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科学知识精选(在线免费阅读)

[复制链接]
827#
发表于 2009-6-24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冒险的掠日彗星


人们在批评那些不顾常理,铤而走险的人时,常说他们是“飞蛾投火自取灭亡”。然而你想得到吗,彗星当中也有这些不要命的家伙。这些彗星的近日点离太阳太近了,近日点距一般都小于0.01天文单位,好像燕子掠过水面似的掠过太阳表面,因此被天文学家称为掠日彗星。坐镇太阳系的太阳以残酷的手段对付这些敢于冒犯它的彗星。那些近日点在太阳表面之上的掠日彗星会被太阳上的大火无情吞噬,而那些近日点在太阳表面之下的掠日彗星,太阳强大的潮汐力会把它们撕得粉碎。当然也有“命大”侥幸逃脱的。
  掠日彗星在飞临日面近旁时,亮度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人们最早知道的掠日彗星是1680年大彗星,它是天文学史中最亮的一颗彗星。1680年12月18日它离太阳最近时亮度为-18等,比中秋节的月亮还亮100倍,几乎能和2米外一盏100瓦的电灯相比,即使在阳光明媚的白天也能看到。此时它离太阳炽热的表面只有23万千米,当它以每秒530千米的速度穿过太阳最外层大气──日冕时,彗核受热,产生了长达2亿4千万千米的彗尾。
  另一颗掠日彗星1843Ⅰ,它从1843年3月26日出现于天空,一直到1844年8月7日才悄悄离去,在天空游荡了491天,可以说是出现时间最长的一颗彗星。它的近日点距太阳只有13万千米。如果遇到太阳活动活跃时,它将从太阳吐出的火舌──日珥中穿过。1843年2月28日,它以每秒550千米的速度从日冕中穿过,人们担心它恐怕是有去无回,葬身火海了。没想到,它竟平安无事地出来了,拖着一条长达3亿2千万千米的大彗尾,超过了太阳到火星的距离,令人叹为观止。
  1680年大彗星和1843Ⅰ可以说是有惊无险。然而,1979Ⅺ可就不那么幸运了。正在天上进行太阳风研究的美国P78-1卫星在1979年8月30日上午10时59分发现了1979Ⅺ的行迹。两个半小时后,仪器拍下7张照片,显示彗星正在向太阳高速冲去。到了下午3时45分彗头已进入日面,只留下彗尾。此后,卫星就再也没有见到彗头,只看到一条淡淡的彗尾犹如一缕青烟向太阳北方飘散开去。
  1981年1月27日,美国P78-1卫星又看到一颗彗星步1979Ⅵ的后尘,坠入太阳。同年7月20日另一颗彗星在距日面5000千米时因太阳强烈的光热作用而丧生。
  掠日彗星的另一个危险来自太阳强大的潮汐作用。少年朋友们都知道著名的钱塘潮吧,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有诗为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钱塘潮那排山倒海的阵势确实让人惊心动魄,为之震撼。据说,1953年钱塘潮曾冲上10多米高的石塘,将塘顶3000斤重的“震海铁牛”抛出10米多远。1993年汹涌的钱塘江潮水将86名观潮者无情地卷走。钱塘潮的“吞天汲日之势”是借助天地的“灵气”形成的。天就是太阳和月亮。天地虽然相距很远,但是却有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它们,这就是万有引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吸引体的质量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太阳的质量是月球的3000多倍,掠日彗星和太阳的距离比月球和地球的距离还近,不难想像太阳对掠日彗星的潮汐作用会有多大了。本世纪最亮的彗星之一池谷-关彗星就是被这种潮汐力撕碎的。
  池谷和关是日本的两位天文爱好者。池谷是静冈县一个乐器厂的工人,喜欢在业余时间用自制的望远镜寻找彗星。他寻找了108次都一无所获。1963年1月3日幸运之神终于降临了,他发现了生平第一颗彗星1963a。随着经验不断的积累和持久的辛勤观测,新彗星接连落入池谷的“猎网”。池谷-关彗星已是他发现的第三颗彗星了。关在1950年就开始寻找彗星,开始10年也是一无所获,直到1961年10月10日拂晓前,他才发现第一颗彗星──1961f。凑巧的是池谷-关彗星也是他的第三个“战利品”。
  1965年10月2日9时,池谷-关彗星以每秒480千米的速度过近日点,最近太阳时离日面仅46万千米。两星期后,人们发现它已碎成3块。池谷-关彗星的周期是880年,2845年它将再次归来,那时的它会怎样,实难预料。
  天文学家推测,池谷-关彗星和1882Ⅱ是1106年大彗星分裂后的产物。还有人根据掠日彗星的轨道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认为掠日彗星可能在10~20周期以前是一颗彗星,由于受到一颗邻近恒星引力的影响,才闯进太阳系的内层。它最初绕太阳一周要花几百万年,后来受到气体逃离彗核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影响,周期逐渐缩短到只有1000年左右。每次过近日点时离太阳越来越近,在多次过近日点时受到太阳潮汐力的揉搓和高温的炙烤使其不断分裂,形成今天的掠日彗星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8#
发表于 2009-6-24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看得见的乌有物


  人的身体是由头、躯干和四肢组成的,那么,彗星又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彗星只有彗头和彗尾,而彗头又是由彗核、彗发和彗云组成。我们在地面上用望远镜看彗星只能看到彗头和彗发,很难看到彗云。彗云是由原子氢组成的,它是彗星的外大气层。彗星的亮度主要集中于彗头。在望远镜里看彗头就像一只毛绒绒的蒲公英,彗头中央有一个明亮的小光点,天文学家称它为亮度核或光度核。其实,它并不是真正的彗核,真正的彗核位于亮度核的中心,一般直径只有几千米。彗核是彗星的主体,它是冰和尘埃冻结在一起的脏雪球。这雪球差不多是整个彗星的质量。
  当彗星远离太阳时,譬如说离太阳还有3~4个天文单位,彗星就只有一个核,形状就像一个发光的云雾状斑点。在天空中这样的斑点很多,有时很难区分它们是什么天体,要连续观测几天,如果斑点的位置在缓慢移动,才可以断定它是一颗彗星。之后,彗星逐渐走近太阳,等到它距太阳小于3个天文单位时,彗核里的冰和气体被太阳晒热了,渐渐地蒸发,跑到核外,这时就可以看到彗核的周围逐渐生出“发”来。彗星继续靠近太阳,这时彗核中的物质像喷泉般地喷射出来,形成越来越大的彗发。在距太阳约1亿千米时,彗发达到最大的程度,直径一般是几十万千米,最大的超过太阳的直径(太阳的直径是140万千米)。
  在彗星生出发的同时,尾巴也慢慢“长”了出来。与其说是长出来的,倒不如说是太阳给它“装”上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太阳的外大气层不断地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这就是太阳风。太阳风把彗核内的物质“吹”出去,就成为彗尾。所以彗尾总是与太阳的方向背道而驰的。太阳在东,彗尾就指向西;太阳在西,彗尾就指向东。有时,个别彗星的彗尾也会逆其道而行之,伸展在彗头的前面,这叫反常彗尾或向阳彗尾。实际上,反常彗尾,并不真正指向太阳,而只是一个尘埃彗尾在地球和太阳方向上的投影。
  在照片上,彗星一般显示出两种彗尾,一种是尘埃彗尾,另一种是等离子体彗尾。尘埃彗尾主要由尘埃粒子组成,因为彗尾的光实际上是被反射了的太阳光,所以呈黄色,形状弯曲,较粗较短,样子有点像抽水机抽水时大水管口流水的形状。长度可从100万千米到上千万千米。等离子体彗尾主要是由带电的气体分子,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离子等组成,一般呈蓝色。等离子体彗尾既长且直,样子像一把刺向青天的长剑,其长度可达尘埃彗尾的10倍,一般有1亿千米。就同一颗彗星来说,尘埃彗尾和等离子体彗尾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单独出现。除此之外,彗星还有一种由尘埃组成,但也夹杂一些气体分子的彗尾。这种彗尾的形状和颜色介于尘埃彗尾和等离子体彗尾之间。
  当一颗彗星远离太阳时,形状的变化与接近时相反。就像我们的世界上有畸形人一样,彗星中也有发育不全的。有的彗星没有彗尾,如运行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奥特姆彗星;有的彗星不仅没有彗尾,甚至连彗发都没有,不了解它的人很难想像它是一颗彗星;有的彗星只是一团云雾,核并不显著,因其外形微小,常常被人忽视。
  彗头的形状也不相同。一类是光头彗星,这类彗星完全丧失了气体,当它经过太阳附近时,没有气体喷出,也就不会产生彗发,只有尘埃彗尾,这类光头彗星又叫做无发彗星;一类是短发彗星,这类彗星中气体比较少,当经过太阳附近时,彗发比较短,彗头成球茎形;还有一类是锚头彗星,这类彗星中有丰富的气体,当经过太阳附近时,彗发包围彗核,形成一个锚形的彗头。
  彗星虽然硕大无比,但徒有其表,质量一般只有1000亿吨,最大的也就100万亿吨,听起来不小,但和地球一比你就知道它小得有多么可怜。地球的质量大约是60万亿亿吨,如果把地球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则要放上60万颗甚至600万颗彗星才能平衡。
  因为彗星的体积大,质量小,所以它的密度非常小,即使是最密的彗核,密度也比水小得多,有的彗星彗核密度还不到水的1%。彗发特别是彗尾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密度的10亿亿分之一。如果我们把彗尾物质“切”成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长条,即使它长得可以连接地球和太阳,重量却只有1.5克。这是目前地球实验室所无法做到的超高真空。彗星的物质是那样的稀薄,当它经过天空时,隔着彗发和彗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后面闪闪发光的星星。因此,人们形象地把彗星称为“看得见的乌有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9#
发表于 2009-6-24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彗星会不会撞击地球







彗星会撞击地球吗?天文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根据历史上记载的彗星记录,平均每800万年就会有一颗彗星与地球相撞。如果说地球现在的年龄是46亿岁,那么应该说已有560颗大大小小的彗星拥抱过地球了。可是今天的地球不是依旧一片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吗?

天文学家算出1910年5月18—19日哈雷彗星的尾巴要扫过地球。这一消息像一阵风似地迅速传遍整个欧洲,由此产生了许多奇怪的想像,有人认为地球的转速会加快,整个地球在飞快的转动下会粉身碎骨;有人认为彗星的引力会使地球上产生可怕的大潮汐,造成世界范围的洪水泛滥;还有人认为彗尾的有毒气体会污染大气,对人类构成致命的伤害,等等。总之,许多人以为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了,于是一些人一掷千金,大肆挥霍;一些相信死后有来生的人将财产捐给教会,想死前做点好事,以此挽救自己的灵魂;一些人挖了深坑,备了氧气,准备躲起来;还有些胆小鬼干脆自杀了事。可是,到了5月20日人们发现令人恐怖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那些倾家荡产的人大呼上当,而提前见上帝的人竟连后悔是什么滋味都不知道了。

是天文学家危言耸听吗?不是,哈雷彗星确实来了,地球在它的大尾巴里钻了很长时间。只是由于彗尾的物质太稀薄了,当彗星通过太阳圆面时,从地球上看到太阳的表面和平常一样,甚至用最大的望远镜也没有看出彗星经过的痕迹。

其实,就算是一个直径2~3千米的彗核与地球相撞,也不会对地球造成毁灭性的伤害。首先,它在落到地球大气的时候会碎裂成许多块,而且地球大气还会对碎块对地球的撞击起到缓冲作用,毁坏的面积最多是几十平方千米。我们知道地球上陆地面积只占1/3,而人口稠密的地区仅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些天文学家推测每经过一亿年左右,即有大批彗星进入太阳系,其中最大的彗核直径超过10千米,撞击速度达每秒30千米。如果这样一颗彗星撞击地球,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彗星进入大气而引起的强大冲击波会一下子将半个地球上的生物置于死地,整个地球上空将笼罩一层厚重的尘埃,使太阳光线无法穿透。除此之外,还会在撞击时引起全球性大地震,导致大规模的陆地起伏。如果彗星击中海洋,溅落中心部分可能产生高达几千米的巨浪,这时地核中的内部流动情况将受到严重的干扰,并影响到地磁,从而造成各类生命的大批死亡。

今天,我们无需为几千年后,甚至几千万年后可能发生的超大规模的彗星陨落事件而烦恼担忧,但对低几率、高危害的碰撞事件也不可不防。苏维克-利维9号彗星与木星的碰撞已为我们升起了一颗明亮的预警信号弹。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就已有所警觉。1993年4月,包括我国天文学家在内的10多个国家60多位天文学家在意大利埃里斯召开了专门的国际会议,探讨了近地小天体可能撞击地球的问题,并发表了《埃里斯宣言》,试图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目前天文学家正在加强对可飞近地球的彗星、小行星的搜索,研究和掌握拦截、击毁、让小天体改变轨道的技术,以防患于未然,使地球免遭木星的厄运。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创造了地球文明的人类,一定能驾驭地球这艘生命之舟,绕过宇宙海洋中的暗礁,勇往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0#
发表于 2009-6-24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哈雷和哈雷彗星


提起哈雷,人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彗星中的佼佼者──哈雷彗星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哈雷1656年出生在伦敦附近的哈格斯顿。1673年进入牛津大学女王学院学习数学。1676年,20岁的哈雷毅然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学位证书,只身搭乘东印度公司的航船,在海上颠簸了三个月,到达南大西洋的圣赫勒纳岛,建立起人类第一个南天观测站,进行了一年多的天文观测,测编了世界上第一份精度很高的南天星表,被人们誉为“南天第谷”。哈雷推动牛顿写出了经典力学的奠基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慷慨解囊支付这部巨著的出版费用。仅此两项就足以使哈雷名彪青史。但哈雷对人类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他还发现了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证明恒星不是恒定不动的。以后,又选择了彗星这一前人涉及不多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创了认识彗星和研究彗星的新领域。
  第谷提出彗星是天体,但对于它是什么样的天体并不清楚。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彗星是在恒星之间的漂泊不定的“怪物”,无法预测它的行踪。
  哈雷对彗星似乎情有独钟。1680年,哈雷在法国旅游时看到了有史以来最亮的一颗大彗星。两年后,也就是1682年,又看到了另一颗大彗星。这两颗大彗星在他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695年,已是皇家学会书记官的哈雷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彗星。他从1337年到1698年的彗星记录中挑选了24颗彗星,用一年时间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这三颗彗星轨道看起来如出一辙,虽然经过近日点的时刻有一年之差,但可能解释为是由于木星或土星的引力摄动所造成的。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迅速地闪过:这三颗彗星可能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但哈雷没有立即下此结论,而是不厌其烦地向前搜索,发现1456年、1378年、1301年、1245年,一直到1066年,历史上都有大彗星的记录。
  哈雷在1705年发表了《彗星天文学论说》,宣布1682年曾引起世人极大恐慌的大彗星将于1758年再次出现于天空(后来他估计到木星可能影响到它的运动时,把回归的日期推迟到1759年)。当时哈雷已年过五十,知道在有生之年无缘再见到这颗大彗星了。于是他在书中写道:“如果彗星最终根据我们的预言,大约在1758年再现的时候,公正的后代将不会忘记这首先是由一个英国人发现的……”
  一些人嘲笑哈雷是在说胡话,一些人对哈雷的预言将信将疑,但相信哈雷预言的也大有人在。法国数学家克雷荷在彗星回归前做了精确的预报:由于木星和土星的影响,彗星将在1759年4月13日前后一个月过近日点。
  1758年初,法国天文台的梅西叶就动手观测了,指望自己能成为第一个证实彗星回归的人。1759年1月21日,他终于找到了这颗彗星。遗憾的是首次观测到彗星回归的光荣并不属于他。原来1758年圣诞之夜德国德雷斯登附近的一位农民天文爱好者已捷足先登,发现了回归的彗星。
  1759年3月14日哈雷彗星过近日点,正是克雷荷预告的一个月前。此时,哈雷已长眠地下十几年了。利学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们对科学的贡献却永世长存。正像哈雷当年所希望的那样,大家没有忘记哈雷,将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对哈雷彗星的观测和研究不仅证实了周期彗星的存在,也大大促进了彗星天文学的发展。此外,哈雷彗星还像巡回大使一样周期性地检阅太阳系各大行星并经历各种各样的环境,带回丰富的信息,因此,它的每次回归都引起天文学家的极大兴趣。
  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绝大部分时间深居在太阳系的边陲地区,即使用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难以搜寻到它的身影。地球上的人们只有在它回归时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能够见到它。一般来说,人的寿命只有70岁左右,因此一个人很少能两次看到哈雷彗星。只有一些“老寿星”才有这种机会,第一次看到它是在牙牙学语的幼年,而第二次看到它就到了步履蹒跚的晚年了。
  这里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梅西叶虽没有成为第一个证实彗星回归的人,但他并不灰心,而是开始有系统地寻找彗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凌晨和黄昏后进行观测,一生中共发现了21颗彗星,而经他观测过的彗星达到46颗。一次,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开玩笑地说他是“彗星的侦探”,这虽然是一句戏言,但却是对梅西叶一生寻彗工作的最高褒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1#
发表于 2009-6-24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给彗星取名







太阳系里来来往往那么多彗星,如果不给它们都取个名字就无法知道它们谁是谁,研究起来是很不方便的。那么,天文学家是怎样给它们取名,登上户籍册的呢?

当一个观测者发现一颗新彗星,要首先向天文台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有关机构报告,在得到确认后,就获得一个临时名称。一般情况下,临时名称由发现者的名字加上发现时的公历年份,以及代表这一年发现彗星的先后次序的拉丁字母a,b,c,……组成,例如,1965年9月18日,日本有两位观测者──池谷和关同时发现了一颗彗星,这颗彗星是当年发现的第六颗,所以这颗彗星临时命名为池谷-关1965f。如果彗星发现者超过3人,那么只取最早发现的三个人的名字。临时名称也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命名,譬如,1965年我国紫金山天文台有人发现了两颗彗星就分别命名为紫金山1965b和紫金山1965c。临时命名就像小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们取的乳名一样,在登记户口时是用不得的。所以当天文学家算出彗星的轨道,给出它过近日点的时刻后,要给彗星取一个正式名称,把临时名称最后面的拉丁字母去掉,加上罗马数字Ⅰ、Ⅱ、Ⅲ……这些罗马数字代表彗星过近日点的顺序。譬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紫金山1965b和紫金山1965c分别于1965年1月28日和2月9日过近日点,是这一年最早过近日点的冠、亚军,所以,它们的永久名字是紫金山1965Ⅰ和紫金山1965Ⅱ。一些彗星表和天文书为了简便,往往把前面的名称去掉,只留下发现的年份和后面的罗马数字,如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这两颗彗星通常只写1965Ⅰ和1965Ⅱ。

天文学家为什么要给彗星先取一个临时名称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许多彗星是过去曾经观测过的,可以说是“老朋友”了,只是一见面时没有马上认出来;二是防止“假冒”,处于太阳系边远地方的彗星,在照相底片上有的和恒星差不多,有时即使用光力很大的望远镜也难以分辨清楚。一些粗心的观测者还会把照相底片上的疵斑当成彗星。

一些赫赫有名的彗星有专门的名称,通常是发现者或者对它的研究有特大贡献的天文学家的姓或名,如哈雷彗星、恩克彗星、比拉彗星、池谷-关彗星等。1988年11月4日,紫金山天文台的葛永良和汪琦在北京天文台观测发现了一颗彗星,11月9日得到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彗星中心的承认,被命名为葛-汪彗星,从而结束了彗星没有中国人姓名的历史。

天文学家发现周期彗星每次回归近日点都编一个新号没有什么必要,老早发现的彗星补编新号也不太好办,有些新发现的天体一时还难以确认是彗星还是小行星。为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自1995年1月1日起,采用新的彗星命名法,用发现时的公元年号加上这一年的那半个月的大写拉丁字母(A=1月1~15日, B=1月16~31日, C=2月1~15日,D=16~31日,C=2月1~15日,……Y=12月16~31日,Ⅰ除外),再加上在这半个月中代表发现先后次序的阿拉伯数字。如1965的新名字为1965B1。此外,决议还用加前缀的方法使人们对每颗彗星的性质一目了然。如P/表示短周期彗星;D/表示不再回归的彗星;A/表示可能是一颗小行星;X/表示还没有算出轨道根数的彗星。

短周期彗星在其轨道周期确认后,按其过近日点或其发现后在远日点附近被观测到的先后次序依次排列,在彗星名字前面加上编号,编为第1号的是哈雷彗星,2号是恩克彗星……如果一颗彗星已经分裂,还要在名字后面加上-A,-B……以区分每个碎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2#
发表于 2009-6-24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不速之客







1994年7月中旬,在众目瞪瞪之下,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在天文学家预期的时间里频频与木星相撞。惊心动魄的星球大碰撞发生后不到两年,1996年3月,百武彗星宛如一条长长的白龙与地球“擦肩而过”。1997年春天,随着被称为“世纪彗星”的海尔-波普彗星对太阳的“朝圣”活动进入了高潮,人们的“彗星热”迅速升温。彗星已成为公众喜闻乐见,渴望观测了解的天体。然而,你可知道就在本世纪初,人们对彗星这位不速之客的出现还充满了恐惧和憎恶。

多少年来,在人们的印象中,星空总是那样的宁静安谧,永恒不变。太阳东升西落,群星斗转星移,月亮阴晴圆缺,似乎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这幅宁静永恒的图画使天文学家把闪烁的繁星误以为是恒星,宗教家则借此宣扬居住在天国主宰一切无所不能的上帝。因而,当一颗披头散发,拖着长长的尾巴的彗星突然出现时,人们便感到不知所措。在古人看来,彗星不但样子可怕,行迹也可疑,总是来去匆匆,让人捉摸不透。于是,占卜星象的人应运而生,他们凭着自己的想像预言人世间的吉凶盛衰,留下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公元前613年,也就是春秋时代鲁文公十四年。这年7月,哈雷彗星出现在北斗七星中。齐昭公的弟弟公子商早就想篡位做国王,当他看到这颗彗星后,立即找人算了一卦。算卦人告诉他宋国、齐国和晋国的国王都要在战乱中被人杀死。公子商听后大喜。于是,趁齐昭公刚死,公子商派人杀死了太子,坐上了国王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懿公。不过,齐懿公本人也没得好死,4年后被人暗杀,抛尸荒野。

公元前525年,即鲁昭公十七年,一颗彗星出现在心宿二(天蝎座α)的近旁。鲁国的星占家梓慎和郑国星占家裨灶都认为这是宋、卫、陈、赵四国要同时发生火灾的兆头。裨灶赶快跑去见郑国的首相子产,报告了这件事,并要求拿出一些珍宝玉器祭一祭天。子产不信这些,拒绝了他的要求。谁知后来四国果然同时着了一场大火(很可能是有人故意放的),裨灶得意洋洋地找到子产,说:“怎么样,我的话应验了吧,如果你再不给我美玉祭天,郑国还要发生第二场大火。”众位大臣听后,纷纷央求子产赶快给他玉器。但子产胸有成竹,泰然自若地说:“天空那么辽阔高远,出现的现象究竟说明什么,谁也不知道。”结果半粒碎玉也没给裨灶,郑国也没发生火灾。

在西方,有关彗星的轶闻趣事更是不胜枚举。

公元44年3月15日,古罗马的一位皇帝──凯撒大帝遭到暗杀。半年后,罗马人正在祭奠凯撒大帝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彗星,在场的人无不震惊,以为这是凯撒大帝显灵了。

公元218年,一位罗马皇帝临终前,哈雷彗星正好来到地球附近,亮得如燃烧的火焰,白天都可以看到。于是,有人说皇帝离死不远了。其实谁都知道,彗星不来,病入膏肓的皇帝也是要死的。

1066年,哈雷彗星出现在天际时,欧洲发生了一次有名的海斯丁大战。诺曼底公爵威廉起兵攻打英格兰,英格兰国王哈罗尔率兵迎战,结果哈罗尔全军覆没,威廉在伦敦举行了加冕盛典。当时欧洲的史学家牵强附会地说威廉是在哈雷彗星的引导下攻入英格兰的。威廉皇后亲自编织了一幅壁毯,壁毯左边有一人手指彗星告诉众人,众人面露惊慌;右边一位大臣正在向哈罗尔国王禀告哈雷彗星出现的事,哈罗尔听后从宝座上站起,颤抖不已。这幅壁毯现已作为珍贵文物保存在法国巴耶城的博物馆里。据说,为了记住这次战败的教训,英格兰的国王在皇冠上铸上了一颗彗星的花纹。

1811年出现了一颗大彗星,从3月26日炯炯发光,一直到第二年的8月17日才慢慢隐退,在人们眼前游逛了491天。拿破仑在征战俄国的路上看到这颗彗星,以为是俄国沦亡的征兆,欣喜若狂。没想到,尽管他在1812年严冬攻占了莫斯科,最后还是灰溜溜地滚了出去。

其实,彗星是我们太阳系中一种质量微小的天体,它们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个人的生死、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命运毫无关系。

今天,人们对彗星已没有什么恐惧感了。出现彗星,人们觉得“奇”,观看彗星,大家觉得“美”。而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赏心悦目是次要的。他们要了解的是彗星的物理本质,如彗核的大小,它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其中结构怎样?自转情况如何?等等。天文学家对彗星感兴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由于彗星是太阳系诞生早期形成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天体,它们有时飞近太阳,但大部分时间都躲在太阳系幽暗的角落。大行星由于本身的地质作用和外界的影响,已难以找到早期状态的蛛丝马迹,而像彗星这样的小天体还可能保存着最古老和最少变化的早期物质过程的记录,因此,它们是研究早期太阳系和太阳系演化的最好样本。特别是那些周期彗星,它们周期性地经过太阳系各大行星,并经历各种各样的环境,给天文学家带来详细研究太阳系各种天体的丰富信息。

另外,天文学家还想通过彗星的研究,揭开生命起源之谜:1986年,有天文学家认为小彗星雨正在轰击地球,当时许多人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然而,10年后,美国发射的极式卫星拍摄的图像,捕捉到小彗星撞进地球高层大气形成的暗斑,使许多科学家,包括过去的怀疑论者都承认了这一事实。尽管小彗星会给航天器的安全带来威胁,但是,它们释放了维持地球生命的水和有机物。在此之前,就有科学家猜想,彗星可能是类地行星大气的一个重要来源,甚至有可能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始有机分子。我们知道,形成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一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果把化学元素比作建造房屋的砖瓦砂石,那么,有机化合物就相当于建造房屋的预制板。现在天文学家已经证实彗星中有氢根和乙腈等有机化合物,并认为在条件合适时,彗星中的大量有机物有可能合成氨基酸以及更为复杂的有机物,甚至有可能出现一些低级生命物质。一些科学家指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物质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而那时我们的地球表面正好受到大量彗星和陨石的撞击。彗星对地球的撞击不仅形成构成生命的有机物质,还产生了从无机物向有机物转化所需的巨大能量,为从非生物向生物的转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设想虽然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它为彗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发表于 2009-6-24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不期而至


彗星是天空中一群地地道道的流浪汉,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哪里,往哪里走,走什么路线,事先都无从知道,不过,只要一颗彗星一经发现,天文学家跟踪观察它一段时间,准确地记下它的三个位置,就可以定出一颗彗星的轨道,从而可大致估计出它什么时候出现在哪里,途经什么星座,运动速度有多快,等等。
  彗星有三种运行轨道,一种是椭圆形的,样子就像一枚橄榄;另一种是抛物线形的,就像我们向上抛出一粒石子,石子在空中划过的曲线;还有一种是双曲线形的,样子像一副马鞍。不管彗星的轨道形状如何,太阳的位置都在轨道曲线的焦点上。
  如果一颗彗星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它会绕着太阳不断地转圈子,每隔几年、几十年、几百年或几万年绕太阳一周,这种彗星叫做“周期彗星”。椭圆越扁,周期越长。如果彗星的轨道是抛物线或双曲线形的,那么,它们只接近太阳一次,便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叫做“非周期彗星”。如果说周期彗星是太阳系的“常客”,那么,非周期彗星就是太阳系的“过路客”。
  80年代初,据天文学家统计已发现并记载的彗星有1500多颗,算出轨道和周期的有670颗,其中40%是周期彗星。其中,周期最短的是恩克彗星,它绕太阳一周只需要3年零106天;目前已经观测证明了周期最长的是格里格-梅里士彗星,周期为164年多;经计算得出来最长周期的彗星是台劳文彗星,周期为2400万年。
  彗星的轨道形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颗彗星经过大行星的轨道,特别是与木星和土星这两个质量很大的行星(木星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00多倍,土星的质量是地球的95倍多)狭路相逢时,木星和土星的“引力之手”会把“身轻如燕”的彗星“牵住”,让它走慢一些,或者把它“拉走”,让它走快一些。这样一来,彗星的轨道速度和方向就改变了,这就叫做“引力摄动”。引力摄动可以把原来走椭圆轨道的彗星变成走抛物线或双曲线的,使它脱离太阳系,飞向宇宙深处。也可以把走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的彗星改变成走椭圆轨道。还有一种情况是彗星的周期长短变幻无常。譬如奥特麦彗星,1936年以前的周期是18年;1937年到1963年期间,在大行星的摄动下,它的周期缩短了一半多,只有不到8年;1962年7月到1964年的两年间,它从木星比较近的地方通过,再次受到摄动,轨道周期又恢复到18年。天文学家发现,彗星每次回归后,轨道都多少有些变化,即使是多次回归的哈雷彗星轨道也有些细微的变化。
  每年出现的彗星有新彗星,也有周期彗星。新彗星出现的天区和时间是无法预期的,周期彗星可以根据以往的轨道根数预测,但由于轨道摄动等原因,有时预报与实际情况会有较大的偏差,所以说,多数彗星是不期而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0: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