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摘要:陶艺创造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展的、想象的、自由的和多向的模式, 它的造形有平面的,立体的,有具象化的、意象化的、抽象化的, 也有综合的, 多元材质合成的等等, 它为儿童展开了一个个相对自由的全新的创造空间。本文从开展儿童陶艺教育的现状开始,阐述了教育内容及其课程设计的模式,对于儿童陶艺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要尊重儿童的新创意和新思维,并同时帮助儿童完善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自身的成就感和新鲜感。对于当今幼儿教育中的陶艺教学提供一定的可借鉴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陶艺教育;教学现状;教学内容;模式设计
一 陶艺教育现状
受近代唯理主义、逻辑科学的影响,二十世纪的教育系统实行科学管理、时间量化、用装配线方式使孩子和老师按课程表机械运转。艺术课程亦受其影响,过分强调传授的方式,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孩子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在知识论方面过分强调了理性思考的方法,表现在教育上又过分地强调传授的方式,强调学科中心,“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教育工作者感觉推行素质教育步履艰难,教育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孩子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依然没有彻底改观。通过教学挖掘孩子的潜能、完善孩子的个性这一教育理念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艺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艺术教育的特殊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创造和以艺术创造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知系统、体验系统和行为系统。
对于普通艺术教育来说,如果只是照搬专业艺术教育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就只能培养出少数懂得技法的“匠人”而不是具有创造能力和独特审美能力的素质人才。作为幼儿美术教材中技艺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陶艺教学,一直以来也是于某种“操作”方式的传承,在教学中的直接表现就是技术主义至上,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所以,我们的美术教育往往难以落实其具有审美文化教育特征的效能,而更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
幼儿陶艺课是以陶土为制作材料,引导孩子进行个性塑造的工艺课,是一种体现美术教学新理念,以艺术性、科学性、文化性、休闲性等融为一体并赋予其独特的思想内涵的艺术教学活动。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我国的台湾,陶艺早就进入了大、中、小学课堂,并开展得有声有色。国内中小学陶艺教学在前几年还是比较冷门的处女地,经过近几年素质教育的改革,陶艺教学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推广。但是陶艺教学在有些学校的实施过程中很不如意,甚至是失败的,令人感到遗憾和担忧。不成功的原因大约有三种:
其一,陶艺教学没有专门的陶艺室和师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二,陶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组织不严谨,呈现出一种放任自流状态。其三,陶艺教学的深度一直停留在单纯手工制作的基础上,没有得到一定的拓展和升华。面对这些问题的暴露,我们要善于总结和反思,陶艺教学才能得到更好的开展。
陶艺的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本学科的学习上,其实它和很多学科都是有关联的,甚至是密切联系的。可以结合文艺、自然学科和民间工艺等内容进行陶艺创作,共同设计布置孩子陶艺作品展览或美化教室、办公室、校园、家庭环境。让孩子对陶艺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上,而是可以更加直观、客观、全方位地去感受我们的陶文化。陶艺活动具自主性,在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孩子的思维,不用自己狭隘的个人喜好影响、约束孩子。也就是“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和人的自由联系起来,和人的尊严联系起来,和人的终生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使教育不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途径,而且还能成为提升人的需求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