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体验感悟环境中发展(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此,人的生命素质必由三类(层)主要成分构成:生理性素质(物质基础),心理功能发生的前提;心理性素质(内在根本),人脑高级神经生理活动功能的体现,主指主体的趋向动力、感悟演绎与自我调整的意识、能力,是人的内在发展、调节性素质;社会性素质(外化拓展),系后天习得的思想、文化等社会适应性素质,心理功能发挥的产物只要心理素质好,可自行发展到极至。否则,也可能成为心理性傻子。
这样,我们就勾划出一个人的生命素质的各类成分、要素有机统一的多维整体结构系统:


   可见,人的心理素质不论怎么划分,其实质总是三个紧密相关、有机联系系统的整体结构:
   一是趋向动力系统。源于需求,起于需要,是人的价值观体系,直至理想、信念
(人生观、世界观);是人的发展的动力系统,有方向,有程度,体现于人的活动过程。其心理倾向越积极、动机水平越高,发展动力越强,越不怕挫折,越容易不断成功。
二是感悟演绎系统。源于对事物的感知、领悟,含能力、品质两层面。主要是思路方法的把握,核心是科学思维的发展。这是人在社会上有效开展工作的基础。有此,则可在各领域,自行无限发展。
  
三是自我意识系统。这是人对自己心理、行为的监控调整系统。有了这个系统的发展,人才能对自己各方面发展不断做出恰当评估,适时做出相应调整,加速自身健康和谐发展。
也正因为如此,人在社会上良好生活、工作所必备的素质才取决于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
(2)人的素质与道德的发展
对事物发展运动机制、性质的认识、把握,直接关系人们推动该事物发展的思路及其有效性。由此,19世纪人类就开始探究,认为事物普遍存在系统演化(人生即是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混沌(无序)的过程),但机制不同。
只是最初,人们普遍认为事物发展运动受外力左右,遵从物理学规律,可视为他组织;但很快,这种认识就在生物领域遭遇挑战。生物体(非平衡态有序结构) 宏观状态不随时间变化,但体内仍发生各种宏观过程,其内、外部仍有物质、能量交流——这种有序结构和功能是大量子系统间既相互竟争,又相互合作,彼此联合共同行动的结果,是自发形成自己组织起来的,可视为自组织
于是,就逐渐形成基本共识,认为主要是两类机制三种性质:
非生物界:他组织:数量位置的物理(分子)机械运动;
       
分解化合的化学(原子)反应运动。
  
生物界:自组织:分化变异的生物生理(物质)发育运动;
不过,那时对生命发展只看到是自我完成过程,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刚起步,还没特别关注人的社会化发展这更重要的方面而我们是直接从事人的发展培育的职能部门,就需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否则,就很难有效完成对人的意识唤醒、情感激发、感悟引领、行为指导,从而促成人的良好发展的使命。
1)人的发展是经历体验的感悟(自组织)积淀
对事物发展运动的机制,尤其是自组织发展的机理,直至1977年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哈肯的《协同学》发表,报告在研究激光衍射中发现自组织现象,揭示了非生物界,如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同样存在自组织发展,才使人们最终明确:事物发展运动的宏观机制就是他组织与自组织两类,各有其自身规律。
其中自组织发生:
一是,复杂系统的子系统及其要素间,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进行非线性协同,克服子系统各自的独立运动,使复杂系统发生演化、形成新的结构。其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受相同原理支配,与子系统性质无关。
二是,自组织系统发展的随机过程,实为系统本身恢复力外部随机力相互作用的过程。随机力越强越频繁,系统协同波动就越强,偏离平衡位置就越大,至足够大时,就达到一个新稳定状态,演变出新结构,实现整体功能加强、改进。当有新的随机力作用时,又开始下一过程,从而不断调整结构,改进功能。
三是,系统演化的自组织发生须有必要条件:一,必须是开放系统。能感受系统与外界条件趋向差异,诱发趋向适应的变化;二,必须能远离平衡态。自身存在能量分布差异,能在外力势差影响下,远离原平衡位置,形成新平衡结构。三,必须是复杂系统、本身存在非线性反馈机制。能在外参量达到一定阈值时,相互间的非线性联系合作,取代其各自独立、相互竞争占主导地位,使系统发生演化,整体效应增强。
同时,协同学把影响系统演化的因素称为参量,把居于主导地位,支配、决定各子系统及其参量行为与宏观系统有序度变化及其结构、性能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称为序参量
  由此,自然引发我们对人的素质发展机制的再认识:因为无疑,人的素质是多维多级复合系统,其个性倾向、动力水平、感悟能力、自我意识等都是其序参量;其它身体状况、知识基础等也都是参量。所有这些方面都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等交换,且显然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反馈机制。如此,正是这些参量与子系统不断地自组织协同,才使人的素质系统整体结构逐渐调整、不断演化,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从而,素质依次提高。这就决定了人的素质发展因其生命的双重内涵而有不同的内在动力机制:

一是生物性机体生理生长:主指初生生物人(感性动物)组织发育、生理机能日益成熟,成为成年生物人(感性动物),可称为第一重生命。源于基因组合,主要在基因作用下依赖自然性环境条件发育成长。
二是社会性心理进化发展主指人的社会性意识、情感、行为的形成、发展,实现从动物到社会人(理智 人)的心理进化、跨越(质变)历程(自人类社会初始人类的进化就集中体现为这种社会性的发展),可称为第二重生命。当属自组织体验感悟的人的心理(意识)进化运动(第四种)源于主体对其社会经历的自组织体验感悟的积淀;取决于其各自自我意识的选择、调控;情态、动机的趋向、推动与感悟演绎的吸纳、创建状况。常呈现“量子式”跃升:“顿悟”而不是机械的“量增质变”。因而,各有不同。
呈现为:
  其中又含:从初生生物人动物性感性情感向人性理性情感转化、提升与从动物情感性意识反应向人的理智性意识反应的进化、发展实现从动物到人的跨跃),有机同步的社会化进程。从而大多成为社会人。
即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根本动力机制是主体在社会经历中的自我选择、吸纳(信息)、体验感悟。并有其自身规律:依托社会性生态非自然条件,在主体所感受的信息(精神性食粮)、心理环境及相应引导的综合作用下自组织感悟、内化积淀
如此,凡经历过这一过程的人,自会悟到人的成长对教育而言主指其社会化发展:从生物人(小畜生)向社会人的自组织演化,含知、情、行诸方面。集中体现为人生态度、道德品行、学识能力的逐步发展、提升。其整体发展状态是人的素质各成分有机同步发展的综合体现。
2)人的道德是社会文化的主体反应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通过感觉提示得到为人处事思路、方式的体会,而且天长日久,就会基于观察、感受所得,最终形成指导自己行为的观念、思路,即个体文化。这实际就是人对社会现实的文化韵味的感悟,其所产生的观念、思路就是其主体对社会文化的反应。
这也就是说,人确是社会、组织中的人,从而,其社会性发展实质就是其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的体现;同样,人的道德是人对所以为人的意识、理解及其为人行事所体现出的言行品位、状态。其发展亦取决于其主体在社会经历中的自我体验感悟,实际上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主体反应。
然而,我们今天的孩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与我们小的时候已大不相同:
我们生活在人人为国家、夜以继日,GDP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个个学雷锋、关爱他人,崇尚精神、促人做人的年代。那时,报纸、电台接触的很少,家长就告诉孩子听老师话;老师就告诉学生听毛主席话、学雷锋;走在社会上,处处是雷锋……那还有什么好想的,当然就是一心学雷锋、做好事了……
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现实与虚拟的网络共同构成的追逐物利的世界:现实社会,信仰多元、谋私逐利、吃喝玩乐,随处可见;网络世界,众说纷纭、鱼龙混杂,污言秽行,屡见不鲜。这样的道德之源,就必然造成其选择的困惑,也就注定他们的主体反应形成的道德观念、情感、行为带有不同价值取向、色彩,良莠不齐……
1997年,陈丹燕编著的《独生子女宣言》,就从当今独生子女走入社会的感受,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取向与学校导向反差所带来的困惑…… 从而,就揭示了当今人的信仰、道德危机是民族文化裂变的必然产物,多元文化、缺失主导,必然带来信仰、道德的多元…… 用以往的尺子衡量当今学校的德育实效,似乎已该成为昨天……
2、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合理预期
(1)制约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综上可知,人的道德发展实质是现实物质世界社会文化的主观反应(意识),且物质决定意识,由此,孩子现实的生活环境就是其道德发展的客观基础。而孩子主要的现实生活领域,无非是社会、家庭与学校三部分,其中每部分又都包含着物质性的现实与精神性的引导两个层面。因而,孩子的道德发展实际就必将是这三大领域六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我国当代的社会环境是极其复杂的,正如檀传宝在其《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中所析:宏观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现代化入口努力。一方面“培植独立的个人主体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从族群主体转向个人主体,人的情欲会喷薄而出、形成泛滥…… 导致社会问题严重:(1)社会失调;(2)社会颓败;(3)社会病态;(4)社会犯罪;(5)心理失调。 大众传媒,使现代文化越来越具有商业化特征,操纵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带来的是个体判断力的衰减,主流文化的缺失……; 中观上,中国社区,大都市现代病症日益突显,低俗文化泛滥…… ;微观上,家庭…… ,处于文化裂变的冲突之中,教育常是感性的,极不确定……
如此,其对我国人民的道德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因而,指望这诸多层面的不良影响,都由学校独家予以消除、改变,显然,既不现实,也不公道。
(2)学校德育的实质及其实效评析
毋庸置疑,学校德育属对人的精神建设,会一定程度发生对现实问题科学认识的引导作用,然其作用毕竟是在现实世界中发挥,故其实质实效必是多维问题,涉及对象范围、职责权限及其职能成效诸多层面。
  首先,是对象范围。客观地说,对社会人的道德归因应该客观。分清究竟有多大程度属于当初其在校期间的学校德育实效问题,而又有多大程度是其步入社会后,受影响而起变化的问题……
  以现行学校所处的地位及其功能,其服务的对象或说是其所该承担道德培育责任的人群,显然,主要应是其在校学生,至多是包含其离校初期的道德,而绝不应是其进入社会若干年后的全部道德意行。
  
其次,是职责权限。鉴于人的道德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当客观分析学生的道德发展影响因素:究竟社会、家庭与学校几方面各该占多大的份额。这也就是说学校所能对其学生进行的道德培养是有条件的,如前所析,六个方面中既便是学校的两个层面都做好了,再对家庭教育有点影响(学校教育实际上对社会领域的因素很难发生多大影响),充其量也只能完成对孩子道德发展的影响的一半;更何况学校也在社会之中,也受社会的影响,从而很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全部作用。因而,其实际可行的实效性就还要打折扣。
  
由此,对其的德育实效性要求,就当依据客观的影响份额而定,而不是以其承担全部责任而作参照的苛求。更不应要其代人受过,反使该负一定责任的部门逍遥于外。
  
其三,是其职能实效。这才真正是应对学校德育实效问责的所在。最根本的就是所谓“德育”其实质是什么,若是“育德”,那究竟当育的“德”是什么,而各学校实际又育的如何。
   对此,李学农在其《 德育之“德”辨析》中对“德”的内涵分析,颇为有理。
   其一,“德”作为个人素质,即为“品德”。只是随之内涵拓宽,才变为“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或称“思想品德”。
  其二,“德”从来就当作大德理解,即含“思想、政治和道德”。
  
“道”在中国或表示“天道”,或表示“人道”。“天道”表示本体,是哲学范畴;“人道”表示人类社会之道,是伦理范畴。可指政治、思想与基本文明规范。
  
道德之“道”即人道。伦理要求在社会为“道”,在个人为“德”。就是说“德”是“道”在个人身上的体现。“道”如何,则“德”如何。
  《礼记》中的《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对己修养良好德性,对人亲爱人民,从而达到至善境界。这分明把所谓“思想”、“政治”及“道德”要求尽含其中。
  如此,则我们再看学校该发挥的作用其实效究竟该什么样,那时的质疑就准确了……
  由此,客观地说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是当主要看其在校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行为,最多是再看看其离校后的初期状态。二是,看其上述情况时,还当扣除社会与家庭应承担的部分,剩下的才真正是学校的问题;三是,最根本的是要看各校对其学生“道德”发展的内涵实质培育的究竟达到什么程度,与其应承担的职责是否相应,那就不论怎样质疑都不为过了。

二、当前学校育德实施的反思与改进构想

学校是专司人的培育的业务职能部门,因而,不论社会与善良的人们对我们有什么过高的期求,都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面临社会重大的变革,既便是我们应承担的那部分育德责任,也确实是令人质疑的。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探讨人的发展与教育的发生,特别是人的道德发展与我们的育德实施,看看我们究竟把握得如何,做得如何,以便切实地遵循其规律予以改进,真正担起历史的使命,不负人民的重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21:43:00 | 只看该作者

在体验感悟环境中发展(3)

现行学校育德的基本思路、资源利用与参照假设

从“育人之德”到“德育工作”的内涵异化

我国历来重视滋育道德、修身养性,这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更有特殊意义。而同一切事物一样,人的道德生发、滋育也有其自身规律。遵循之,则效果好,反之则差。对此,儒家经典的《大学》,清楚论述了其渐进关系: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则国治……,即修身为道德品行生发之本,起于格物、致知,成于诚意、正心……

应该说这确与人的道德生发实践相符,从而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滋育就应如此,重在对其格物、致知,尤其是诚意、正心的唤醒、引领,特别是要引发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而感悟……

然而,不知何时,学校渐渐地不那么关注学生的实际道德发展需求,而转为致力完成上级布置的德育工作活动了…… 于是,旨在“唤醒道德意识、引导道德行为”的“育德”事业,渐渐变为“完成上级布置的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道德告知、行为检评的“德育”事务活动……

一是,分列的组织系统、统一的主题内容。

人的机体的有机性决定其素质发展的整体有机性。因而,人的素质发展从来都是在其经历体验的事件中,同时获得知识、思维与品格等的同步相应发展,那种使人只获得或知识或思维或品格某一方面发展的情形是根本不存在的。故对学生发展的唤醒、引导显然也应该统筹考虑、有机安排。然而,如今,原本在学校中统筹教育教学的教导主任,一分为二,变成了并列的教学主任与教育主任两个,于是,各有各的系统、各有各的领地……。教育主任与班主任就成了学校德育系统的队伍、学生道德发展的责任人……;同样,上级部门也分成了两个系列,各派各的活……

从而,上级空前重视,每年每阶段都布置统一的德育主题;学校则“任务日增、舞台依旧”,只好以管代教、以评代育,依任而行。就是“德育”了,还常常受奖……,至于本校学生道德发展究竟需要解决什么,解决得怎样,却少有人问津。

二是,有形的单独活动,告知的行政思路。

纵观一般学校的德育工作并与教育干部交流,可以发现,许多人每年都殚心竭虑捉摸搞点什么新鲜活动,却很少有人精心研究本校学生的道德发展问题、需求及其对策。再看其具体的工作组织,则明显可见,不论是思品等有关课程还是专门的德育活动,都主要是道德知识的告知……至于无形的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很少有人关注……。结果是活没少干、劲儿没少使,学生还不感兴趣、收效有限……

从“唤醒资源”到“德育资料”的应用移位
事物发生都有其必要的条件,人的道德生成、发展也一样,需要使用相应的资源。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生活经历见闻的事物时,常会产生“原来该这样”、从而这样去做,就受到肯定的体验感悟。这种能有效唤醒相关道德意识、激发相应道德情感,引发相应道德实践、体验感悟的信息,就是育德资源。它通常存在于其或人或物的载体之中,需要我们去感悟、去发现、挖掘。其实,当年孟母择邻,所择的就是这种能唤醒、引发孩子积极健康的人生发展的文化信息。

然而,我们以往的“德育”工作,以行政性的告知为基本工作思路;热衷于有形的统一的活动,就使本来是唤醒人的道德意识、引发人的道德体验感悟的资源,成了告知人的道德知识、束缚人的道德参照材料…… 结果,就丢失了其唤醒道德意识、引发体验感悟的历程,造成知行的游离,甚至是孩子的逆反。

3、从现行育德“思路”看参照假设的选择滞后

其实,人从事一项工作的思路、行为都是依其对该事物的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应然状态与实现思路)而来,这实质就是其的基本参照(以什么为标准)与前提假设(当如何实现)的选择、把握。

如此,就目前我们一般学校的德育工作基本思路来看,其育德实施多是单独系列的告知、管束,很少考虑学生作为有情感、有思维的生命主体的经历体验感悟,可见其参照、假设还大都属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观念:以非生命原材料的加工生产(第二类)为基本参照: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其主要前提假设:基本是牛顿时代机械运动文化的产物

(1)学生成长就是知识的积累、增加与规则的养成。

(2) 知识的获得、规则的养成在于教材(活动)的内容与教师的传授、训练。(教师、教材为中心)

(3)德育活动的功能就在于传递道德知识、训练道德行为,以培养守规则的工具……
     然而,事实证明,道法自然、大道无形。人的道德生发多生于无意事件的感召、激发,而非有形的活动、脱离实际的灌输。况且,当今人的发展更重其主体意识及其创造性的状况,就当以人的自组织感悟的心理进化运动为基本参照,而非仍以他组织的物理机械运动为据。

(二)滋育道德提升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构想

   1、教育的发生与道德发展引领

  十几年前,我们曾偶然听到南街村的神话,近年有机会走访了南街村并看到中央党校出版的《南街之路》与名家出版社出版的《解读南街村》。由此,我们惊奇地发现,同样是在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同样是在面对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侵袭的严重历史关头,南街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创建了自己的文化,从而引发了经济与文明的同步高速发展,成了举世瞩目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在从1984年到1996年的短短13年中,当举国上下为GDP年递增百分之十几而欢呼的时候,这1.7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3000多人却悄然实现村办企业产值、经济增长2100多倍,高达15.01亿;同时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十余年从无任何案件发生,真正是实现了消除贫困、共同富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致使来此的人都深为感慨:当我们的小区处处加保安、户户装护栏的时候,南街的村民却可以出入不锁门、逛街不锁车、购物不讲价、住房随绩调。于是,不由地开玩笑:连小偷都不好意思到南街作案。南街的文化使进入南街的人同南街人一样受到了心灵净化……

对此《南街之路》不无感慨地称是:“让共产主义的优越性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世人看到了共产主义的曙光……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进一步了解到他们这些年所走过的道路的思考与实践,深感他们在严重历史关头的抉择,足可称得上是系统的策划、道德的引领。

如,面对西方市场文化如潮涌入,既缺筛选更少分析,造成众多人迷茫困惑。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在接待记者采访时就讲道:“请问你一下,如果要强大一个国家,振兴一个民族,就目前中国来讲,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作为精神支柱,是用孔孟之道,是用信佛信教,还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答:这个问题我也说不清楚。)您说不清楚可以。您是专门搞研究的,可以搞许多设想,不行就推倒重来。别看我们村这一级的干部官不大,……必须向老百姓说清楚。不然,群众就不知应该怎么干,这就是我们这一级党组织的严重失职。”

事实确是这样,我国大多数人目前尚缺乏独立分析、判断、选择的意识,若无必要的引导就必然造成导向不一,观望、徘徊的滞延状态。而若想健康高效发展,就需迅速探究筛选,以形成明晰的意识思路。南街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

其一,是在东欧蜕变、苏联解体,1989年布什公开宣称“我们是共产主义试验的最后篇章的见证人”,国际共运陷入低潮,曾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动摇、彷徨……的严重历史关头,南街人坚信毛泽东的教导:“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认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在前进中的曲折……而共产主义……不是渺茫的,前途总是光明的。

王宏斌则更直白地讲:“我们南街这一百多名党员……,没有忘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共产党’这三个字,尤其是前两个字‘共产’没有变,共产党没有变成私有党,共产党就是要搞共产主义”;“个人承包……群众受了骗、个人落了钱、党组织落了赖”,是一种懒办法,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体现一级党组织无能的做法;“一个党组织成为‘生产党’、‘经济党’,不抓管理,不抓斗争,丧失革命斗志,这就是一个政党跨台的前兆”……

因而,南街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直为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在‘低潮’中坚定不移。”

其二,是当随着国门大开,形成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崇洋媚外等奴化思想,国内一度掀起非社会主义思潮,鼓吹“全盘西化”的历史关头,南街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和培养人,并分析了中西文化的优势,将市场文化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引入生产经济领域……,而将其腐朽没落的物欲享乐意识则拒于南街之外,从而普遍确立了:

我们是人不是畜牲,要活得有意义;必须有努力进取精神,仅有物质生活而没有精神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幸福生活的人生理念;以及多劳多享受、少劳少享受、不劳者不享受,不能光顾自己、不顾集体的职业情感、价值取向。实现了从索取享乐的动物性情感意识到奉献建设的人性的理智意识的跨跃;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自己的文化。这就使南街人有了正确的方向、清晰的思路,排除了思想干扰得以轻装上阵、高速发展,“在逆流中前进”。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结构性的,都可以就其组份进行筛选重新组合,完全没有必要将其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非此即彼的取舍;更没有必要在引入其先进技艺的同时连同其腐朽没落的意识也一并引入。且更不应有什么矫枉必过正的定势而任这些东西泛滥……

反倒是应象河南临颍县的南街村党委那样,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都用自己的头脑分析、探索规律、预见未来,做出自己的抉择,创建自己的文化,以使人们明确方向、思路,提升道德、能力……

学校更是这样,更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分析社会文化、教育文化,重新组整、创建出具有个性特色的优质文化,以明示人与组织的发展方向、道德准则及其教育教学思路等,引发历史性的发展变革。

如我区丰台六小近年来的德育工作思路及其实践就是这样,他们不仅有理性的思考、抉择,更有系统的实践思路策划,从而也就必然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首先,他们认真“反思以往的教育”,明确意识到“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个是过多的强调‘不能做什么’,忽视了引导学生‘该做什么’,使学生处于茫然状态;另一个是过多的在行为上‘强制执行’,缺乏对学生内心的引导,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他们真切关注“教育与人生幸福”,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个体生命质量的关注……。”而“个人的幸福多来源于与他人、社会、自然的良好互动中,因而学校和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进而,他们确立了“善良、宽容、懂礼、负责”的培养目标,并相应确立了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情感认同为重点”的“心灵的耕耘”的德育思路。从而明确了“以引导和激励为主要原则,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以“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的操作要点。

在此基础上他们更精心策划了具体的实施“做法”,并付诸了认真的实践。

(一)注重正面引导,关注价值取向

诵读经典,明确成长方向;2、善行引导,搭建成长阶梯;3、营造氛围,提供成长空间
(二)设计实践活动,关注情感体验

1、在善行实践中体验“为善之乐”; 2、在岗位负责中体验“负责之乐”

(三)强化激励评价,关注成长过程

……

接着,他们又进一步提出建设一支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队伍:言谈举止大方、着装打扮得体,待人诚恳宽容、工作善于钻研,常以微笑示人、处事心装大局。

这一切无疑就是立足本校实际、滋育师生发展的道德唤醒、引领。凡到过该校的人大都会领略其学校和谐竞发的气氛、师生友善向上的风貌。

由此可见,父母能给孩子的多是生物性生命,而其社会性生命的种子及其良好发育全在后天的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播种、滋育。其中,为人之“道”之“德”的意识、情感、行为的唤醒、培育是其核心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21: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