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抓住语言注意联系读中悟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建议

菏泽市牡丹区第八小学 聂世忠



  《将相和》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一篇课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弄清课文的来龙去脉和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课教学要实现的重要目标;通过感悟文中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品质直至对人物正确评价,充分理解“和为贵”的思想基础是本课教学要实现的又一重要目标。因此,本课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设计: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学本课时,教师可从课题质疑入手,因为课题中的“和”就是课文的核心之所在。“将”“相”为什么“和”呢?有“和”就必然有“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到后来为什么又“和”呢?让学生带此问题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找出文中写两人“不和”的原因。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有选择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谈体会,谈认识。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相机进行点拨、引导,使之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为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内容,给三个小故事分别加上小标题。再根据三个小标题,用不同方式概括全文的内容,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作为一个完整的事件来对待,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可避免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分裂开来,搞得支离破碎。



  二、以读促悟,明理悟情



  《将相和》一课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因此,引导学生在对话文本、自主探究时,要明确提出训练的重点和要求,抓住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品质,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格,渗透人文性。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指导学生分别用“──”“﹋﹋”标画出人物言行的句子,进而通过深入读书理解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为更好地理解文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故事的矛盾点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采用逆推思维,直奔文本的中心,即抓住“将相为什么不和”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本,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入对第一个故事的学习,通过读议把蔺相如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形象树立起来。这样就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将相和好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使人物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三、抓住联系,扶放结合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对于三个小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教学时可以以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教授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通过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学习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教,有侧重,有实践,利于形成学习能力。



  1.扶读。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标出有关的语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一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理直气壮地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描写,体会他的性格特征;也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上体会蔺相如当时的心理,从而深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与强大的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认识他的大智大勇。这样,抓住语言理解内容、感受形象,并渗透学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自学。“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小故事,教师可直接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通过自学,学生弄明白了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抓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个故事的起因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讲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第一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完璧归赵建奇功,地位升高造成廉颇与之不和。



  《将相和》一文,作者构思巧妙,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却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可设问: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探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探究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与勇,从中品析出作者布局谋篇之巧妙。



  四、强化积累,阅读名著



  为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习完这一课,可引导学生阅读《史记》及其他文学名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可组织“读书会”“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以活动促阅读,丰富积淀,培养语感,为今后的阅读、表达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9: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