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论教材所蕴含的教学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传递了最新的数学教育教学理念,教材作为课程理念和教学实施的中介,既要通过它的题材选择、结构编排充分体现这些理念,同时又要指示施教者在教学实施中怎样去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这些基本精神。通过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以下简称苏教版《数学》)近一年多来的实验,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实验者,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教材所蕴含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若干教学启示,剖析、理解、感悟这些教学启示,将有助于构建新的数学课堂。

一、题材源于生活,启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我们可以看到,苏教版《数学》中的很多题材都直接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例如,一年级上册中的“数一数”、“比一比”分别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儿童乐园和家里的客厅、厨房为场景,“上下、前后、左右”则选择教室的一部分,在“分一分”中让学生整理文具盒和书包,这些都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或要做的事。书中大量的例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课外活动、在图书室借书、科技制作、植树栽花、郊游乘车、在游乐场玩耍、到商店买学习用品或玩具等等。这样的题材选择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就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来自于身边的熟悉情景,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的构建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用好教材中提供的材料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身边的数学学习素材。例如,教学“数一数”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数一数”;教学“认位置”时,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操场上,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二、突出解决问题,启示: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是苏教版《数学》的又一特点。

例如,二年级上册“口诀求商”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10个小朋友去打乒乓,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过程:①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②将问题转化为10÷2=?;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建立猜想;④通过各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教材上出现四种较为典型方法:每次减去2,一共减5次正好分完,所以分成5组;借助圆片摆一摆;因为5个2人是10人,所以分成5组;直接用乘法口诀算,因为二五一十,商是5)⑤交流自己的方法;⑥讨论选择最为快捷简便的方法⑦用达成共识的方法试一试(既是尝试,也是验证)。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中,力图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为学生创造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过程。

三、给予足够空间,启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苏教版《数学》在编排时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提供活动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有许多例题就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如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一单元提供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经历统计的过程,教材要求学生分小组学习,为各组提供若干个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并把这些图形混杂在一起。让一名学生逐个报出图形名称,其他同学记录。在学生用不同方法分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哪一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从而找出比较简便的记录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工合作,有自主探索(如何较好地纪录),有动手实践,有讨论交流,学生不断亲历感受着这些对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的各种学习方式。相对于获得知识性的结论来说,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来得更为重要。从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来审视新教材,内容的增减或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让我们通过每一课的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四、精心设计问题,启示: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苏教版《数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经编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如:“校园里,你还能数出哪些物体的个数?”“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谁记得既清楚又方便?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记?”“你还有哪些想法?”“看到了上面的统计结果,你想到了什么?” “还可以怎样摆?先摆一摆,再把下表填完整。”“你能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吗?”这些问题的设置,无形之中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的习惯。事实上,新的课程理念下,习惯已不仅仅是认真听讲、工整作业,而应该是儿童对合理的数学思考方式、优秀的数学学习方法的一种内化。教材中这些精心设置的问题,不仅启示我们在平时的不断积累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且还应该关注习惯的内涵、习惯的品质。

五、 渗透行为规范,启示: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关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历来是数学课程的使命之一,同时也是数学教学实施的难点之一,苏教版《数学》在这一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如在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一课中,教材设计了小朋友帮残疾人推车的场景、小朋友在厨房里帮妈妈干活的场景。在“分一分”一课中,教材设计了小朋友帮阿姨整理物品的情节。“认位置”中,出现上下楼梯靠右走的场景。在教材中还多次出现了小朋友们一起浇花、一起植树的情景。这些内容都体现一定的行为规范和人文情怀。这里没有空洞的说教,却是润物无声。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只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材的这些案例也启示我们,离开了说教,生活中仍旧可以有很多的素材可以挖掘,在看似抽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经过巧妙的设计,仍旧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教材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学启示,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理念,也有助于更好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0: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