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儿园外出学习观摩活动后的随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14:1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绘本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正慢慢的进入我们的视野。什么是绘本?怎样有效力地来利用绘本?绘本教学的形式又有哪些?带着种种疑问我去南京开始了为期2天的外出培训。
这次学习我们受益匪浅。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南京南航附中参加观摩交流会。参加活动的老师有上千人,这两天分别安排了11节课、一个讲座,分别有:中班阅读活动《谁藏起来了》、小班综合活动《熊叔叔的生日派对》、大班综合活动《粽子里的故事》、大班语言活动《小猪的婚礼》、中班综合活动《南瓜爷爷找邻居》……我深深感觉到上海老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睿智,轻松而精彩,使人深受启迪。不仅仅是孩子连在座的老师也被她吸引,听应彩云老师和吴佳瑛老师的课更让我觉得是在享受、欣赏。
特别是那节大班的综合活动《粽子里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应彩云老师在语言活动中的令人惊讶的环节设计、提问策略、师幼互动、意外处理、面向全体照顾个体……就教学过程而言,这堂课从头到尾老师都重复着:“吃吧!吃吧!吃完粽子讲故事。”而幼儿也自然而然的记住了这句经典的台词。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应老师用卡纸做了三个系有红黄蓝漂亮的粽子,每个粽子里都藏了一个语言游戏,应老师在幼儿的惊奇中打开了第一个粽子:“听话”。游戏规则就是教师提问刚刚故事里的内容请幼儿回答或者教师说刚刚故事中长长的一句话,请幼儿重复。说对的幼儿教师就请他吃粽子,这大大激发了幼儿想说的欲望。在幼儿兴致最高的时候老师又打开了第二个粽子:“词语接龙”。一开始孩子们都不会玩这个游戏,可是在应老师简单、明了的话语引导下,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小熊——熊猫——猫头鹰等等,孩子们兴奋地停不下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应老师就打开了第三个粽子:“说悄悄话”。在趣味性的游戏中培养了幼儿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应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幼儿从不会说、不愿意说到想说、愿意说的过程。
感受一:亲和力的体现。
“不仅是幼儿当了你的学生很幸福,如果我是你的学生,我同样觉得很幸福!”这是我观摩了几个活动后最深刻的感受。在活动中她们对待幼儿亲切、友好,她们的身份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孩子们最亲切的朋友、最可爱的伙伴。吴佳瑛老师用亲切的笑容,柔柔的声音深深吸引了中班的孩子们;何洁老师用理解、信任的态度,得到孩子们积极的配合;祝晓隽老师用搞笑、幽默的话语,好看的动作,引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特级教师应彩云老师更是用她机智的双眼,睿智的语言,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她们让幼儿园教师的亲和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也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爱的体现。
感受二:语言美的魅力。
在《熊叔叔的生日派对》、《粽子里的故事》两个活动中,不仅仅是孩子们,我们也感受到了应老师语言美的魅力。应彩云老师轻轻柔柔的话语,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和朋友聊天。对于每个幼儿的回答,应老师都会给予不同的答复,或是引导孩子深一层次的思考,或是小结孩子的话语,或是提升孩子的经验……孩子们从应老师的语言中不仅得到了爱的体验还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被关注后的幸福感、被同伴认同的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表现的情趣,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不正是《纲要》中所倡导的吗?
感受三:玩中学的乐趣。
“做中玩,玩中学”是活动最真实的描述。幼儿园教育就是要促进幼儿的发展,而活动就是给孩子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孩子们在活动中玩得开心,观摩者也看得开心。是哪种方式能让孩子们学得这样开心,这样容易呢?是游戏。每个人都爱做游戏,而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让孩子们乐于参与,乐于在玩耍中学习。还是应彩云老师设计的“粽子里的故事”利用绘本故事为线索,穿插了语言游戏“听话、接龙、悄悄话”,这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孩子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这几个小游戏中,教师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是应老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所在。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了发展,而孩子们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童真,也惹来了观摩者们一阵阵的笑声,让大家感受到了玩中学的乐趣。
在这两天的学习中,让我们深深的记住了许多,了解绘本的意义,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上学以致用。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观摩活动虽然是短暂的,但这些教育界的精英留给我们的影响却是永恒的,我们将终身受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0 05: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