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9-4-14 07:42:00
|
只看该作者
和第一片段相比,教师在各个环节都运用了资料。让学生先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再结合作者的经历,站在作者的角度,品味语言文字,进入对生命的深层次的感悟。然而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学生在谈飞蛾带来的感受,谈墙角砖缝中生长的香瓜子带来的感受时都站在杏林子的角度,谈得非常空洞,而且套话连篇。经过研究发现,这是资源运用的时机没把握好,造成了人为的拔高要求,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对于飞蛾的挣扎,学生本来是易于理解的,但是让学生站在杏林子这样一个有着特殊人生经历的角度来看挣扎的飞蛾,显然和学生的经验世界相差甚远,他们只能用套话来应对,谈得空洞是难免的了。
运用三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小飞蛾求生、墙角香瓜子生长后)
师:孩子们,通过前两个事例的学习,我们对“生命”有了一定的感悟,那本课的作者杏林子在静听自己的心跳之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自读课文)
师:读了第七、八自然段,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什么叫做“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呢?
生:怎样做才能像作者说的那样
“对生命负责”?
……
师:孩子们,杏林子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要读懂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就要走进杏林子的生活,了解她的经历。
(教师、学生一起根据资料介绍杏林子的事迹)
师:相信了解了杏林子之后,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会有新的感受。
(学生结合杏林子的经历来说对“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对生命负责”等的理解)
和第二个教学片段相比,这次资源运用对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学生出现阅读理解的障碍时,杏林子事迹的介绍对他们的情感形成一种冲击波,让他们从杏林子的身上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看到了杏林子是怎样在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课文中深奥的句子因为有了杏林子这样一个鲜活的事例而变得易于理解,而借助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也被学生逐步掌握。
杨 蔚:我觉得在古诗教学上,利用教学资源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古诗《池上》一课时,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在三处运用了教学资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课前谈话
孩子们真可爱,周老师带你们去荷花池游玩,想去吗?那咱们就出发吧!小朋友看到什么就可以大声说出来。(课件:荷塘风景幻灯片)
2)课中识字
小朋友知道“小艇”吗?赶紧看看书上的图,把书上画的小艇指给周老师看看。(生指书上的小船)
(出示课件“艇”字)小朋友注意看看“艇”字的结构──左边是“舟”字旁,右边读“廷”。小朋友知道吗?“舟”字的来历可有意思啦,看──(放课件:“舟”字的演变过程图)
教师边指图边说:小船→古代的字→现在的字,所以“舟”字旁与什么有关?(船)
3)课后拓展
其实,描写荷花池的古诗还有很多(课件展示诗歌:《江南》《采莲曲》),同学们也可以找其他诗歌来读读。从这几处可以看出,这位老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学生带入荷塘美景,为学生营造了学习古诗的氛围;识字时,教师运用课件让学生把学习汉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渗透了汉字的演变;课后运用媒体适度拓展,省时、直观。这堂课由于教学资源的恰当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全国经典诗文诵读课上获得了特等奖。
董晓宇:你谈的案例很有意思。看来正确使用教学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字词学习的基础,让语文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周光旋:以上的课例告诉我们,对精选资源的出示时机、运用环节以及资源的长度都要进行认真的考虑。教学资源运用得恰当与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实际的意义。如果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拿前面王华老师引入“丹顶鹤”来说吧,王老师通过“丹顶鹤”,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丹”,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不会把“担心”与“丹心”混用。王老师出示“丹顶鹤”的时机把握得好,而且还注意了资源运用的“度”。你看,当学生了解了“丹”,知道了“担心”与“丹心”的不同时,王老师就此打住,而没有生发开去大讲特讲“丹顶鹤”。
除了对教学资源的精选和恰当运用,还应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把有益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出来,这对于创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尹祖琴:的确是这样。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语文教师刚从绍兴出差归来,学生们见了她十分高兴,有的大叫“老师回来了!我们可以上语文课啦……”有的细细观察着老师的变化,有的想知道老师带回了什么……学生溢于言表的那份欣喜和欢迎劲儿,让老师心里暖洋洋的。于是,她“激”中生智抓住这课堂生成的资源,创设了一个“访谈会”。在会上,老师告诉大家这次去了鲁迅的故乡,参观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讲述了“早”字的来历和孔乙己的故事。让学生品尝了她带回的茴香豆,并让他们观察和感受茴香豆在形状、颜色、味道上的特点,回答了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习作,题目可以是“老师回来了”,可以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可以是“茴香豆”……后来,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从没上过这样的语文课,今天真高兴啊!”“今天,出差的王老师终于回来了,她来到教室,我有一种新的感觉。”“这节语文课真令人难忘!”“对于孔乙己,我不太喜欢。但是‘茴香豆’我吃了还想吃。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绍兴玩玩,去鲁迅的故居看看。”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即兴生成的教学资源,极富趣味性与创造性。“听”“尝”“说”“问”“写”,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一活动不仅自然、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对祖国文化名人、名作、乡土风情有了初步的了解。整个活动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具体而又巧妙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历练。
王华: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网络资源异常丰富,这的确给我们获取资源带来了方便。但资源的运用一定要服从于教学的需要,而不是多多益善。面对各种各样的资源,我的做法是广泛浏览,精心选择。
周光旋:的确,网络资源给我们
带来了方便,但确实需要精选。在语文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开发中,我们应该追求“实效而有价值”,在语文教学资源的运用中,我们应该追求“恰当而有效率”,如果没有价值和效率,这样的资源开发和运用是没有意义的。弄不好,有的甚至会带来“信息干扰”和“信息污染”,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还有碍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事与愿违的状况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肖羽记录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