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0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五、重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安排,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空间与图形,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从中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因此,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改变了过去只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并进行相关的简单计算的做法,在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同时,大幅度增加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以及操作、测量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身历其境”地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数学方法,增强学生用数学思维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逐步发展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材在具体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一方面,重视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内容作为题材,以利于学生主动地运用测量、计算、猜测、实际操作、图形变换和代数化的手段进行主动探索,从事学习和交流活动,例如,让学生通过搭积木把积木块分类并观察某一类积木块的面来认识相应的图形,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过程来认识平移和旋转;另一方面,教材按认识图形、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和测量四个方面,由简单到复杂有序安排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好这部分内容,例如,一年级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年级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再认识方向和简单的线路图,这就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和表达交流等多种形式,更好地理解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发展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从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结合简单几何体的认识,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来推推滚滚、拼拼搭搭,感受、体会平面和曲面的不同特点,加深对这些简单形体特征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建立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初步认识这些形体在日常生活里的实际应用价值。又如,在认识图形时,让学生从不同的面观察一个几何体或几个几何组合,并抽象成平面图形,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十分有利的。
六、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和可能性的直接感受,加强统计思想的教学和统计能力的培养。
统计是一个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分析的过程,概率(小学数学里研究的是“可能性”)是对不确定现象的研究,它是日常生活里对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判断、决策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非常密切,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它富有重要的数学价值。传统的数学教材,习惯将统计等同于统计图表,其实,统计图表只是数据表述的一种形式。这套教材改变了传统的做法,使统计不仅是学会制表和完成统计图,而是让学生经历和感受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表述和分析、依据信息作出决策的整个过程,体验统计的意义与作用,逐步地建立统计思想,学会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在一年级上册,通过“动物到大象家作客”的学生感兴趣的场景,提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把它们理一理”的动机,主动去收集和整理数据,用象形统计图表述问题的结果,并对问题的结果进行语言的交流,使学生直接感受统计的过程,体会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从中逐步建立统计的意识;在三年级时,让学生面对“规划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是小一点好,还是大一点好”的实际问题,采用实验的方法,并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记录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问题研究的结论。这样的问题解决,学生远不只是学习了统计,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对于可能性的认识,教材同样让学生去直接感受事件,从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如让学生通过模球游戏,体会有些事件是必然发生的,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件是可能发生的。同时,重视让学生自己描述生活里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