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4-16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师:剩下的梨的质量不好求(加重语气) ,但是——(拖长语气。如学生仍无反应,则再启发)能反过来想想吗?
生:剩下的梨的质量不好求,但是(拿走的梨 的质量比较好求,共拿的走梨重30×5=150(千元)。
生:剩下的梨正好是原来2筐梨的质量。反过来想,就是拿走的梨的质量正好是原来(5-2)筐梨的质量。因此,每筐梨重30×5+(5-2)=50(千元)。
师:有些问题,顺着想不能解决。我们反过来想想,常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逆向思维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后,可将其具体化为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由终点回到起点的还原;二是由某一知识向与之相反的别的知识的逆联想;三是从某一结果出发,对导致此结果的诸多原因及其关系的逆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
一、由顺而倒,培养还原意识一般说来,可逆的数学知识总是处于顺逆双向的整体结构之中,学生不仅要理解和把握从原始起点到 终点的次序和结构(此为顺向,亦即原发过程),而且要理解和把握从终点回到原始起点的次序和结构(此为倒向,亦即还原过程)。可逆的数学知识的原发过程和还原过程的中间环节完全一样,思维方向却完全相反,而且后一层次的还原,总是在原发过程之后,循着相同的申间环节回溯进行。这样,还原就一定是处于由顺而倒、先顺后倒的结构之中,并一定是在相应的思维过程中展开。教师应细心挖掘教材中的可倒资源,不失时机地在由顺而倒、先顺后倒的学习过程中,渗透还原意识和策略。如:当学生熟练掌握了从1逐一 数到1(或10)的次序和结构后,可适时引导学生倒过来从1(或10)逐一倒数到1;当学生学会了用循环节简写循环小数后,可及时让他们将简写的循环小数还原成没有简写的形;当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后,可要求学生思考哪些数经四舍五入后可得到某个近似值……很明显,这些逆向的心理过程的顺利完成,有赖于对顺向的原发过程的鲜明感知和深刻理解,在这些由顺而倒的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仅从顺逆回环中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身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还原的意识和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