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4-10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二、学校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的重要举措
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用真诚的态度、挚热的爱心去与学生交流,避免以知识传授和乏味说教为主的空洞性,把学生引入生活、带进社会,通过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形成和提升道德理念。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去示范引导、潜移默化。
1、架起学生道德成长的情感桥梁。
沟通情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达到共识的基础,受教育者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只有以情感沟通为桥梁,才能保证施教之路得以畅通。试想学校德育只有道德知识灌输,不发挥具有生命个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让他们去体验,而将道德理论观点灌输给他们,久而久之,受教育者势必会被“物化”。唯物辨证法认为,无论从道德的产生、发展以及作用规律来看,学生个体都是活生生的具有能动作用的主体,因此,道德教育只有激发主体的内在动力和生命体验,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产生、积累、内化为情感体验,才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品德素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的投入是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情到深处,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向你敞开,你的“爱”就能被他领悟,你的说教就能被他接受,你指出的缺点他不仅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及时改正,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效应。因此融入情感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会拼发出灿烂的思想火花,释放出情感能量,以稳定的状态置于学生心里,而终身受益。
2、开展学生道德成长的实践活动。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智育是有区别的,德育更需要帮助学生履历从认识到领悟、从领悟到行为的两次转化,其最佳途径是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对形成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一次耐挫折能力的训练,能磨练他未来的坚强意志;一次互助合作的游戏,能使他克服唯我独尊、培养交流合作意识;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活动,能为他们的道德能力提供生动的现场经验,促进他们共同成长。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主体教育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各种角色,实现自我,深化道德情感,陶冶品质情操,达成学校德育针对性、形象性和指导性之目的。
3、拓展学生道德成长的生活空间。
学校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的肥沃土壤,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说,德育的途径不仅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各学科德育渗透方式来实现,而且还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因考虑安全问题、升学压力等因素,大多是在“围墙”内进行的,学生如“笼中之鸟”,当展翅于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现与校内德育反差之大,于是身感无所适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错位和变态,如:为小事轻生的、误入歧途的,这方面的教训不甚枚举。所以说,学校德育工作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走向乡村、社区、厂矿等能够涉足的地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校内外等各种德育资源进行整合,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甚至通过学校德育网页,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反映各种现象和问题,与教师之间适时进行思想交流。
4、做好学生道德成长的榜样示范。
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创伤地、不觉难受地逐渐消失。”这告诉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过程中,我们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现良好的人格魅力、人物形象,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