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何建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纲要》要求改变学习方式就是传统的过于接受学习转向现代学习,从整体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传统的过于接受学习,学习内容大多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主要是讲,学生最主要的活动是听;现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内容大多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教”最主要的不是系统的讲授而是提问和启发,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传统的过于接受学习在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下形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作业)五个阶段。而学习方式一旦形成,其学习策略、学习倾向很少因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且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主动性欠缺,因此只有教师先改变教学方法,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以及各种外在环境影响,使学生由偏爱“听”向喜欢“发现”转变。
欲改变学生过于接受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授、作业巩固”新教学模式这种启发教法。
首先,“教材”变“学材”利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授、作业巩固”课堂教模运用。
“教材”变“学材”利于学生先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进行;为后教(新授)指明方向;利于学生发现学习,为学生偏爱“听”转为喜欢“发现”奠定基础。
如每课结构中主辅栏,主栏目是呈现学习内容。必读课文(宋体)《课标》规定学习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而阅读课文(仿宋体),是对《课标》“内容标准”的拓展,对必读课文的过渡、补充和说明作用。辅栏目的读读、看看等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教材中“学习与探究”便于合作、探究学习;“心得与疑问”,学生质疑、自悟,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可以是教材辅栏目中读读、看看等外,可定目标、找整课知识结构,也可自行设问。“目标、问题、结构”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且指导和调节学生注意过程,让学生发现、探究和研究,教师适时提问和启发,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符合前述《纲要》要求。
其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授、作业巩固”课堂教模利于突出和夯实学生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问题、目标、结构等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给“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授、作业巩固”各环节、各教学活动来对各环节中问题进行学习、解答、小结。自主探究解决个体现在发展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小组现在发展区问题;新授解决各组最近发展区问题,通过这样教学实现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建构。
教学模式只是教学的基础程序,可增减可调序,是教学的“招”。如果只有“招”而没有各环节实实在在达标的教学活动,没有突出和夯实学生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要不可能实现认知“不平衡—平衡”和知识建构由简单到复杂。
教师首先要分析每一内容标准下教学目标结构并预设相应的教学活动结构。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有一个泛化的价值取向作指导,逐步走同具体化、操作化的系列过程。课堂预设以每一内容标准为一板块,将每一内容标准具体化为教学三维目标并分析其结构,预设相应的教学活动结构。
在预设教学活动结构中须将教学内容按知识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大小顺序以及学生的学习可能性,设计成若干活动层次,层次间跨度大小适于学生接受能力。
板块间需根据其内在联系进行纵向和横向衔接。
其次让学生在该模式四个环节教学的“交往”“对话”中去“发现”。
该模式四个环节中都有问题循环,是问题循环的顺序都是问题—学习—解答—小结,这说明四个环节都有自学、问题、讲授、评价等要素。四个环节对问题解决着重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发现答案和发现新问题,从而改善思维、知识结构,使之朝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生顺应和同化。此后教师也凭借环境提供的条件和资源,以教材为文化媒介,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让学生在教学的“交往”“对话”中去“发现”,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所教内容接受度。为让学生获得更多发现学习时空,在新授环节的“交往”“对话”时如教学活动结构中学生已达标学生活动在教师活动引导不可省去,可简要进行;未达标的重点进行。做到“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点;“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也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