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有几千年了。中国的《汉书·五行志》中就记载了公元前28年5月10日的一次黑子,这是迄今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的记录。此后直到明朝末年,中国共有112次黑子记录。中国对黑子的记录比欧洲早得多。不过发现黑子活动的周期变化规律,还只是最近一个半世纪左右的事。
从长期世界各国观测的结果来看,黑子活动的周期平均是11年。开始的4年左右时间里,黑子不断产生,越来越多,活动加剧,在黑子数达到极大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在随后的7年左右时间里,黑子活动逐渐减弱,黑子也越来越少,黑子数极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太阳的黑子活动最先出现在太阳的高纬度区域,然后,由高纬度向低纬度方向移动,移动至太阳赤道附近时结束。一般来说,黑子都分布在纬度8度到40度之间,绝大部分集中在10度至25度区域中。在赤道的附近和40度以上区域极少出现黑子活动。上一周期的黑子在低纬度尚可见到时,下一周期的黑子往往已在高纬度出现。高纬度与低纬度的黑子会同时出现在日面上。为了方便计算,国际上规定,太阳黑子从公元1755年算起为第一周,然后顺序排列。1987年开始为第22周。
1860年7月18日拍摄的第一张黑子照片,是关于黑子最早的图像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