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0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21_文学作品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家解读考点:  
  根据课标精神,文学作品(主要指散文和小说)阅读考查包括: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结构,明确文章思路;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指小说而言);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文学欣赏。
  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文一般来自课外,文章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强烈的时代气息、多元化的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典型例题透视:  
  例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灾难中,我们并肩而立
  陆侠
  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
  汶川大地震,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影响数亿人的灾难,已经造成了万余人遇难。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而遇难者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的一幕幕,汇集成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这一刻,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应急速度——在汶川地震后不到半个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16时,民政部从西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中国地震局启动一级预案,180人的救援队伍迅速集结飞往灾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向灾区调拨救灾物资……
  这一刻,人们记住了总理的泪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不顾余震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当他踩着泥泞,攀上瓦砾,看到抢险人员解救两个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流下了热泪:“听爷爷的话,一定要挺住。”
  这一刻,为了灾区人民的生命,救援行动以分秒计算,援助人员成倍增加。道路损坏,桥梁全部倒塌,车辆无法通行,但挺进汶川的救援之旅没有停步,成都军区700多官兵冒雨日夜前行,济南军区救援部队凌晨徒步开进……
  这一刻,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但5月12日的成都之夜,是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之夜。当夜,成都街头无数个献血点和医疗站,前来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这一刻,成灌高速路上,数百辆出租车拉着应急灯奔赴都江堰灾区。没有人给他们一分钱,更没有任何人有过要求和命令,出租车司机却甘愿冒着莫大危险前往灾区  救援……
  这一刻,唐山市组织了医疗队和抢险队从抗震纪念碑启程,赶赴四川灾区……
  没有人希望灾难发生,但灾难来临之际,往往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在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更需要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
  曾经有过同样伤痛的唐山人,在互联网贴吧里的深情留言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告诉灾区人民: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是的,我们在一起。灾难固然让我们伤痛,但也让我们空前团结。灾难中,每一位受灾群众都不孤单,因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我们在一起,心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5月14日,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具体评析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不顾余震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
  ②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但5月12日的成都之夜,是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之夜。
  2.文中画线句说:“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你认为这个“奥秘”是什么?
  3.这篇文章令人感动,请从本文主体部分的选材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①选材:                                          
  ②结构:
  4.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给文章补写一个在“这一刻”发生的与灾区人民并肩而立的事例。(30字左右)
  这一刻,                                                            
  (2008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试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透视:这是一篇情感浓烈的散文,作者运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5?12”汶川地震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大救援的情形。四个小题的设计看似零散却都紧密结合了文章的中心。1题考查了两个词语:“星夜兼程”是描写党中央、国务院对灾情的十分重视,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万分关心;“但”字也不单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它突出地强调了成都市民心系灾民的情景。2题仍然考查词语——奥秘。回答此题,要关注指示代词“这”所包含的内容,即抓住“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这句话,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考查不像其他文体考点比较具体,但是设计的考题如同文章的特点一样——形散神不散。所以,尽管1、2题都从词语角度考查,但处处围绕着中心,揭示着中心。3题从文章的选材和结构两方面考查,比前两题对内容的挖掘更深入一步,选材是细节,文章集中描写了几件事情,结构上突出强调的是“这一刻”。这样表达既描述全面,情感也显得十分浓烈,仍然突出的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最后一题要求写见闻,能将最感动人的细节描写出来,就符合中心的需要。
  答案:1.①表现温家宝总理争分夺秒,迅速赶赴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与人民并肩而立的崇高精神。 ②一个“但”字,语意转折,把成都市民虽遭余震威胁却不顾个人安危,心系灾民、献血救人的优秀品质展现在读者面前。 2.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或:心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3.选材:选取地震发生后的多个典型材料和生动细节,反映从中央到地方,军队到百姓,官员到群众,万众一心、并肩而立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 结构:文章连用6个排比段,反复强调“这一刻”有无数国人与灾区人民并肩而立,从而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4.例如:校园中,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为灾区群众献上一份爱心。例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常见失误分析:  
  水家乡
  蔡楠
  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黑鸬鹚(lúcí),白洋淀只是我南徙的中转站。
  那天,我飞过浩淼的水面,飞过远接百里的芦苇荡,来到了白洋淀边。我落在一片硕大的荷叶上,我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前唰地落下一道白光。荷叶倾倒,荷花飘零,我被一条渔网罩住了。渔网慢慢收拢,我看到了苇帽下一张黝黑年轻的脸,在船上,在阳光下得意地笑着。我铁青的羽毛闪着愤怒的冷光,磨圆的嘴重归锐利。等他伸手抓我双腿时,我奋力一扑,啄住了他的左眼……从此,我失去了自由,而这个叫陈大船的年轻人成了陈瞎子。
  我时刻准备迎接陈瞎子的报复。然而他眼伤痊愈后,却笑眯眯地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母鸬鹚:她洁白的羽翅缓缓扇动,犹如一团芦花飘落在船头。我呐喊着,跳跃着,一头扎进汪洋恣肆的大淀,给她叼上一条欢蹦乱跳的红鲤。我轻啄着她光滑柔顺的羽毛,急不可待地说,白鸬,我不走了。
  就这样陈瞎子成了我的主人,白洋淀成了我的家乡。陈瞎子是个精明的人,几年以后,他成了白洋淀有名的渔王,还娶了媳妇,生了一个双目齐全的儿子,我和白鸬也有了一群可爱的儿女。
  做鱼鹰很辛苦,陈瞎子更辛苦,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我们总能看到满淀荷花艳丽无比,成群的鱼儿跳出水面闻香嬉荷,姑娘划着小船唱着渔歌采摘莲蓬。有一次我们竟合力捕获了白洋淀的花头鱼王。①陈瞎子逢人便讲,我的鹰王逮住了鱼王,奶奶的,六十多斤呢!看着他独眼里抑制不住的光芒,我也用翅膀覆住白鸬,在儿女们的欢呼声里柔情地啄着她的脖颈……
  我和陈瞎子的好日月终于在白洋淀几度干涸后戛然而止。水干了,鱼净了,鱼鹰也没了用场。陈瞎子的老婆病死了,我的儿女们先后被陈瞎子卖到了南方。只剩下我、白鸬,一起陪着陈瞎子慢慢老去。
  终于,在芦苇干枯、荷花凋败的时节,和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白鸬在吃了一只有毒的田鼠之后离开了我和陈瞎子。陈瞎子拿着铁锹,抱着白鸬,肩扛着我来到村边的小岛上。他挖了个坑,把白鸬埋了。他盖好最后一锹土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独眼里滚下了几大滴混浊的老泪。就在埋白鸬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孤坟,那是他老婆长眠的地方。
  陈瞎子流完泪,把我抱住,②一边梳理我脏乱的羽毛,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老伙计,你走吧。天快冷了,你飞到南方去吧。淀子里建了个旅游岛,再不去,你就会被我卖到那里供游人观赏了。
  他把我往灰暗的天上送去。我抖动着衰老的翅膀,嘎嘎地叫了两声,奋力地开始了许久不曾有过的飞翔。
  我终于没有飞出白洋淀。我已融入了这方水土,白洋淀就是我的家乡。我在干旱的淀边凝望着天空,凝望着远方。我伸长了脖子久久地等待,希望能一直等到水的到来。
  (有删节)
  1.请从陈瞎子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
  (1)                                                                  ;
  (2)陈瞎子驯化了黑鸬鹚,他们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
  (3)                                                                  ;
  (4)陈瞎子把黑鸬鹚放走了。
  2.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小说中两处画直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陈瞎子怎样的心情。
  3.请联系上下文分析第六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有人说这篇小说是“一曲命运的哀歌”。请结合你真切的阅读体验,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不少于80字)
  (2008年山西太原市中考试题)
  分析:选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鸟的角度写的一篇白洋淀生活经历。其寓意是明显的,由于人们不注意水资源的保护,白洋淀快干涸了,鸟类要离去了,美好的景致将不复存在了。设计的四道考题在体现小说文体特点的同时,又突出了对主题的理解。1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概括,不要忽略题干的要求,看清楚要从“陈瞎子”的角度梳理,不要认为小说是从鱼鹰的角度叙述的,情节梳理也依据文章原本的角度。2题要求正确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陈瞎子是被鱼鹰描述的对象,因此,他的心理活动只能通过外在表现揣测。切记揣测不能随心所欲,要依据文本内容来正确推断。3题要求正确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回答此题,最容易出现的差错是片面性,即只回答描写了白洋淀美丽的风景,而忽略与后文形成对比的内容。至此,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全部考查到了。再就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考查——阅读体会和认识,第4题就是这样一道题,要写出环境恶化不仅仅是对鸟类的威胁,也是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这样才能符合主题的要求。
  答案:1.示例:(1)陈瞎子抓住了黑鸬鹚;(3)陈瞎子和黑鸬鹚都家破人亡。 2.示例:第①处:鸬鹚捕获了花头鱼王,陈瞎子激动地到处炫耀,这个句子表现了他自豪(或喜悦)的心情。第②处:陈瞎子不得不送走鸬鹚,“絮絮叨叨”表现了他对鸬鹚的难舍之情,这里写出了他矛盾(或无奈)的心情。 3.示例:这段文字描写了白洋淀秀丽的风景,烘托出大家捕鱼时欢快的心情,同时和下文白洋淀干涸后的情形形成对比。 4.示例1:黑鸬鹚虽然被渔网罩住,从此失去自由,但是美丽的环境、温馨的家庭仍让他在随后的岁月里燃烧激情。可当环境被破坏,当白洋淀不再有波光闪烁、荷花飘香时,黑鸬鹚的悲惨命运终于降临了。命运唱响哀歌,生命却用执著使之奏出悲壮的旋律。 示例2:曾经的满淀荷花残败了,曾经的粼粼波光难觅了,曾经的悠扬渔歌消失了,曾经的欢乐和笑声随风而逝了……季节还在轮回,美丽的景象却不再重现。当命运被污浊的环境染黑了翅膀,它所带给人们的除了忧伤,就只剩下了等待。然而,改变的力量,也正在这等待中蕴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能力提升练习:  
  一、散文阅读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年的召唤
  马国福
  ①酒水长,田野黄,糕点香,老树望,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②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伴随着的是由远而近的亲切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故乡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魂牵梦萦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挂,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簇,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喜鹊以佛的慈悲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归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着的牛儿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的眼眸里盛满泪水,凝望着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作为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总能最先感知到亲人归来的讯息。这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使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
  ④年是在岁月深处汇涌成的一股潮水。它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山川、田野、站台、人流,顺着故园的呼唤踏上归程,让游子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充分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歌唱,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无所顾忌地与大家尽情分享。
  ⑤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每一个皈依家园的游子都感受到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A的方言, B的故人,C的脸庞,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在喧嚣的尘世间,我孤单的心在召唤中归于安详。
  ⑥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是年,激活了我们压抑在他乡被各种面具覆盖、遮挡的心灵。在他乡,你只能将泪水咽下,顺着年的召唤,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即便泪流成河,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在他乡,你孤寂如地下沉默的煤,但只要回到与你血脉相连的家园,你便不再孤寂,不再寒冷。
  ⑦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顺着这声悠长的召唤,你会发现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最温暖宽容的情怀像花蕾一样,被年举在手中,在岁月的长河中,使得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
  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从“熟识、熟思、熟悉、熟透”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⑤段的横线处。
  A处应填           B处应填          C处应填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
  (1)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簇,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2)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
  3.在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各种动物?
  4.这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散文,在行文过程中              ,贯串全文的感情线索是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分别写出了游子在他乡              的感受和在故乡              的感受。
  5.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6.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年”的认识。
  材料一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春节放假起始日由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年”的传统功能和内涵被冲淡,一些家庭的年夜饭不再在家里吃,部分年轻人对“年”很淡漠。
  材料三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致使许多人无法返乡,“留在他乡过年”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2008年江西省中考试题)  
  (二)郁孤台笑了
  彭世强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阙”,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竟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连绵情思,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1〇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选自《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有改动)
  【注】①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淳熙二、三年(1175、1176年),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②龙泉:剑名,这里指宝剑。③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
  1.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每空限5字)
  仰望郁孤台——    ———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历史的霉点:
  3.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阅读文章第⑦段和第1〇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1)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2)郁孤台为什么“笑了”?
  5.“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两座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作简要表述。
  【示例】岳阳楼:范仲淹为之作《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2008年江苏泰州市中考试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三)小 溪
  杨沫
  我是一条流淌在崎岖山间的小溪。我满身洒着细碎的光亮,怀着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流啊,顺着山绕过石,不停地流。我有时被乱石阻塞,有时被泥沙搅混,但我浑浑噩噩,不知宇宙的真谛为何,不知生命价值何在。我绕过碎石,抖抖泥沙,又淙淙地向前流去。还不时仰望夜空,欢乐地听起夜莺的歌唱。一次,猛地撞在重叠的巨石上,我似乎被击碎了。呻吟着看着自己——我已经变成一畦小水洼,瑟缩在巨石缝隙中。喘息一会,感到不自在,我想跳出去,却跳不出。怎么办?我悲伤地哭了。突然大石缝隙中闪过几缕阳光,随着阳光响起亲切的声音:“小溪,生活的真理你知道么?挣扎——奋斗——拼搏——超越。”我听着,却不知这声音的含意。我无力挣扎,昏昏睡去。醒来了,不知怎么,我又成了小溪。原来是我身边的水多了,自然地从石缝中窜了出来。我又是我了!
  多么美丽的春天啊,我流淌在山间小路上,路边盛开着艳丽的鲜花,峻岩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笑靥迎人。我挨着她们轻轻地流过。她们对我说:“小溪,你就这样快活轻松地流下去吧,这就是你的幸福,你的归宿。”我点点头,得意地顺流而下。一天,突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我猛地不能动弹了。我看不见天,看不见地,看不见红桃绿柳。我虚飘飘不知自己是否还存在。我死了,却又渐渐苏醒。我瑟缩在一层硬壳里动弹不得。溪水被阻隔,我渐渐枯竭、干涸……能等待死亡么?我虚弱地问自己。突然岩缝间闪烁着几束阳光。“啊,太阳!”我大喊着,“我真喜欢你,你是万物之母,你是光明的源泉,如今你又出现了,我要奔向你,请你救救我吧!……”忽而阳光不见了,我听见发自宇宙,也好像发自我自身深处的声音:“挣扎、奋斗、拼搏、超越,你才能找回自我!”我沉默了,我想着那欢乐的玫瑰色的日子,但那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永恒的、永恒的真理是什么?我叹息,我思索,我寻觅……
  阳光又出现了,而且愈来愈灿烂,我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开始挣扎,开始奋斗。几经拼搏,几经寻觅,我身上的溪水渐渐多了,渐渐活而有力了。猛一挣扎,我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经此挫折,我反而比过去粗犷了,宽阔了。我跳跃在岩石树隙间,有意地寻觅起同伴——原来道道山梁间都有那么多或比我大,或比我小的溪流。它们都和我一样不停地向前奔泻。大自然使我们越靠越近,越聚越宽。终于我们汇聚成河、汇聚成大江,最后我和我的同伴们一齐涌向无边的大海。
  在大海里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因为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
  (选自《杨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小溪是“欢乐”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篇散文写小溪遭遇了两次挫折,说说她是怎样战胜第二次挫折的。
  3.文中的小溪是怎样懂得“挣扎、奋斗、拼搏、超越”这一生活的真理的?
  4.文中的小溪先后两次走出困境,第一次是“自然地从石缝中窜了出来”,第二次是“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说说“窜”与“跳”有什么不同。
  5.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你认为小溪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文中的小溪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小溪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008年湖北恩施州中考试题)  
  (四)人能感动,就能幸福
  赵捷
  ①感动无处不在,仿佛泉水,是滋养生命的。但是,我们却匆匆走过,忍受着干渴。
  ②每天上班,我都要在北大东门过斑马线,再往东走到单位。多数时候,都是刚到路口,人行横道的红灯就亮起来,我只有等待。那天也一样,只是我偶然回了一下头。我忽然看到北大校园扩建工地围墙边被留存下来的两棵老柳树,那巨大的绿色树冠在朝阳下闪着熠熠的光泽,随着微风荡漾着,美到极致。
  ③那一刻,一种感动深深袭击了我。无异于多年以前,在某个路口突然看到我单恋的男孩的身影。整整一天,我都感到莫名喜悦。一个很平常不过的日子,仿佛也被早晨的感动镀上了金边。
  ④那天晚上,我在日记中写道:“本是匆忙上班时一次难耐的红灯,偶然的回头,给我的竟然是一整天的幸福,甚至是一生中任何时候对柳树的回忆重复唤起的幸福感觉。”
  ⑤自从我家保姆走后,我的生活就是白班加夜班。每个夜晚总要醒来数次给三岁的儿子盖被子、把尿。有一天夜里,他突然挣脱我,在迷迷糊糊中大叫:“我自己来,我自己来。”然后,跑到马桶边,吃力地踮着小脚尖,很快小便完了回到自己的被窝里立刻又呼呼大睡了。我却一下子清醒起来,感动于儿子的生命历程又发生了质的飞跃。黑夜里的我,心花怒放。
  ⑥有一天午餐时候和台湾佛光大学原校长龚鹏程先生在北京的西餐厅聊天,他讲到他在台湾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孩背着另外一个小小孩在乞讨。他心中悲悯,就给了孩子一张大额的钞票。走了好远,他被人叫住了,回头一看是那两个乞讨的孩子。孩子见他回身,立刻跪到地上给他磕头。龚先生说,那一刻,他眼睛湿润了,一个小孩和他背上的小小孩在他面前磕头的样子令他终身难以忘怀。
  ⑦听龚先生说着,我的眼泪止不住就下来了。我想,当我没有孩子的时候,这个世界只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世界,我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但是,当我成为一个母亲,听到这样的故事的时候,我心中的感动就像暮色苍茫,无边无际,世界在我心中就变成一个需要我去做一点清扫的房间了。我很感激龚先生传递给我的这份感动让我获得了瞬间的成长。
  ⑧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心累,有时身累,有时候,人生仿佛就是天涯苦旅。但是,头顶的鸽哨突然掠过,让人顿感一丝惊喜,这就是感动不期然的来临。感动,仿佛纯棉呵护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常住在体贴入微的幸福家园之中。无论是幸存柳树的自然之美、一个幼儿长大成人的细枝末节,还是人间辛酸唤起的良知援助,都是感动之花开放的枝丫,都为我们结出幸福的果实
  ⑨人能感动,就能幸福。
  (选自《读者》2008第4期)
  1.在本文中,感动作者的三件事是:     ,     ,     。作者因此获得了    。
  2.结合语境,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那一刻,一种感动深深袭击了我。
  (2)我却一下子清醒起来,感动于儿子的生命历程又发生了质的飞跃。
  3.结合文段内容,理解⑦段中“世界在我心中就变成一个需要我去做一点清扫的房间了”这个语句的内涵。
  4.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人能感动,就能幸福”。
  5.感动无处不在。你在阅读语文课本“名著推荐与阅读”(或“名著引读”)的有关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等)时,哪部作品的哪个人物或事件令你感动?为什么让你感动?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幸福?
  (2008年广西柳州、北海市中考试题)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雪山上的父亲
  岳立功
  夕阳收罢最后的余辉,高原的太阳隐退到皑皑雪山后面去了。格尔木河流金溢彩,变幻着万千奇致,有如都市高楼闪烁的霓虹。于是,我想父亲的那句话一点也没错:雪山上也有一条美丽的深圳河。
  我去的地方就是父亲所说的那条雪山上的深圳河——地球上最高的兵城格尔木。那一天团干部专门引我去看烈士陵园,在一块依稀可以辨认的石碑上,我找到了父亲的名字。
  父亲来格尔木的时候,条件比眼下要艰苦得多。父亲所在的汽车团被戏称为“军中游牧部落”,担负着驻藏部队80%以上的物资运输任务。在那块埋在天国门槛旁边的披雪石碑上,只有一行冰冷的文字: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
  父亲的车队就是这样成年累月一趟又一趟与这“地狱之门”擦身而过。那一年,父亲为了帮助修理一辆出故障的军车而掉队,他和那位战友被困在茫茫风雪里。从唐古拉山口涌来的飞雪很快埋没了半个车身。两个战友只能紧紧在驾驶室里搂抱着,用共同的体温与死神搏斗。那一回,父亲捡了一条命,却冻残了一只手。
  第二年,父亲没能如愿下山,却搬到了更高的地方。七月,昆仑山下突降雨雪,肆虐的雪水挟着汹涌的泥石流,袭击了兵站附近的藏族村寨。父亲和战士们帮助受灾群众撤离险境,途中被突然袭来的两股汇合雪水卷了进去,父亲不顾自己的伤残,救起了三名藏胞兄弟,当他拽着受伤遇险的一个战士的手向上爬时,一股巨大的雪水吞没了他俩的身影……
  这些故事是父亲的老战友讲给人听的。政委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指着一块块墓碑上的名字:贾洪照、李春芳、陈国英……四十年来,小小的青藏兵战部,就有一千多名官兵,把生命献给了雪域高原。
  当我第一次经过唐古拉山口时,我久久地伫立在那里,面对着默默无声、屹立在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军人雕像,我对于父亲的一切疑问,全部找到了答案。
  父亲身材并不魁梧,就像故乡那条南国的小河,有几分灵秀几分文弱——这是乡亲们给他的评语。但父亲在我的心目中,影像却是模糊的。四年一次探亲假,他还不如一只来去匆匆的候鸟。因为穷,他当兵去了,却去了个更穷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母亲也说得不怎么清楚。母亲说那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是随手可摘白云擦汗的地方。
  较之内地,也许格尔木的春天要来得迟的多,但高原迟来的春天却是世上最令人怦然心跳的季节。格尔木河蓝得像高原明澈的天空。眼目所及处,永远是望不尽的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绿得发蓝的青稞,如锦似缎。我终于明白了,守卫高原,就是守卫圣洁,守卫尊严;守卫高原,就是守卫收成,守卫故乡。
  格尔木河,我雪山上的故乡河啊!
  (央视国际第三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作品)
  1.阅读全文后,说说你对文题“雪山上的父亲”的理解。
  2.加点的“天国门槛”和“地狱之门”意思相同吗?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3.文中加线句的描写很美,但实际上却是指         。
  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下面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夕阳收罢最后的余辉,高原的太阳隐退到皑皑雪山后面去了。格尔木河流金溢彩,变幻着万千奇致,有如都市高楼闪烁的霓虹。
  (2)格尔木河蓝得像高原明澈的天空。眼目所及处,永远是望不尽的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绿得发蓝的青稞,如锦似缎。
  5.当作者第一次经过唐古拉山口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对于父亲的一切疑问,全部找到了答案”。他的“疑问”是什么?答案又是什么?(后一问可用文章原句回答。)
  6.文章结尾虽然简单,却不仅照应了开头“       ”一句,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08:12:00 | 只看该作者
  (二)守卫
  雷从俊 孙继革
  “五月雪,八月霜,九月一片白茫茫。”秋天还没有走远,一夜之间,山川素裹,漫天雪舞。无论是百里丛林,千里戈壁,还是万里草原,都投入了雪的怀抱。
  是谁,第一个走出门去,在茫茫世界中打开一条路?是谁,第一个拿起这冰清玉洁的武器,展开一场“雪战”?在军营,在北国的许多军营,雪,有时被哨兵塑造成一件件精致的作品,有时,它就是军人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
  千里之外的大山深处,一座小小的哨所迎来了它最灿烂的黄金季节──深秋。叶子红了,果子熟了,偶尔有点点白云从哨所前飘过,有潇潇秋雨从空中缠绵而下,将天地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
  是谁,躬身行跃在弯弯的山道上?是谁,矗立山巅,用犀利的目光巡视着一丝丝风吹草动?在山里,哨所是唯一高高筑起的旗杆,哨兵就在这旗杆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飘扬。
  大雪带来了天空的祝福,也收藏了大地的生机;塑造了圣洁的世界,也营造了一座座冰封雪裹的孤岛。军营是这里唯一的“人家”,哨塔是这里显著的标高。哨所的炊烟,在方圆一百多公里内,都找不到自己的伙伴。沿着哨所的小路向山外走,用不了一会儿,就走到了尽头。这里,没有多姿多彩的风景,也没有林立的店铺、满目的幸福。或许正因为这样,那些闲游的云彩都会成为战士们谈话的热点,那些普通的生活细节都会变成大家趣味盎然的娱乐,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命都会引起他们热烈  的表达!
  单调与寂寞,让年少的心灵更容易创造出丰富与充实。巡逻归来,战士们像照顾恋人一样,悉心养育这些普通的花花草草。美丽,装扮着心情,也装扮着荒凉的群山。当然,与温婉细腻相比,他们更偏于豪放和激情。他们热爱运动,倾慕狂野,有时他们把浑身的活力都交给这圆圆的篮球,交给这仅有的很不规范的半个篮球场。有时,他们只属于训练场,属于那些或庄重、或雄阔、或机敏的步伐。更多的时候,他们一遍遍地温习着兵与枪的情感,一招一式地演练着可能发生的一切。
  边防,是边防军人的田野。巡逻,是边防军人的耕耘。无论风有多大,雪有多厚,在寥无人迹的千里边关,他们每天都要把一串串象形文字写在洁白的书页上!就连曾经在疆场上纵横驰骋的战马,如今也成了巡逻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矫健的雄姿,在长长的边防线上,伴随战士们送走一个个风狂雪暴的夜晚,又迎来一个个朝霞满天的黎明。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风从汉唐吹来,诗人笔下的风刮了两千多年,如今依然可以洞穿钢铁。狂风吹落一场又一场漫天飞舞的雪花,却吹不落边关哨所生生不息的缕缕炊烟!冰雪一层又一层覆盖着茫茫林海,却覆盖不了边关哨所战士坚实的足印!在一个个风卷沙扬、冰封雪裹的日子里,战士们用梦想驱散寂寞,用热情挥洒豪迈,用青春的足迹在北疆边关谱写着一曲曲戍边卫国的绿色交响!
  在往事中漫步的老兵纵有千言万语也情愿不声不响,纵有壮志雄心也情愿在默默中表达。他们懂得在喧嚣中放弃,也懂得在寂寞中坚守;懂得在艰苦中眺望,也懂得在往事的温情里出发。
  五年前,一位已经在边防工作了十几年的军人只身来到这里,担负通讯线路的维护任务。为了支持他,妻子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带着孩子来到哨所,成为边防线上的最后一个夫妻哨。
  每天,他都要沿着线杆巡视、维护线路,莽莽荒原上只留下他一个孤单的身影。而不论是暴风还是狂雪,都挡不住他深深浅浅的脚步。
  作为哨长,他没有士兵,但他却说:“每根线杆都是我的战士。风掠过电线发出的声响,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因为那是战士的歌声!”
  林海雪原,因为有了边关军人,因为有了目光的坚毅、脚步的执著,因为有了马蹄的刚健,雪撬、爬犁的悠远,才有了祖国的概念和疆土的定义,而不仅仅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段传说。
  寂寞山岗,年轻哨兵的目光穿过远天、穿越寂寥,带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对人民真挚的情,谱写着一篇篇动人的乐章。
  这简单而铿锵的旋律,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奏响、流动,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有力,同样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崇敬,诠释着保卫国家、守卫和平的重任。
  (选自央视国际2006年11月6日电视散文)
  1.阅读文章后,你认为作者赞颂的是哪些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边防,是边防军人的田野。巡逻,是边防军人的耕耘。(2)狂风吹落一场又一场漫天飞舞的雪花,却吹不落边关哨所生生不息的缕缕炊烟!冰雪一层又一层覆盖着茫茫林海,却覆盖不了边关哨所战士坚实的足印!
  3.阅读全文后,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边防军人的生活环境。
  4.阅读倒数第三段,谈谈为什么林海雪原“不仅仅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段传说”?
  5.文末一段“这简单而铿锵的旋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简单而铿锵”的?
  (三)梦幻同里
  张抗抗
  ①春天心里总是想着那个叫做同里的江南小镇。它位于太湖东岸,京杭大运河畔,距苏州只十几公里。同里是必须得去的,不然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②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汊天水相连,同里镇就像是浸在水中的一粒珍珠,圆润得使人不忍抚摸……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小桥流水人家又被人誉为东方威尼斯。同里镇上的嘉荫堂、崇本堂、世德堂、陈去病故居等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各有千秋,无一不力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烈的明清宅院的艺术氛围。
  ③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傲也被世人竞相传说并无数次进入影视的独一无二的“退思园”呢。
  ④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遭贬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退而思过”之意。因是带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自然是不能如同位在高官时那样张扬跋扈了,自然得打破常规,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思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别样庭园。
  ⑤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凤颖六泗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监督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因此宦囊充盈,方能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这样一座显赫气派的私家宅园。取名“退思园”,只不过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罢了。
  ⑥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贴水近湖,视野开阔,园中山水尽收眼底,心胸仍然豁朗;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舸”,夏有“菰雨生凉”的情趣;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二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⑦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因此,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批批佳宾。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⑧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迩的“退思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
  ⑨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他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
  (选自央视国际2006年6月12日电视散文)
  1.本文是游览同里后写的一篇散文,按照其记叙描写顺序,首先写想念同里,然后总写     ,重点写     ,最后抒发游览同里后的感受。
  2.文章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说“同里是必须得去的,不然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3.从第二段看,同里有很多值得观赏和描写的深宅大院和园林小筑,但作者却将重点放在“退思园”上,其用意是什么?
  4.认真品味第⑧段,理解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意思。
  5.文章第⑨段不着痕迹地运用了表达技巧,请你试着品味一下。
  6.描写古代院落和建筑的文章很多,但是这篇文章却令人深思,令人遐想,其原因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7: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