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五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写作过程
张继楼
作者简介:
张继楼,1926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从1956年出版第一本童话诗集《母鸡和耗子》至今,先后出版了《唱个歌儿给外婆听》(1960年)、《夏天到来虫虫飞》(1963年)、《在农村的田野上》(1964年)、《写给孩子们的诗》(1979年)、《种子坐飞机》(1983年)、《东家西家蒸馍馍》(1986年)《小蚱蜢》(1989年)、《新编晚安故事365》(1993年),并主编了《中国当代儿童诗选》《中国儿歌金库》等33种儿童文学读物。作品曾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三等奖、四川省第二次少年儿童读物评奖优秀儿童文艺作品奖、建国40年重庆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我生在农村,婴儿期就受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的熏陶,熟记江南传统童谣。因此,我学习儿童文学,是从写儿歌开始的。如被选入幼儿语言教材的《小蚱蜢》,和被收入多种儿童文学作品选的《夏天到了虫虫飞》,都是儿歌。
这几首儿歌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我参加四川省少工委举办的少先队夏令营活动,住在都江堰小学宿舍,晚上,各种昆虫扑灯亮翅,有所触发而写成的。这组儿歌,在《四川文艺》发表后,《诗刊》《羊城晚报》都有评价。那时还未见有作家创作过这一风格的儿歌。当然成功的原因,还是来自生活。
创作《童年的水墨画》这组儿童短诗,也有类似的感觉。
记得第一首写的是《街头》,那时重庆市文联(我工作的单位)坐落在一背街处,巷口有好几个小书摊。一架小人书,几张小板凳,自成一个小天地。常见三三两两的小孩埋头、弓腰在看连环画,一看就是半天。这给我的印象很深,也给了我写作的冲动。本想用儿歌的形式来表现,但用三、五、七的句式,很难生动刻画出所见场景。于是,我便试着用字数可多可少、较自由的句式描写,一下写了6行,还比较顺手,决定继续尝试。
《花前》这首诗是我陪小孙女去公园练习写生时留下的印象。正是春天,百花齐放,蜂飞蝶舞,常有小蜜蜂在身旁飞过,才有“一只蜜蜂绕着画低飞了一圈,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的想象。
《江上》一首,是我童年生活的回忆。小时候有年夏天,在家乡的小河里游泳,和一位表哥在水中争夺一根撑船的篆竿。两人面对面站在齐胸深的水里,各自抓紧篆竿,一拉一推。篆竿在胸前晃动,忽听“啪”的一声,篆竿一下重重地碰在嘴上,把一颗门牙打断,终身成为“缺牙巴”的诨名,对“一阵浪花,两对虎牙”,印象终身难忘。
接着写了《溪边》《树下》《林中》三首,分别刻画了钓鱼、做游戏、拾蘑菇的情景,都是我童年生活的写照,用的都是白描写法,没作过多的心理描写,像录像一样,摄下一个个场景。虽叫《童年的水墨画》,但画面应该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这就是诗和画的区别。
主持人语
张继楼先生是著名的儿童诗人、儿歌作者,本文是他以80高龄写成的创作回忆。
诗人曾言,自己的创作理念是“从生活出发用童心感受”,在课文《童年的水墨画》中,作家截取了童年生活的三个剪影,分别是街头看书、溪边钓鱼、水中嬉戏。这三个剪影可以说是对诗人创作理念的生动诠释。“从生活出发”,诗人选取了孩子的生活,这些生活场景发生在近20年前,可能城市里的孩子现在很难享受了。“用童心感受”,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到孩子们忘我的快乐,这些“快乐”如果不是对童年生活有深切体会,不是用孩子的心灵去感悟,是很难展示出来的。
儿童诗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在人教版教材中就一直有安排。但这首诗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如何教出高年级的特点来,教师应该思索。我以为,高年级除了保留朗读外,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诗歌的技巧,抓住一些有特点的诗句让学生体会。例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诗歌的句子本来就是日常语言的“陌生化”,诗意其实也蕴涵其中,这些诗歌创作手法并不是一个“拟人”之类的修辞就可以概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