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星环 | |
| |
| | | | 1655年,荷兰光学家惠更斯使用比较精密的望远镜,第一次看到土星周围有一个光环。他成为人类第一个见到土星光环的人。从此,人们知道了土星携有美丽的光环。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土星有5道光环,按从土星向外的顺序分别被命名为D,C,B,A,E环。其中最亮的是B环,其次是A环,最暗的是D环。B环又是最宽的,约为2.6万千米,A,C环宽约为1.5万千米。当“先驱者”飞船飞临土星的时候,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两道新外环,命名为F,G环。F环宽约2100千米,距土星中心约14万千米。G环在F环的外侧,距土星中心约15万千米。但是实际上,土星的光环细分起来数以千计,一环套一环。土星环多数比较完整或对称,但也有残缺的。环的形状则有锯齿形成辐射排列的,还有好几条环扭结在一起的。根据反射回来的雷达回波得知,构成环的质点是直径介于4厘米和30厘米之间的冰块,而环的温度只有-198摄氏度~-208摄氏度。
1856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证明,土星环不可能是固体环或液体环,因为都不稳定,它应是由许多小碎块物体组成的。无数的小碎块各沿自己的轨道绕土星转,密密麻麻地集中在土星赤道面上,构成了土星光环。麦克斯韦的这一研究成果,在1895年得到证实,美国天文学家基勒发现光环的运动是靠里边的快,靠外边的慢,这只有小碎块像卫星一样绕土星旋转才有可能。1675年,法国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光环和内环两部分,这个缝就叫作“卡西尼环缝”,除此之外,还有“恩克缝”、“法兰西缝”和由“先驱者”飞船发现的“先驱者缝”。为什么这些碎块不能聚合在一起形成卫星,而要分裂成无数碎块变成环呢?19世纪中叶,法国数学家洛希从数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证明如果有一个卫星与土星的距离太近,这个卫星长期受土星引力的作用,最后就会被拉得粉碎而形成光环。洛希计算了这个距离,对土星来说,大约是15万千米。因此,距土星15万千米以内不可有完整的卫星存在,即使历史上有过,也早已成为碎片变成光环了。
据有关报道,当“旅行者”宇宙飞船发回土星那幅全景图片时,美国的科学家目瞪口呆。他们从来不曾想到,土星那样美丽。土星的卫星多达23个,这个数字可能还会增加。土星有一个庞大的土卫家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