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5-23 16:22:50
|
只看该作者
在了解了如何写半日活动计划后,我们在半日活动的安排中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每项活动在各年龄段的时间长短由教师按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去自行控制。但根据幼儿实际的生理基础,幼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是有规律的,活动中不管幼儿怎样有兴趣,最多在原来的课时规定上延长10分钟左右为宜。
第二、晨练、区域活动、集体教育活动、进餐、午睡时间三个年龄段大致统一,在统一中又有各年龄段及幼儿个体的差异。再这一点上教师自行把握。
另外,在制订半日活动计划时我们必须要遵循以下要求:
1、突出目标性。以往我们都是先选教材后制定目标,现在,我们一定要以课程目标,也就是幼儿应有哪些发展为依据去寻找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先定目标后选择教育内容。
2、注重操作性。
幼儿的学习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强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多一些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幼儿可以多方位地认知物体,可以更真切地知道物体自身的特征和物体间的相互联系。
3、注重动静交替。
动静交替的原则表现在半日活动的安排中。晨练活动一般在早晨7点半——8点,课间操一般在上午10点进行,这两项活动运动量都比较大,所以,中间有区域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把他们分割开来。这样动静交替进行,幼儿不会感到枯燥。
三、幼儿园过渡环节的组织。(为了适应日常教学活动有节奏的更替的需要;还是为了适应幼儿日常身心活动有节奏更替的需要。)
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教育的契机,然而我们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中往往只重视教学活动,而忽略了各个活动衔接的中间阶段,既过渡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纲要中明确指出: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中。
㈠幼儿园过渡环节组织存在的误区。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过渡环节的组织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我们看到,目前,许多教师在组织过渡环节时存在一定的误区,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齐划一,时间浪费明显。
目前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处理过渡环节的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用生活环节来代替过渡环节。“第一组小朋友去喝水,其他小朋友在位置上休息下……”等等,这样的组织方式下孩子们的确井然有序了,教室里会安静一点。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除了消极等待,什么也做不了。这种没有必要的“集体活动”也是纲要中所竭力避免的。
2.消极控制,催促声不绝于耳。
教师对幼儿在过渡环节中实施过多干预和催促的现象仍然十分多。如:区域活动后与教学活动之间入厕、喝水的过渡环节中,幼儿总喜欢一边喝水一边闲聊或看看教育主题墙,为了及时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教师会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催促:“小朋友们,快点啊!”
这样的过渡环节中,无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在过渡环节中对幼儿实施了过多的控制和干预,没有充分尊重和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原因是如果教师不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相应的工作,就会影响后面活动的进行,打乱正常的一日活动秩序,增加组织活动的难度;但教育应是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这种做法全然不顾幼儿在园生活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是对幼儿主体性的不尊重,会对幼儿良好个性,健康人格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
3.顾此失彼,环节设计有悖儿童身心健康。
“先吃完饭的小朋友可以玩积木。”“先喝完水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看书。”“先画完画的小朋友可以去玩区角。”为了尊重孩子们的个体差异,许多老师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减少孩子们的消极等待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方法使得时间隐性浪费的情况大大减少。然而,许多本质的问题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们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玩到积木,孩子们狼呑虎咽,本来能喝两碗粥,偏偏一口没喝就说自己吃不下了。为了看到心爱的图书,孩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一大杯水,飞快地跑过去;为了多玩一会儿区角,孩子对画画敷衍了事……这种看不到的伤害潜伏在看似有“秩序”的外表中,而这时造就的坏习惯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中,较难事宜地处理日常教学活动和幼儿日常身心活动的转换,如何在尊重幼儿身心的同时也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呢。
4.考虑不周,不恰当的利用区角活动作为过渡环节。
㈡过渡环节的内容安排。
1.自主选择活动。
孩子有对尊重与自由的渴望,他们希望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能宣泄出来,自己的意愿能说出来,他们渴望教师能给予这样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愿望就如春天的植物生长需要广阔的空间一样重要!于是,可以在每日集体教育或户外活动后,给幼儿一段自主活动的时间,孩子可以拿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去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有的孩子抓起没完成的区域活动继续完成;爱说话的孩子在一旁讲着永远也说不完的悄悄话;好动的孩子会乘着这个间隙跑几圈;安静的孩子在一边翻看着图书——虽然,所有的一切在外人看来会是一片乱遭遭的景象,有些孩子会无所事事,有些规则还未形成,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难得的锻炼自主、自理的机会,在不断的探索中他们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效走向高效。
在适当延长的过渡环节中,自主选择的方法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适合的,中大班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用自主选择活动的方法,将教师的刻意安排改变为幼儿的主动活动。这种自主的活动为不同个性、兴趣的幼儿提供了空间,使他们有发展和展示的时间,同时,也使一日活动的安排少了一些刻意和制度化的安排。
2. 将“音乐”融入到过渡环节。
生活、过渡环节包括:入园、晨练前在教室里收拾桌面材料排队、盥洗、午餐、睡前准备等等。平常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这些活动时,惯用口头指令:请小朋友们收完玩具去小便、洗手、喝水,然后回到座位准备上课;教育活动结束后,请小朋友们收完玩具去小便、洗手、喝水,然后排队准备去做操,用语言提示下一环节该怎么做。
弊端:老师日复一日说着同样的话,语言指令显得呆板、繁锁、啰嗦。
建议:可以将“音乐”融入到一日生活、过渡环节中,让音乐替代老师的口头指令,不仅能减轻老师的工作,长期的坚持下去,能够使孩子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听到某段特定的音乐,会自主的进行相应的活动,使生活、过渡环节衔接更自然。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不应只是局限于某个专门安排的课时活动,让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音乐教学就更灵活、自然地融入到一日生活中,更体现了“生活处处有音乐”的思想,这样幼儿在感受音乐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提高了音乐修养。
思考:什么时候用欢快的音乐?什么时候用轻柔的音乐?(音乐的选择)
3. 发挥文学作品的价值,安静、自然地转入下一个环节。
在午饭前、午睡前的转换环节可以安排欣赏文学作品。绘本故事、经典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等,利用转换环节的良好时机,让幼儿欣赏到生动的文学作品,让文学作品中美好意境和有趣的、快乐的情节和人物来打动和感染幼儿。午睡前听听故事,做一个美美的、甜甜的梦,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午饭前老师讲的故事,我在图书区中找到,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
4.游戏的合理安排,有利于秩序规则的养成。
安排和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时间的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幼儿形成秩序。我们严格落实双常规,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和运动时间,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对时间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幼儿的一日生活的时间安排应该是稳定的,让幼儿形成习惯,让他们有所适从,让每个幼儿都意识到将转向的下一个活动。如:区域活动后、集体教育活动前的转换环节,可以安排欣赏音乐,或跟随歌曲跳舞。还可以倾听故事或让幼儿自己讲述故事(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或安排手指游戏,手指游戏起到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游戏结束后孩子们知道将进入教育活动的时间;户外活动前安排了数学游戏:对数,教师或请幼儿问:“我拍二”,孩子们对:“我拍八”,然后一起说:“二和八合起来就是十”。游戏进行到最后,教师说:“排队上操有秩序” 孩子们对:“安静有序不推挤”,孩子们知道我们要到户外做操、游戏,同时也强化孩子们的规则意识。
5.合理安排区角活动。
小班可以玩玩具。(益智区)
中大班可以看书(可以是刚学完的早期阅读绘本)。(图书区)
表演区:表演节目、打奏乐器。
……
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时间长短等安排区角活动。
6.活动之间相互联系。
⑴和集体教育活动联系。
①区域活动和教育活动之间的过渡安排。
如:美术活动《美丽的鱼》,董老师讲课时,导入安排的跟音乐做动
作,其实就可以在过渡环节完成。(完成如厕、盥洗的幼儿就可以跟音乐跳舞,等所有幼儿都回来了再开始教育活动)
辛蓓讲的数学活动《数的邻居》时,就可以播放一些秋天的画面让幼儿欣赏,自由交流,等幼儿都回来了,然后教师区域评价。(导入时让幼
儿说说秋天什么样?之前看过秋天的图片,可以激发幼儿的生活经验)
小班儿歌《小鱼儿》,可以播放一些小动物生活的图片或视频,扩大
幼儿的知识面,让幼儿认识这些小动物,了解这些小动物生活在哪里。
陈老师讲的数学活动《5的分解组成》,可以安排4以内数的分解组成
游戏(前期经验准备)。
教育活动有课后延伸,这些安排在过渡环节的内容也可以算是课前经
验储备。
②教育活动和户外活动之间的过渡安排。
可以安排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
如:小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课上认识完三种图形了,等幼儿盥洗回来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什么物品是这种图形。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整点、半点》,在这个环节,可以给幼儿提供闹钟供幼儿操作,认识钟表、认识时间(还可以比赛:谁先拨到指定的时间)。
⑵和区域联系。
①区域活动和教育活动之间的过渡安排。
抓住区域活动中的亮点和问题。(也为了区域评价做准备)
把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照下来或录下来,在区域活动后的过渡环节播放,让幼儿欣赏,幼儿必会有交流,接着教师可以根据照片内容点评。
如:大一班11月4日的半日活动中,在时尚屋,辛蓓老师参与到了幼儿的活动中,效果很好,老师就可以录下来(或照片),播放给幼儿看,区域活动评价时,教师点评。
或者读书区幼儿读书好,美工区的作品有创新,建构区出现的问题或有亮点,师要抓住这些内容抓拍、点评。
②教育活动和户外活动之间的过渡安排。
可以欣赏区域活动的亮点。
如:建构区(或美工区),幼儿盥洗后可以引导他们欣赏,学习优点找出不足。
表演区的幼儿有创新的表演,可以安排这时给小朋友们表演。出现的问题,教师这时可以指导。
如:有新玩具,幼儿不会,教师可以介绍。棋不会玩,教师利用户外活动前的这段时间进行棋艺大比拼。(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
⑶和户外活动联系。
可以安排户外活动的经验介绍。
今天户外活动有新游戏,教师可以先向大家介绍游戏方法。
《一物多玩》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可以怎么玩?户外时幼儿自选
活动时就可以去实施。
可以做活动准备。活动身体各个关节,避免扭伤。
还可以进行户外安全教育。
半日活动三个老师要配合,关注到全体幼儿,抓住亮点和问题。在区域活动评价时,三位老师要有交流,评价要有重点,可以适时请配班老师评价。
根据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实际情况、时间长短,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
幼儿在自由松散的过渡环节中,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这时教师的组织处理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意识,让过渡环节成为师生积极交流、互动,有意识地发现问题、抓住时机,鼓励幼儿共同解决,引导幼儿主动发展,让这一环节自然、和谐,充满乐趣!
以上是我个人在学习一些书籍和文献中的理解,和参观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心得,还有的是一些个人的突发奇想,有不合适的地方大家共同讨论、实践研究。
|
|