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ao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21_文学作品阅读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四)拆字趣谈
  陈章
  中国的方块字,或象形,或象声,蕴涵玄机哲理,妙不可言。你看:天为一大,地乃土也;白水为泉,止戈为武;不正就歪,人为即伪;有水可为河,无木不成林;官字两个口,兵字两条腿;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江洋湖海三点水,忍字心头一把刀……
  有些字的组成很有寓意。譬如“富”字,一半是福,一半是灾;贪贫相近,祸福同旁。一个“人”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必须互相倚仗,相互支撑。飘飘乎而遗世独立,那就只能“羽化而登仙”(见苏东坡《前赤壁赋》)。所谓“仙”者,自然不食人间烟火,“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而人一旦做了官,即便只是个小吏,也可以“使”唤人,“使”字很形象地表明了这一点。近来又有人考证:“走”“关”系就是送,咬耳根授机宜即为邪,某些看上去很有“威”望的男人,暗地里藏有一个女人……
  正因为汉字如此奇妙,故历来拆字的故事不少。《岳传》说,宋高宗赵构因岳飞主战、秦桧主和而被搅得六神无主,于是微服出街解闷;遇一拆字先生,赵构便据当时的季节随手写了一个“春”字。拆字先生看罢纳头便拜。赵构大惊。问其究竟,先生说,客官你看:一夫旁边一轮红日,岂是等闲之辈。赵构听了,觉得在理,便继续追问此字玄机。拆字者一边收摊,一边向赵构耳语一句:春字“秦”头太重,压“日”无光,说完便赶紧开溜了。很明显,这个故事的导向是讽刺秦桧的。明末崇祯也有个拆字故事。说他向拆字先生说了个“友”字,先生听了说,不好,“反”王出头了。崇祯改口说,不是朋友的友,是有无的有。先生说,也不妙,“大明”江山去了一半。崇祯改口又说:是辛酉戊亥的酉字。先生说,完了,至“尊”被砍头去足了。
  上面两则故事,显然都是后人杜撰的。而下面这个故事却是真实的。
  “四人帮”时期,我下乡到农村。有一回,一位农民缴完公粮以后缴余粮时发牢骚说:“饭都吃不饱,还要交余粮。”知青中有人告诉他:“繁体字的余字有个食字旁,如今简化汉字,缺食也得有余了。”
  最令我叹服的是:民主这个词儿,是近代才出现的。而几千年前仓颉老先生造字时早就察觉、预感到了:民主这东西,既然要实行,就一点都不能少,少一点就成“民王”了。
  (选自《羊城晚报》2006年6月21日,有删改)
  1.阅读全文后,说说你对“拆字”一词的理解。
  2.我国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分析汉字的构造,有“六书”之说,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根据我们的汉字知识,看看下面在文中列举的两个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
  (1)歪( ) (2)忍( )
  3.阅读末段加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对“民王”一词的理解,并认真揣摩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4.我国古代著名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也记载了一个运用拆字编制的隐语,暗示当时人们不敢说出的愿望。请看下面的拆字歌,你能猜出它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哪一个人吗?(提示:此人是一个大军阀,干了不少坏事,姓名为两个字,后来为吕布所杀。)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五)冬日香山
  梁衡
  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开会三天,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嫩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的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枝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呈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枝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袖手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他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我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华,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来年她会争得更好的花,更好的叶,更浓的芳香。
  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选自东方出版社《把栏杆拍遍》)
  1.文章着力在描写冬日的香山,为什么反复写到春日、夏日和秋日的香山景象?其用意是什么?
  2.作者对香山景物的称呼不同,称“灌木”为“它”,称松树为“他”,观察冬景有了感悟以后又称香山为“她”。结合文章内容,想一想作者如此表达的用意。
  3.由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你会想到苏轼的哪一篇文章?你能默写出苏轼在文中描写“寺的明净”的句子吗?
  篇名:《        》
  写“寺的明净”的句子:
  4.作家写景绘形往往不在于物,而在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情。读后想一想,文章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5.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很有特点,请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二、小说阅读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火车六年不到站
  魏岚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你弟弟住院多久了?”“六年。”“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知道了。”
  这样的对话,一晚上至少有五次。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的商店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我游过去。”“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六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1.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六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惊呼—→       —→脱衣服—→      —→向对岸游去—→     
  3.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4.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2008年湖南长沙市中考试题)
  (二)年轻的国旗
  ①这是由陈九[注]先生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小镇只有一所大学,不大,但哪个国家的学生都有。中国来的一共五名,巧了,全是女生,名付其实五朵金花。珍妮是她们的头儿。五朵金花同吃住同进出,像一家子出来的。其实本来就是一家子。
  ③学校每年春天搞一次隆重的国际街坊节。在小镇主要街道、广场上,让各国来的师生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当街展示自己国家的食品和工艺品。到那天,各界名流与方圆多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来凑热闹,在此欢歌笑语,尽情玩乐。
  ④五朵金花耐不住好奇,头天就跑上街看街坊节的准备情况。她们要挑选有利地形,来个穿旗袍炸春卷,外加毛笔字,够中国的吧?几个姑娘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嘻嘻哈哈,踌躇满志。突然,一个姑娘说,好像,我好像没看到中国国旗。广场上空飘满各色国旗,赤橙黄绿青蓝紫,她们一面面数过,就没中国的,咋回事?
  ⑤姑娘们一下懵了,她们此刻感到国旗对自己竟如此重要。珍妮的脸涨得通红,跟国旗那么红。现在只有一个办法,找校长当面问清楚。找校长?对。珍妮拔腿要走,等等,咱们一块儿去。姑娘们捆成一捆儿,碧草蓝天,斜阳映着她们匆匆的背影。
  ⑥白发苍苍的校长先生面对为何别国的国旗都有,却偏没中国国旗的提问,很显窘迫。是吗?让我了解一下,保证尽快答复你们。好,珍妮说,明天是街坊节,我们就在这儿等。五朵金花走出办公室,在门前的草坪上坐下来。天角渐渐泛红。
  ⑦春日黄昏那么短暂,像脸盆里的水,洒洒就没了。当校长走出办公室,夕阳已在天边闪烁。校长对姑娘们说,校董们大都同意悬挂中国国旗,并为这个疏忽向中国同学道歉。明天一早,你们会在广场上看到中国国旗的。真的吗?真的。
  ⑧那本该是个安详的夜晚,人在心愿满足后睡得最甜。万万没想到,珍妮她们突然接到校长秘书的电话。秘书说,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一面中国国旗——我只是说,我找不到中国国旗。如果我借你一面你会挂吗?珍妮问。你有?对,我有。当然,当然挂。好,一言为定,明天一早广场上等我。
  ⑨你有国旗?姑娘们把珍妮围起来。咋不早说?害我们紧张半天,死多少细胞!珍妮红着脸低下头,憋了好一会儿才说,对不起,我没有。可我不信就找不到一面国旗!姑娘们立刻打电话到北京,到纽约,到所有可能有国旗的地方,最后终于联系上位于波士顿郊外的哈佛大学中国同学会。怎么给你们?电话里的人问珍妮。麻烦你把国旗放在你家门前的信箱里,我这就去取。珍妮,你疯了?珍妮笑笑,开车单程五小时,争取九小时赶回来。你们明儿一早直接在广场上等我,别忘帮我带好旗袍和化妆盒儿,咱广场见。
  ⑩不知那一夜姑娘们是如何度过的。特别是珍妮,迷过路吗,吃没吃罚单,饿不饿,打盹儿了没有?可以确定的是,太阳升起时,广场上的中国姑娘是五名,一个也不少。珍妮把鲜红的中国国旗交到校长手里。就在校长秘书升旗的瞬间,姑娘们一字排开,请校长为她们在国旗下合影。一,二,校长喊着。等等!珍妮挽起身旁两位姑娘的手臂,接着,她们每个人都相互挽起手臂。现在可以了,校长先生。
  1〇清晨很美,像一支奏鸣曲,随风飘荡。
  【注】陈九:华裔作家,现为纽约市政府资深雇员。
  1.第②段加点词“名付其实”中的错别字是   ,正确的写法是   。
  2.请具体说明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1)(2)
  3.第⑦段的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
  4.珍妮两次“脸红”的原因各不相同:第⑤段中“珍妮的脸涨得通红”,原因是       ;第⑨段中“珍妮红着脸低下头”,原因是       。
  5.从全文看,对标题“年轻的国旗”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
  A.年轻的姑娘们让国旗在异国的小镇上第一次升起
  B.年轻姑娘们的行动表明她们就像那面飘扬的国旗
  C.国旗在小镇的清晨升起,为小镇增添了勃勃生机
  D.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寓示着伟大祖国的勃勃生机
  6.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哪一点最令你感动?说说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80字左右)
  (2008年上海市中考试题)  
  (三)一只土碗
  游睿
  这是在先生家的客厅,青年和先生相对而坐。
  青年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从头到脚都是用钞票包装起来的名牌。他的面前摆着一只土碗。碗毫无特色,是在乡下随处可见的那种,做工粗劣,而且还有几个缺口。先生微眯着眼睛,从规则的圆形眼镜片里透出一道专注的目光。先生端着碗,反复端详着,片刻之后,才小心地将碗放下。
  没错,这就是我当初准备花20万元买下的那只碗。先生说。
  青年呵呵地笑了笑,然后又搓了搓手说,现在……现在5万元我就卖给你。如果你真想要的话,价格还可以商量。
  哦?先生偏了偏头,有些吃惊地看了看青年。你想通了?
  先生是这一带的名人。先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其为人为文在这一带几乎家喻户晓。三年前,先生被一所大学邀去作讲座。先生历来为人低调,讲座开始前先生谢绝了校方前来迎接的专车,一个人徒步来到学校。先生喜欢这种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思考问题的生活方式。路过食堂的时候,一个学生和先生撞了个满怀。端在学生手里的碗顿时落到地上,碗里的饭也撒了一地。
  先生连连说对不起,并蹲下身来捡那只碗。但这时,先生愣住了。先生看见,落在地上的竟然是一只土碗,庆幸的是,碗并没有破,但碗的边缘却摔了好几个缺口。先生早年当过知青下过乡,他知道除了偏远的乡下外,城里是没有人用这种土碗的,更何况是在这充满前卫和时尚的大学校园。
  先生抬起头,发现这个端土碗的学生格外清瘦,高高的个子却穿着极不合身而且破旧的衣服。看见先生,他连忙退了一步,拿起那只碗怜爱地抚摩着碗上的缺口。先生发现,这个学生的眼睛顿时有些红了。
  先生站起身,想对这个学生说点什么,但学生转眼就跑开了。先生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
  先生的讲座很成功。讲座结束之后先生没有离开。他想起了那只土碗和土碗                                        的主人。经过努力,先生好不容易打听到了那个学生的一些情况。这个学生和先生想的一样,来自乡下,家里的经济条件十分不好,一直是学校里帮扶的对象。而他手中的那只土碗,从进校时就在使用。他是学校里唯一一个使用土碗的人,这几乎成了学校里的一道风景。
  最后,先生找到了那个学生。先生说,对不起,是我摔坏了你的碗,我想看看你的碗摔成什么样子了。
  学生就把碗递给了先生。
  先生拿起碗仔细看了看说,这碗,已经破了几道口子,我看我干脆赔你一只碗好吗?
  学生摇了摇头说,你以为你赔得起吗?
  哦?先生吃惊地看了看学生,看来你已经知道了,那我就实不相瞒了,你这只碗的确是只价值不菲的古董,说吧,你准备多少钱卖给我?
  你看走眼了,这只是我们家吃饭的碗。学生说。但你出多少钱我都不卖,这是我上学时我爹亲手交给我的,爹说,看到这只碗你就知道自己是山里的孩子,就应该努力学习。为了给我找学费,爹的腿……
  先生的眼睛一亮。先生说,这明明是个古董嘛,反正你也需要钱,我出20万卖给我。
  我说了,你出多少我都不卖。最后学生转身走开,只留下先生一个人在风中沉思。
  一晃三年过去了。这三年里,先生一直惦记着这个学生。先生每学期都会匿名给这名学生捐助全部学费。但先生没想到,三年后的今天,当年的那个学生,也就是现在坐在先生面前的这个青年,竟然会主动找到他,要把那只土碗卖给他。
  先生问,你真想通了?
  青年笑了笑说,我早就想通了,现在钱才是最重要的,有钱什么都好办。还真谢谢您,三年前您愿出20万的价格没买走我这只碗的消息传出去以后,有不少媒体报道了我的故事,我收到了不少捐款。不过那些钱只够我读书用,现在我大学毕业,急需钱找工作嘛,所以我就想到了您。
  那你爹的腿……先生问。
  老样子,医生说治不好了。我爹听说有人愿意出20万买我的碗我没卖,狠狠地打了我一个耳光,还差点不认我这个儿子了,我今天来您这儿,也算是他的意思。您看,这碗……
  先生又端起碗,端详了片刻,然后叹了口气,说,老实说,你这碗其实就是一只土碗,一开始我就知道它不值钱。不过,既然你今天来了,我还是愿意出一万元买下它。接着先生就从抽屉里取出一沓钱扔过去说,送客。
  青年高兴地收下钱,接着起身。转身之际,青年马上又站住了,我想问问,既然你一开始就知道它是一只平常的土碗,为什么还要出高价呢?
  我当初出20万元是为了买一种精神,现在出一万元是为了买一份教训!先生并没有抬头,只一挥手,那只土碗顿时在地上摔得粉碎。
  1.文中画线的句子“我当初出20万元是为了买一种精神,现在出一万元是为了买一份教训!”其中的“精神”和“教训”分别指什么?
  2.如果把小说的标题“一只土碗”改成“转变”,你认为怎么样?请阐述理由。
  3.读有所味,读有所感,读有所言,是我们的阅读追求。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往往成为我们“感言”的落点,对此,我们既可以作整体的赏析,也可以作局部的品味。请你在阅读《一只土碗》后,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读书笔记。
  (2008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试题)
  (四)“三好生”
  陈庆苞
  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他那时很自卑。
  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要发奖了!”有人喊了一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到主席台上。被喊到的大都是军官子女,他很羡慕他们。当然仅仅是羡慕,即使夜里做一百零八个梦也不会梦见自己当“三好生”,他觉得“三好生”不是他这种人当的。直到旁边的“大棍”用胳膊肘捣他,“快!校长喊你到台上领奖,你是‘三好生’啦!”福星真的照到了自己的头上。他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激动得不知所措。
  “快去呀!”旁边的几个人叫道。
  就这样,在小学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他第一次被评上了“三好生”。
  领奖的时候,为了替农家子弟争回些面子,他走得郑重其事。到主席台上,他也像军官子女那样向校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接下来,就该双手接奖状了。
  “你来干什么?”校长的神色奇奇怪怪,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我来……领奖呀。”他不明白,为什么校长对别的“三好生”笑容可掬,唯独对他冷冰冰的。他有些委屈。
  “领什么奖?!”校长一下子暴怒起来,“简直是胡闹!”
  他一下子懵了,“不是你喊我来领奖的吗?”
  “我叫你来领奖?”校长把“三好生”名单往他面前一递,“你看看,上面连你的名字都没有,我会叫你来领奖?”
  他听到身后传来了同学们的笑声。只听“大棍”一边笑一边大声嚷嚷:“哎,他信了!他信了!”
  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人捉弄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无地自容,转身就跑。
  他的班主任,一个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走过来拦住他:“别走,这次‘三好生’有你呀。”
  全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班主任走到校长面前:“这次‘三好生’有他。怎么能没有呢?我明明记得有嘛。”
  校长生气地把名单递给他。他仔细地看了两遍,一拍脑门:“哎呀,你看我!我写名单的时候把他漏掉了,都怪我!”
  校长脸一沉,“胡闹!亏你平时那么认真,也能出这种错!现在怎么收场?”
  全场静得出奇。
  班主任把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拿下来递到他手上:“没有奖状和红花了,这个奖给你吧!”班主任平时常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常常别着一支钢笔,钢笔的挂钩露在外面,在阳光下白灿灿的,常引得学生羡慕不已。要知道,那个时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钢笔还是奢侈品啊。
  那个寒假,他过得既充实又兴奋。他拥有了第一支钢笔,最主要的是,这支笔代表着一种荣誉,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奖品。他的自卑感一下子就消失了,从此和“三好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
  他当时对班主任虽有感激,但更多的是埋怨,埋怨他一时的疏忽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丑。要是领奖那天没有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该有多好!他常这样想,并遗憾万分。从此以后,无论在校内校外,他见了班主任总觉得不自在,尽量躲着走。班主任一笑置之,待他如故。
  二十年后,他已是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
  一天,他向妻谈起了往事,提到他当年的班主任,那个平时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
  妻子笑吟吟地反问道:“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单单把你漏掉呢?亏你现在还是班主任。”
  半晌无语。夜半,他披衣而起,两眼含泪,拿起信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13:00 | 只看该作者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加点的“那令人难堪的一幕”所指的内容。
  我的概括:
  2.文中画线句子属于场面描写,它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我的分析:
  3.细读倒数第三段:“‘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请你揣摩“他”说此话时的心理。
  我的揣摩:
  4.文章结尾,“他”为什么“两眼含泪”?
  我的理解:
  5.读了本文,相信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小学班主任的,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我的评价:
  (2008年广东梅州市中考试题)
  (五)清 明
  郭学荣
  冬至这天特别阴冷,太阳在中午时分勉强露了一下脸,如同病人应酬时挤出的苦笑。就在这天,望龙的父母跌入了悲喜交集的泥淖。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透心的悲凉与由衷的喜悦如冰炭同炉,如火烧水浇。
  手术前,望龙的父亲斜躺在病床上,带着与家人诀别的庄严沉重,召集至亲好友商量交代有关事宜。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儿子望龙正在一所寄宿制的省属重点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望龙的妈妈、舅舅、叔叔几乎一致主张,这件事要瞒住望龙。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扒扒算算只有六个月了,不能对孩子的学习有一丝一毫的影响。每周日由望龙的妈妈一如既往地送饭送菜。望龙的妈妈要高高兴兴,不能露出一丝破绽。孩子放假,就说爸爸出差了。总之,要瞒得严严实实,瞒得滴水不漏。
  望龙的父亲虽然没有下不了手术台,但癌细胞已经大面积扩散了。医生预言只有三五个月的时间,在医院住到年根,望龙父亲还是回了家。实际上只放了十天寒假的望龙天天埋头做作业,忙得连油瓶倒下来都不扶。望龙的妈妈告诉望龙说爸爸得了甲肝,是传染病,最好不要接近。一心只忙学习而又十分听话的望龙只知道爸爸生病了,也没有在意。开学时,望龙跟爸爸招呼都没有打,就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离家返校了。
  春天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望龙的父亲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逃过大冬,逃不过清明”,望龙的父亲终于在临近清明时被无常带走了。
  清明这天也特别阴冷。“好日不现中”,太阳偏偏在中午时分勉勉强强露了下脸,显得有气无力。就在这时,望龙的班主任张老师接到了望龙叔叔打来的电话。望龙的叔叔告诉张老师,望龙的父亲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去世。打算今天下午四点钟破孝。破孝、火化、下葬等丧仪非儿子不可。这些环节本来需要三天,考虑到望龙学习紧张,准备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特向老师请假二十四小时,明天晚上一准送孩子返校上晚自习。张老师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望龙的叔叔思谋了一下说,那不耽误考试。望龙的叔叔恳请张老师做一下望龙的思想工作。
  张老师随即到学生宿舍找到了望龙,把他带到办公室。张老师首先肯定了望龙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接着指出当前这一阶段的重要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张老师诚恳地说,这个时候,人要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冲刺。然后,张老师才告诉望龙父亲去世的消息。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稍事停顿后,张老师有情有致地朗诵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有声有色地评述起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腐刑之辱而隐忍苟活,克服个人感情的大丈夫气概。张老师补充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不足为怪。张老师希望望龙节哀顺变,不要沉溺于悲痛之中,辜负家长和学校的厚望。
  望龙踏进家门,看见穿好老衣放在铺上的父亲,放声大哭。望龙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叔叔婶婶连忙劝止。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有个把月就要高考了,千万别哭伤了身体,哭坏了脑子。孩子!听话!不准哭了!第二天中午,叔叔安排好车,叫他上车返校时,望龙抱住骨灰盒不肯离去。叔叔用手机又接通了张老师的电话。张老师既诚恳又沉痛地说,望龙同学,你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告慰你父亲的在天之灵,模拟考试在即,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你不能感情用事,因小失大!
  望龙走进了考场。第四大题是阅读一篇题为《奔丧》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看完《奔丧》,望龙又泪流满面了。平静以后,面对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奔丧”,望龙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怎么也不明其意,最后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 (选自《感动中学生微型小说全集》)
  1.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划线词的含义。(1)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2)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
  2.小说以“清明”为题,为什么?
  3.结合上文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张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4.文章结尾处,写到刚参加了父亲葬礼的望龙却写不出“奔丧”一词的意思,“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你认为此处的空白仅仅只是试卷上的一处空白吗?你还想到了什么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
  (2008年湖南常德市中考试题)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眼 光
  肖建国
  西城虽小,却出了两位名人。
  一位是靠做生意发家的王老大,一位是在书法界赫赫有名的柳佰通。
  王老大经商眼光独到,短短的几年内就从一个小档口发展到如今固定资产上亿元的大公司。新的办公大楼落成后,王老大就想请柳佰通为公司题名。可王老大知道,柳佰通除了能写一手潇洒纵横、气势不凡的好字外,他还比较清高,一般的暴发户是瞧不入眼的。自己的公司若不请柳佰通题字,肯定会惹众人耻笑。若亲自登门,又怕拒绝。思来想去,王老大心生一计,忙叫助手从后院里搬来一瓮米酒,然后修书一封,送到柳佰通的家里。
  柳佰通的儿子柳如看到那瓮米酒,差点就要扔到垃圾堆里。“真是狗眼看人低,那么廉价的酒也拿来送人,把我们当成叫花子啊。”柳佰通没有吭声,双眼盯着那瓮米酒。那个瓮也确实难看,大肚不圆,瘪着个嘴,颜色也不鲜亮,还有许多毛刺,像个呲牙咧嘴的怪物。柳如说:“爹,他看不起你,你也不要尊重他,这字由我来写,搪塞一下吧。”
  趁柳如写字的工夫,柳佰通打开瓮的封口,用小勺取出一点酒来。那酒一入口,顿觉酱香突出,辣中带着甜,甜里藏着绵。咂舌细品,酒体醇厚,幽雅细腻,回味悠长。这酒的质量绝对不亚于茅台。霎时,柳佰通明白了王老大是在暗递信息: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外表来判断好坏,做人各有各的风格,只要有一颗甘美醇厚的内心就是优秀的。柳佰通忙让柳如也过来品尝一下,柳如只喝了一口也称好酒。“怎么办,你重新写一张?”柳如问父亲。“不,他能考验我,我也要考考他。”柳佰通微笑着把儿子写好的字折叠起来装进了大号信封,写上地址,让儿子投到信箱去。
  再说王老大把那瓮酒送出去后,心里就忐忑不安,不知其结果如何。过了三天,王老大收到了柳佰通回信,助手们听说后,都纷纷围上来观看。王老大拆开信封,慢慢地展开宣纸,差点没把大伙儿鼻子气歪。那几个“王老大实业有限公司”写得既无力也无神,随便找个人也写得比这强。大伙儿把柳佰通一顿臭骂。王老大心里也一片冰凉,他叹息一声,一屁股坐到了老板椅上。忽觉得屁股底下有硬物,他摸出来一看,正是那个撕开的大号信封。王老大怔了怔,忽然对助手们说:“就用柳佰通的字,快叫广告公司准备,按时揭幕庆典。”
  助手们不知王老大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致认为他崇拜名人崇拜疯了——这样的字也敢挂?揭幕仪式那天,  公司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大红的绸缎将招牌包裹得严严实实。柳如听说王老大用了自己的字,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         ,喜的是         。柳如便请求父亲一同去看,柳佰通爽快地答应了。
  中午时分,在人们期盼的目光中,红绸缎被王老大慢慢揭开,顿时,会场上一片欢呼,那招牌上的字写得铁画银钩,点横竖撇,如烟霏雾结,若断还连。间架之功,遒劲自然,笔法精致,有血有肉,有筋有骨,站得直,立得稳,真有一种“龙跃天门,虎卧凤阁”的风采。
  柳如愣了,这的确是父亲的笔迹。王老大的助手们也糊涂了,他们都把狐疑的目光投向了柳佰通。柳佰通呵呵一笑,握住王老大的手说:“你呀,真是一个有眼光的商人,佩服啊佩服。”
  原来,王老大采用的是柳佰通亲自书写在信封上的字。
  (选自漓江出版社《2006中国年度小说》)
  1.阅读全文后,你知道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主题的相关的句子吗?
  2.文章末尾,柳佰通说王老大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他的眼光表现在哪里?
  3.王老大本来是急于盼望得到柳佰通的字,但为什么拆开信封后,“慢慢”地展开宣纸?
  4.文章有多处照应,你看出来了吗?请举出至少两处,说说这样结构文章的妙处。
  5.根据文章内容,横线上应该填写的柳如“惊”的是:      ;“喜”的是:      。
  6.这篇小说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看人识人方面得到启示,也可以从做人做事方面得到启示。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请简要谈谈。
  (二)心 锁
  侯发山
  刘师傅因当年小儿麻痹留下了后遗症,走起路来不利索,一瘸一拐的,找不到别的吃饭门路,就在街口摆了个修锁的摊子。随着岁月的流逝,修锁无数的他就练就了一手高超的技艺,只要是锁,没有他打不开的,被人誉为“锁王”。因此,他在当地成了不大不小的名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连当地的公安部门也和他常来常往,一旦案件上有需要开锁的事儿,便请他去解决问题。刘师傅因有了这手绝活儿,娶了妻生了子,日子十分滋润。
  为了学到刘师傅的绝技,有不少人动了心思,有的采取金钱开路,有的利用美色诱惑,有的进行威逼要挟……但他都一一拒绝了。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他的这个古怪脾气,也就没人自讨没趣拜他为师了。但是,这并不影响刘师傅的声誉,他心地善良,乐善好施,若你修锁时没钱,你只管走人就是,他从不开口要,等你下次来一并付了,他却早把这事给忘了,会淡淡地说有这档子事吗?若是听到谁家有了难事,就让人捎去三十(元)五十(元)的。后来,他的年纪渐长,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大家都劝他物色个徒弟:左邻右舍怕丢了钥匙进不了家门,当地的公安部门怕他的绝技失传影响案件的进展……刘师傅便动了心思,心说这手艺还真不能后继无人,要不然会给大伙带来多少麻烦多少不便啊?于是,他经过层层筛选,初步物色了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大张,一个叫小李。
  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啊?因此两个年轻人乐得屁颠屁颠的,每天围着刘师傅嘘长问短,跟敬佛似的。一段时间过后,大张和小李都学到了不少东西,配个钥匙修个锁的都不成问题,但他们学的也只是皮毛,还没有得到刘师傅的真传。刘师傅呢,有他的想法,认为他的绝技只能单传,也就是说只能传给其中的一个人。大张聪明伶俐,为人热情豪爽;小李木讷老实,心地善良……两个徒弟各有千秋不分伯仲,传给哪个好呢?刘师傅为难之余,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测试,谁表现得好就把真经传给谁。就这样,刘师傅弄来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内,然后让大张和小李去打开。大张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把保险柜打开了,在场的人都为他高超的技术叫好。大张自以为胜券在握,也就掩饰不住一脸的得意。
  小李用了十五分钟才把保险柜打开,技术明显不如大张。小李羞着脸看了刘师傅一眼,但刘师傅并没责怪他。在场的人也都一致认为,刘师傅要淘汰的是小李。从另一方面讲,大张是个下岗职工,妻子常年有病,日子说不出的艰难,相比之下,小李的家庭条件要优越得多。
  刘师傅平静地问大张,你打开的保险柜里都有什么?大张喜形于色,悄声说,师傅,保险柜里有一沓百元的钞票,一个金戒指,一块手表,一挂项链。刘师傅转身问小李,说说你打开的保险柜里都有什么?小李的鼻尖上渗出了汗珠,笨嘴拙舌地说,师傅,我没看保险柜里都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刘师傅赞许地对小李点了点头,说,好,好,好!然后,刘师傅当场郑重地宣布,小李为他的接班人。
  众人大惑不解,议论纷纷。大张也表示不服气,说凭什么呀?难道小李的手艺比他好?刘师傅没有说别的,而是拍了拍大张的肩膀,说凭你的手艺和聪明,回去开个修锁的铺子还是饿不死的。大张心犹不甘,那样子似乎非让刘师傅解释清楚他输给小李的缘由。
  刘师傅叹了口气,遗憾地说,因为你打开了两把锁。大张愣愣不解,说师傅你冤枉我,我刚才只打开了一把锁啊!在场的人也都随声附和,说是啊,大张没做错什么啊,刘师傅是不是糊涂了?
  刘师傅微微一笑,说:我虽然老了,但心不糊涂。说罢他转向大张,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干我们这一行的,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没有其他东西,心中还必须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那就是       !
  在场的人恍然大悟。大张的脸倏地红了。
  (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锐利小小说》)
  1.文中的刘师傅选择传人的标准是( )
  A.技艺高超 B.德艺双馨
  C.老实木讷 D.不爱钱财
  2.阅读全文后,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3.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滋润(2)伯仲
  4.根据小说内容,倒数第二段横线上应该填写的词是    。
  5.有人认为刘师傅应该把修锁的真本领传给大张,其理由是大张比小李聪明伶俐,且性格热情豪爽,家庭也很困难,学好手艺后好补贴家用。你的观点是什么?同意这一说法吗?
  (三)孤岛琴声
  冰云
  ①那一夜,他重归琴岛,挟一把陪伴他几十年的小提琴。他袖上的黑纱还没有脱去,他沉重的胳膊已托不起一个音符。面对波飞浪涌的大海如对已逝的母亲和妻子,他的呜咽甚至嚎啕很快就被拍岸的惊涛吞没了。泪洒琴板,他艰难地举起琴弓,如丝如缕、如泣如诉的一曲《梁祝》在月夜的孤岛上流淌,似乎连浪花也放慢了奔跑的脚步,驻足倾听。
  ②他,内地一个惨淡经营的省级乐团的首席提琴手,动荡的岁月几时能容下肩头那把小小的提琴?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刚从上海交响乐团毕业的他就被内地一个文工团招走了。一个个音符从他那纤细敏感的指间飞出,《良宵》《牧歌》《新春乐》都是他的保留曲目。只是两个半月后,一顶大右派的帽子莫名其妙地飞到了他的头顶,提琴被砸,他被下放农场监督劳动,砸矿石、挑煤渣、开荒种地。八年的劳动,饥荒贫病没有让他趴下,而他纤长的十指却已肿大变形,伤痕累累,布满老茧,再捧提琴时,他的惶恐陌生只化作一声轻叹。
  ③几乎是从头学起,几乎是再攀登了回云顶天都。他的琴声不复八年前的华丽,却喑哑深沉,凄清渺远,摄人魂魄。重登舞台,再拉一曲《梁祝》,二十五分钟的曲子,他像拉了一个世纪。雷鸣般的掌声里他几乎晕厥过去。
  ④他成为重放的鲜花,他成为音乐的使者。只是再一次让他承受断弦之痛的却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他毫不犹疑地放下了提琴,悉心照料缠绵病榻八年的妻子,直至她“化蝶”而去。
  ⑤他复又漂回这座小岛,这座留下过他童年啼哭和脚印的小岛,这座据说是音乐的岛。他独自居住在他母亲留下的山顶上一座年久失修的洋楼里,这里的浪涛都鼓荡着音乐,这里的空气都充满馨香,这里的佳木葱茏最善于倾听。清晨鸟儿的啁啾是他的定时闹钟,夜晚,他要么下山面朝大海拉两个小时的琴,要么在他的小屋里调弦试音,蟋蟀、四脚蛇都会摇头晃脑地跑出来倾听,它们是他的听众。小小的琴岛是他诗意的栖息地,是他随心所欲、不眠不休、无拘无束、无人喝彩的舞台。
  ⑥没有人知道这个经常不刮胡子,不打领带,趿一双沙滩鞋的流浪乐手的故事,人们只依稀仿佛听过那天籁般的琴声。这个现代的鲁滨逊,偶尔也带几个学生,时不时友善地指点路边卖艺乐手的指法,兴致高时还会即兴拉上一曲。
  ⑦他与众不同的琴声夜夜在孤岛上响起,有几分落寞,几分遗世独立。这是一个孤岛,一个流浪艺人的精神高地。
  ⑧是的,这里是琴岛,这里不是维也纳。但他是琴岛上唯一的莫扎特。
  (选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锐利小小说》)
  1.阅读全文后,简要叙述文中“他”的生平经历。
  2.文中加点的“化蝶”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1)二十五分钟的曲子,他像拉了一个世纪。(2)是的,这里是琴岛,这里不是维也纳。但他是琴岛上唯一的莫扎特。
  4.由“这个现代的鲁滨逊”,你会想到     (作者)写的《      》,其主人公鲁滨逊就曾经因为海难而在荒岛上生活了很多年。
  5.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一、散文阅读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1.熟透 熟识 熟悉 2.(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游子归家心切,对回家过年的渴盼。(2)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对故乡的崇敬之情。 3.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来烘托(突出、强调)故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喜悦。4.对故乡、亲人的爱 落寞(或忧愁、孤单等) 温暖(或快乐、安逸等) 5.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等。 6.略
  (二)1.登临郁孤台 步出郁孤台(踱步古城墙) 回眸郁孤台。 2.历史的霉点:既指敌寇入侵留下的斑驳伤痕,更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耻辱印记。 3.第⑥段开头引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两句诗,承上启下。上段写辛弃疾,自然引出他的诗句,由他的诗句再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引用诗句,在内容上一是丰富了文章,更好地表现了辛弃疾爱国的情感,二是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蕴与历史积淀。 4.(1)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2)更多的人记住了辛弃疾,记住了这首词,记住了郁孤台,并且融入了心中,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郁孤台若有知,当倍感欣慰。 5.开放性试题,答出古建筑物名、古代名人、相关的名诗名句,表述连贯即可。
  (三)1.怀揣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仰望夜空听夜莺的歌唱,在流淌中观赏两岸艳丽的花朵。 2.阳光的鼓舞,生活真理的支撑,自身的拼搏寻觅。 3.在前行中遭遇挫折,在挫折中顽强拼搏,在拼搏中思索寻觅。4."窜"指自然状态下的小溪从石缝中流溢而出;"跳"指拼搏状态下的小溪从地底下喷涌而出。 5.明确目标奋然前行;面对挫折顽强拼搏;携手并进涌向大海。 6.思路提示:要懂得生活的真理,明确前进的方向;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面对挫折,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1.看到柳树的自然之美 感受儿子的成长 听到乞儿感恩的故事 幸福的感觉 2.(1)指内心受到突如其来、深入心灵的触动。 (2)指孩子由需要照料到学会简单自理的巨大进步。 3.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把社会比喻为需要清扫的房间,表达了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愿望。注意:答案中应包含比喻手法和句子的含义。 4.评分标准:只是摘抄原文语句("感动,仿佛纯棉呵护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常住在体贴入微的幸福家园之中"或者"无论是幸存柳树的自然之美,一个幼儿成长
  的细枝末节,还是人间辛酸唤起的援助,都是感动这花开
  放的枝丫,为我们结出幸福的果实")给1分;阐明"感动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通过对感动的体悟而获得的结果",给2分;既阐述感动与幸福的关系,又表明"人要关注生活,发现感动的细节",给3分。 5.示例:《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令我感动,鲁达除暴安良、粗中有细的性情让我敬佩,我从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从而感到幸福。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1.文章题目提示了记叙和描写的重点人物是"父亲",而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在"雪山上",从文章中的描写看,这是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但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父亲却将其当作生养自己的故乡一样热爱它,守卫它,并为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因此,雪山虽高,但父亲的形象高过雪山,他永远屹立于雪山之上。 2.两个不同的词语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都是指此处地理条件十分恶劣,经过此地,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3.父亲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海拔很高 4.(1)此处景物描写将雪域高原的景色与父亲家乡的景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含蓄地揭示出父亲喜爱高原并为其奉献了一切的原因。(2)此处如实地描写了高原景色的美丽,也暗示了"我"更加真切地理解了父亲。 5."疑问"是父亲为什么长期坚守在雪域高原这一条件特别艰苦的地方而不愿回到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故乡;答案是"守卫高原,就是守卫圣洁,守卫尊严;守卫高原,就是守卫收成,守卫故乡"。 6.雪山上也有一条美丽的深圳河 献身雪域高原
  (二)1.文章赞颂的是守卫在祖国边防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有着高尚的精神品质:不畏艰难困苦,对祖国有深沉的热爱,对人民有真挚的感情。 2.(1)将边防比作田野,将巡逻比作耕耘,其实是将边防军人和他们的岗位比作农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农人离不开土地,在土地上生产,收获;而边防军人的工作和职责就是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在他们日夜守卫的哨所上作出自己无私的奉献。(2)边关哨所永远有一代又一代边防军人的身影,祖国的边防线上永远有边防军人不停巡逻的脚印。 3.气候恶劣,海拔很高,荒无人烟,生活十分单调而寂寞。 4.林海雪原在画家和诗人的笔下是美丽的,可以成为作画和写诗的素材,也可以从这景物中演绎出一段美丽的故事,但边疆的林海雪原在边防军人的眼里则是祖国疆土的一部分。 5.指的是在寂寞山岗守卫的年轻哨兵谱写的动人乐章。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的,但他们的决心和步伐是"铿锵"的。
  (三)1.同里建筑上的特点 退思园 2.作者早就想去看同里,一直没有成行,所以心里总觉得有一件事没有完成。 3.有两层含义:一是退思园在建筑上值得游览和描写,二是其名称引起了作者深刻的思考。 4.作者承认"退"而思过比"退"了还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要强得多,但是,作者更主张在不退的时候就常常思考自己的过失,这样就能避免做错事。 5.第一句写"退思园",接着将"退"和"思"分开来写,退出园子,有了思绪。形式上是总分,表达巧妙。最后又点出同里区别于其他江南小镇的缘由,就在于其中有一个园子--退思园。 6.此篇散文不是仅仅把重点放在写耳闻目睹的景物上,而是由景物又写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含蓄地提醒世人应该从古人身上吸取教训。这样就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四)1.就是将一个合体字分开来,在分析它两个单字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它组合起来后表达的真实意义。 2.(1)会意字(2)形声字 3."民王"即给人民做王,寓含着作者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当官做老爷的人的极度不满和愤慨之情。 4.董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14:00 | 只看该作者
(五)1.示例: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以其他三个季节的景色作陪衬,突出香山冬日的特点。 2.示例:作者这样变换称呼自有他的用意:称灌木,是因为它在冬日已经完全没有了生命力,与土和石没有什么区别,因而称"它";冬日香山上的松树不畏风寒郁郁葱葱,十分伟岸,如同一个壮汉,就用了"他";游览香山后,悟到了香山的可爱风韵,因而用"她"。 3.《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示例:作者从大自然的景观中悟到了很多,比如:对事物的看法应该是多角度的,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作为人应该努力减掉各种世俗的不必要的负担,使心灵澄静安闲;比如:人应该具有松柏一样的骨气,不自卑自惭。5.示例:文章在写法上大量运用对比,将冬日的香山美景描写得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抓住了冬日香山的特有景物--长青的松柏和翠竹,没有绿树繁花青草遮挡的巍然耸立的山崖,突出了冬日香山的特点。 语言上极有特色,如运用排比句写一年四季香山的景象,以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如运用一连串的动词将香山拟人化,揭示香山在冬日所具有的淡泊宁静的情怀
二、小说阅读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1.示例: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六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 2.飞快地往回跑(或"跑",或"扯开喉咙喊") 跳进河里(或"跳") 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或"跑") 3.内容上表现出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 4.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
  (二)1.付 副(符)2.(1)渲染国际街坊节的气氛,突出其意义不同寻常。 (2)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升国旗的故事。 3.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黄昏的短暂 4.因发现广场上没有中国国旗而气愤 因自己没有国旗而焦急 5.B6.略
  (三)1."精神":人穷志不穷,坚守着朴素的生活和朴实的情感。"教训":人是容易改变的,人心难测,尤其在这个物化的社会;真诚的帮助得不到真正的理解。(意思相近即可) 2.不可。理由:①"一只土碗"作为小说的线索贯串始终,小说的情节都围绕它展开;②以"一只土碗"为标题,寓意含蓄,可以引起读者兴趣;③以"转变"为标题,过于直白,不够含蓄。(意思相近即可) 3.示例略。答题要求:①紧扣文本,有的放矢;②叙评结合,言之成理;③语言畅达,表述清楚。
  (四)1.上台领奖,没有其名,校长暴怒,同学嘲笑。 2.渲染气氛,为下文写他被同学捉弄而上台领奖的情节作铺垫。 3.对班主任的疏忽深感遗憾,并流露出不满和埋怨。 4.对班主任心怀感激,为自己未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而愧疚。 5.是一个机智、善良、宽容的人(或: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呵护学生心灵的好老师)(能答对其主要品质即可)
  (五)1.(1)说明儿子是病重中的父亲唯一的骄傲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表现出儿子在父亲心中的分量之重,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希望之大。(2)表现出望龙在突然得知父亲病逝的噩耗之后无法抑制的悲伤和愧疚之情。 2.要点:(1)望龙父亲在临近清明时去世,葬礼在清明举行,主要事件发生在清明这天。(2)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民间祭祖、扫墓的日子,这里以"清明"为题,营造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切合作品内容和主题。 3.文章有三处写到了张老师:(1)当望龙叔叔向张老师请假时,他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几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2)他告诉望龙父亲病故的消息时,首先强调学习的重要,并把望龙父亲的死看成是一种"干扰";面对悲伤的望龙,还平静地朗诵古训,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足为怪。(3)当望龙沉浸在悲痛之中不愿返校时,张老师劝慰他: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不能感情用事,因小失大。由此可见,张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视学生分数高于一切,视学生前途高于一切;同时,他又是一个严重忽视人伦亲情,忽视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引导,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格被扭曲了的典型人物形象。(能联系某一处内容具体分析,且能辩证看待张老师形象即可) 4.此处的空白显然不仅仅是试卷上的空白,它还喻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空白。(1)亲情的空白。所有亲人的关心只是为了望龙能考出好成绩,这不是一种完整的和真正意义上的亲情,而是一种畸形的亲情。孩子在这样的亲情包围中,会逐渐失去那份纯朴的也是最可宝贵的情感。(2)教育的空白。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视分数为命根,却迷失了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明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个性健康、情感丰富、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能选择某一方面谈感受即可)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1.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外表来判断好坏,做人各有各的风格,只要有一颗甘美醇厚的内心就是优秀的。 2.没有被柳佰通寄来的柳如的字所迷惑,采用了柳佰通亲自写在信封上的字作招牌。 3.王老大特别喜欢柳佰通的字,慢慢展开写出了他激动的、十分喜爱这幅字的心理。 4.例:一是结尾与题目照应,题目是"眼光",结尾点出"眼光"。二是柳佰通在信封上写地址与结尾自己的字出现在招牌上照应,前为伏笔,后面揭示。三是柳如见到酒后的表现与王老大公司的助手见到柳如字后的表现照应,都突出了主人公的眼光。四是柳佰通对王老大前后态度看法的照应,前面清高,看不起商人暴发户,后面认为王老大是个优秀的有眼光的商人,表现了他的眼光的转变。 5.王老大那么没眼光,用了自己的字 自己这次可出尽了风头,写的字成了王老大公司的招牌 6.略。无论从哪方面谈都可,但要有理有据。
  (二)1.B 2.德与艺如同一个人的双手和双脚,缺一不可。而有时候,对个人来讲,高尚的品德比精湛的技艺,显得更为重要。 3.(1)生活好,十分舒服 (2)上下 4.钱财 5.示例:不同意。应该按照刘师傅的观点择徒,小李虽然技艺比大张略低一些,但他的品德却比大张高尚,这是做人立世的标准。
  (三)1.文中的他出生在琴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在动荡的年代被戴上右派帽子而劳动改造。等到命运好转时,他又通过艰辛的锻炼重新将小提琴技艺发展到极致。可是,这时妻子又重病在身,他又用八年时间照顾妻子,直至她离他而去。然后他又回到岛上,寻找到了他精神的栖息地。 2.其真实含义是指妻子逝世,此处借用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蝶的故事。其作用是与上文的小提琴曲《梁祝》相照应。 3.(1)含蓄地表达出他是在用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拉琴,琴声里融注了自己多年苦难生活的深刻理解。 (2)琴岛虽然不是演奏高雅音乐的有着金色大厅的维也纳,但他却是一位将音乐视为生命的音乐家。 4.笛福 鲁滨逊漂流记 5.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为人善良而懂孝道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6: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