在育雏时每天饲喂雏鸟多达300次,能消灭茶园中的小白尺蛾、大小卷叶虫、尺蛾类的幼虫或成虫等害虫,在林区中消灭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多种害虫,对于抑制这些害虫的数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9-4-27 10:11:00 | 只看该作者
纯蛱蝶与西番莲



林徽銮



我国,“蝴蝶文化”的内涵,从来是美丽与美好的象征。然而,蝴蝶也并非每时每刻都那么可爱。

你看,在美洲热带的一片草木葳蕤的原野上,在藤蔓盘绕的植物群落上方,有不少纯蛱蝶在盘旋飞翔。可它们既不是在休闲玩耍,也不是在欣赏美丽的景色,而是在寻找所要霸占的“领地”,只因猎物隐蔽太深,一时难以得手。它们虽飞得那么匆忙,目光却不放过每一丛植物……

蓦然,一阵微风吹过,纯蛱蝶们振奋了起来:它们终于嗅到了寄主──西番莲的气味。纯蛱蝶要在这些西番莲身上产卵、繁育后代、强占它的叶片做“产房”和“幼儿园”。倘若仅此而已,说不定还能相安无事。可是,纯蛱蝶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让其幼虫吃了西番莲的叶子,致使西番莲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开不了花结不了果,不能形成种子。纯蛱蝶为了自己传宗接代而毁了西番莲的繁殖功能,这种色彩斑斓的昆虫也忒歹毒了!不过,这倒从另一角度促成了纯蛱蝶和西番莲的进化,给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增添了新的内容。

生物多样性与动物、植物生态系统相互进化的多样化有直接关系。相关的动物与植物间常常会发生很有趣的故事,就连它们的“专性相关”(某些动物对相关植物选择的专一性)类型的迥异也十分令人惊讶。

就以纯蛱蝶和西番莲为例,这二者的“专性相关”是昆虫纯蛱蝶对植物西番莲野蛮的专一选择,纯蛱蝶的“殖民主义霸权作派”十足,属于侵占加毁灭的类型,我们姑且称之为C类型。

在生长着无花果的地方,必然有无花果蜂出没;而有丝兰蛾活动的所在,肯定会看到丝兰蛾。因为这两种植物都需要相关昆虫帮助传递花粉才能结果,所以心甘情愿献出自己的一部分胚珠供“客人”们的幼虫食用。同时,恰恰因为有了植物的这一“礼让”,昆虫的新一代才得以健康成长,才有可能相互支持并促进对方的生存与繁衍。这一类“专性相关”是以一方做出部分牺牲为代价、为条件、为前提的。这种双方都成为对方自然选择动因的生态现象,这里视为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B类型。

让我们来看看蜜蜂采花。瞧,在那万紫千红的草木之中,一群群蜜蜂正忙碌地飞舞在花丛、果园之间。而由此所构成的赏心悦目的田园景致,也正是蜜蜂与植物之间相互选择效应的表现。蜜蜂替植物进行异花传粉,使植物得以“优生”,而植物则向蜜蜂提供了酿蜜的原料,给蜂类生存以不可或缺的环境与条件。蜜蜂与植物之间构成了互惠又不伤害对方的关系,这是A类型。不过,A类型的“专性相关”也有其特殊性,蜜蜂所选择的植物不只一种,这一类型的“专性”,大概是作为器官的“花”。

现在,再回头看看C类型吧。

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生物界的许多种类在适应当地环境、生态条件的过程中,会形成对抗灾害的各种能力和习性。西番莲受了寄生型昆虫的伤害之后,为了保护自己,便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来驱赶昆虫。

西番莲的“化学武器”有效地阻挡了部分入侵者,可是仍有少数昆虫如纯蛱蝶,也随之产生出一种抵御西番莲化学药剂的能力,以突破西番莲的防线。不过,正因为这样,纯蛱蝶从此不再在其他植物身上产卵,纯蛱蝶因此失去了许多机会。大自然果真很奇妙。

真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这种自然选择的压力之下,西番莲又不断使出“绝招”与纯蛱蝶对抗。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把自己伪装起来,不让纯蛱蝶发现自己,从而达到不做“殖民地”的目的;二是千方百计杀死纯蛱蝶的卵或幼虫。

首先,西番莲用改变叶片形状的办法来迷惑纯蛱蝶。纯蛱蝶飞过时以为此处并无自己所需要的西番莲,于是飞走了,西番莲因此躲过了一劫。纯蛱蝶的寄生压力迫使寄主西番莲改变了形态,然而这反而有利于西番莲的叶片进化。“坏事变成了好事”!

此外,西番莲“造”出一种黄色假卵──叶片上蜜腺稍微隆起形成卵状结构。纯蛱蝶以为同类已然光顾过这里就不再来产卵或少在上面产卵。“伪装术”和“仿生学”在这里应用得出神入化,而且都产生了奇效。

倘若以上“法术”一一被“破解”,纯蛱蝶终于又可强行在西番莲叶上产卵。而这时,西番莲又抛出了几手致命的“杀手锏”:

西番莲的一些腺体(不是花)分泌出一种“花外蜜露”,引诱蚂蚁和蝇类前来捕食纯蛱蝶幼虫,西番莲用这种“广招高手”和“借刀杀人”的手段,再次达到了消灭入侵者的目的。

另外,西番莲使出落叶抗卵奇招。这种特性使叶片上纯蛱蝶的卵全部死亡,若有幼虫,也因叶片干枯没有食物而毙命,这种牺牲局部保护整体的手段高明之极。而这种现象也是生物界生存竞争的一个法则。

因为纯蛱蝶非找西番莲作寄主不可,因此使西番莲进化出更多的抗幼虫的特性,如腺脚西番莲的叶面上长有成排的细小钩状表皮毛刺,纯蛱蝶幼虫爬过时大多数被刺伤并被困死。

在纯蛱蝶和西番莲相互促进进化的过程中,在西番莲增强抗拒纯蛱蝶产卵和抵抗纯蛱蝶幼虫能力的同时,种间斗争的残酷性与巨大推动力,使纯蛱蝶又增强了寻找、发现西番莲的能力。因纯蛱蝶在西番莲上产卵所要求的条件极其苛刻,对品种、部位、场所、时间都不肯将就,这就使得它们为了达到目的而有了相应进化,而且也很有趣。

在寻觅合适的可供产卵的西番莲时,纯蛱蝶单凭“视觉启示”常达不到目的,有时还会受骗上当,所以它们要借助“嗅觉启示”来伪装:一阵微风吹来,纯蛱蝶根据气味信息,找到了寄主的大概方位,然后设法接近寄主,它们用前足“敲击”叶子表面,直接对叶子物质取样进行化学分析以辨真伪。

的确如此,西番莲的变异和纯蛱蝶的进化,这种昆虫与植物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生物界中种间斗争的结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就是在这样的二元或多元相互作用中持续发展的。

林徽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9-4-27 10:15:00 | 只看该作者
大壁虎


大壁虎
壁虎中最大的一种
别名 蛤蚧、多格、蛤蟹
学名 Gekko gecko
英文名 giant gecko
壁虎科 Gekkonidae
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全长30厘米左右,头体长与尾长相近。头宽大,略呈三角形。吻圆,眼睑明显。身体背面灰褐色,密布细小鳞片,细鳞间散有褐色至橘红色的粗大瘰粒,排列成纵行。腹面鳞片较大,略成六角形。四肢的指、趾宽大扁平,具吸盘;除第一趾外,均具小爪。腹面白色,有粉红色斑纹。尾部形成灰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环纹。
栖息于山间岩石上或树洞内,亦见于住宅房屋内。夜行性动物,以昆虫、蜥蜴和小鸟为食。6-7月份产卵2枚于岩壁上,卵白色,略近球形,孵化期约3个月。
由于晒干的大壁虎可以入药(称为“哈蚧”),而遭到人们大量捕杀。目前野生资源要加以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9-4-27 10:15:00 | 只看该作者
大鲵


大鲵
看上去似鱼,实为两栖动物
别名 娃娃鱼
学名 Andrias davidianus
英文名 giant salamander
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
分布 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黏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遭到捕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9-4-27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玳瑁


爬上沙滩晒晒太阳
别名 十三鳞、瑇瑁、文甲
学名 Eretmochelys imbricata
英文名 shell turtle
海龟科 Cheloniidae
分布 台湾、广东及海南沿海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海龟,体长大者可达100厘米,体重50千克左右,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缘甲的边缘有锯齿状突起,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背甲和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背甲平滑而有光泽。颈及四肢背面为黑色,腹面几为白色。
生活于暖水性海洋,每年夏季繁殖,在沙滩上挖坑,白昼产卵,每次产卵120-130枚。依靠自然界的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49-60天。性情凶猛,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
玳瑁的背甲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我国在广东省建立的惠东港口自然保护区就是以保护玳瑁、绿海龟等海龟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9-4-27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玳瑁


爬上沙滩晒晒太阳
别名 十三鳞、瑇瑁、文甲
学名 Eretmochelys imbricata
英文名 shell turtle
海龟科 Cheloniidae
分布 台湾、广东及海南沿海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海龟,体长大者可达100厘米,体重50千克左右,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缘甲的边缘有锯齿状突起,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背甲和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背甲平滑而有光泽。颈及四肢背面为黑色,腹面几为白色。
生活于暖水性海洋,每年夏季繁殖,在沙滩上挖坑,白昼产卵,每次产卵120-130枚。依靠自然界的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49-60天。性情凶猛,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
玳瑁的背甲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我国在广东省建立的惠东港口自然保护区就是以保护玳瑁、绿海龟等海龟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发表于 2009-4-27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鸫是比椋鸟稍大一些的鸣禽,为著名的食虫鸟类,它们虽也吃一些浆果和植物种子,但主要以昆虫为食。在迁徙及越冬季节,常集成大群在林间活动,尤其喜欢在草丛中穿行觅食枯枝落叶层内所隐藏的害虫,人们根据这种生活习性,称之为“穿草鸡”或“窜儿鸡”。成群的鸫类对消灭田间害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有突出的贡献。有人饲养一只14日龄的雏鸟,发现它全天竟吃掉68条蛆,其重量比它的体重还要重41%。由于鸫的肉味鲜美,在非繁殖期又有集群的习性,常成为狩猎对象,应该加以限制。我国常见的鸫类有红尾鸫和乌鸫等。

红尾鸫(Turdusnaumanni)又称斑鸫,它的体背颜色以棕褐为主;下体白色,在胸部有褐色斑纹围成一圈;眼上有清晰的白色眉纹。起飞时,尾羽展开时棕红色。它在苏联西伯利亚东部等地繁殖,春秋季节迁徙时几乎遍布于我国各地,并在辽宁省以南的广大地区越冬。通常在越冬的鸟群中有的个体颜色更显黑褐,有的个体颜色略呈棕褐,是红尾鸫中的两个亚种,其中发黑褐色的又叫乌斑鸫。食物以昆虫为主,包括蝗虫、金针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农林害虫。红尾鸫的巢置于不太高的树杈上,主要以嫩枝编成碗状巢,混有草茎及苔藓等物,在巢壁中常用大量泥土来加固。每窝产4-5枚卵,卵淡蓝色、杂以红褐色细斑,平均大小为27.8×20.6毫米。

乌鸫(Turdusmerula)又称黑鸫,是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和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繁殖的一种鸫,它的通体乌黑,很象小乌鸦,但嘴为鲜黄色,特征十分明显。乌鸫栖息于森林、草地或园圃间,在地面奔走啄食,叫声宏亮尖锐,音似“吉-吉-吉-吉-”,因而在南方民间常称此鸟为乌鶺。它的食物中有50-82%为昆虫,以蝇蛆、蝼蛄、蝗虫、及多种鳞翅目幼虫为主。巢的形状、大小和结构都与红尾鸫相似,每窝产5枚淡浅色卵,上面满布粗细不等的淡灰紫和栗褐色斑纹。卵的大小为30×21.5毫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7: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